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業扶貧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基于中國內地30個省人均GDP、資本、勞動力知識流動、創業活動等面板數據,利用面板回歸模型,對各地區創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估計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創業活動能夠有力促進地區經濟增長;(2)創業扶貧是帶動貧困人口就業、提升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創業扶貧;創業水平;經濟增長;面板回歸
一、問題提出
當前,中國已進入精準扶貧的關鍵階段,創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從根本上緩解貧困問題。傳統的扶貧主要是“輸血”式扶貧,常用的形式是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捐贈來援助扶貧對象。這種形式可以較為直接、及時的產生扶貧效益,解決貧困對象面臨的問題,但并不能持續。援助一旦停止,扶貧對象很容易返貧。因此從根本上提高扶貧對象的發展能力是實現永久扶貧的關鍵“精準式”扶貧是相對傳統“粗放式”扶貧模式而提出的新概念,傳統的“粗放型”扶貧模式多采用普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從扶貧模式看,創業扶貧是培育貧困地區內生力量、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精準扶貧圍繞扶貧對象實際需要,依托相關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旨在應對創業扶貧對象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缺陷,保證扶貧成果的可持續性,杜絕脫貧后返貧的現象。通過觀察國內外相關案例可以發現,創業能夠顯著減少貧困。但當前我國關于創業減貧的研究還比較少,創業減貧的機制還有待挖掘。因此,本文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研究中國區域創業績效,因地制宜的提出促進創業,緩解貧困的建議對策。
二、理論分析
(一)精準扶貧與創業扶貧理論。傳統的扶貧方式主要特征為“粗放型”和“輸血型”,不具備可持續性,脫貧戶返貧現象嚴重,扶貧成效較差。精準扶貧的要義旨在于以“造血”的方式推進扶貧對象轉型,而創業扶貧模式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扶貧對象的發展能力。二者在政策背景、扶貧對象和發展目標上相似性和一致性。依照精準扶貧理念,采取創業扶貧的手段,將會徹底瓦解惡性循環。創業活動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減輕貧困、提供就業機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帶來跨越式發展,而創業扶貧創造就業、拉動經濟、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創業扶貧可以滿足扶貧對象自我發展的需求,政策有所傾斜,不但可以為創業扶貧對象提供脫貧路徑,更能為其他扶貧對象提供崗位,提升區域“造血”能力。當前已經有研究證明創業能夠產生知識溢出效應,而且整個地區都可以受益于企業家和其研發部門所創造的知識,因此創業活動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二)創業對于減貧及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現有研究表明,創業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能夠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加強競爭和多樣化提高市場活力;二是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生產率。創業決策最終會導致新企業的市場進入,依據熊彼特理論,新企業進入對經濟產出的影響能通過提高市場競爭強度和增加多樣性兩個途徑實現。市場中不斷有新企業進入就會引起市場進行選擇產生替代效應。通過競爭,只有生產率高、效益好的新企業才能夠生存下來,而經營不良的企業則會被市場淘汰。創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途徑主要是通過開發和利用知識溢出的內生創業機會來實現新知識的商業化和市場價值,從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阿斯和其他學者于2009年共同提出“知識溢出創業理論”,他們對知識溢出、創業與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構建了內生增長模式的微觀基礎。同時,該理論還提出創業可以帶來知識從組織中溢出。此外,積極的創業活動能為創新成果價值的實現提供重要保障,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研發積極性,帶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和數據。本文將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創業活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在面板數據模型中,將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作為因變量。為了區分創業活動的類型,分別計算中國私營企業創業指數(CPEA)和個體戶指數來分別作為機會創業和生存創業的變量。CPEA的定義來源于《GEM(2003)中國及全球報告》,該報告是通過計算某區域每萬人(15~64歲)所擁有的連續三年累積新增私營企業數而得。瞿慶華等(2012)指出,當前中國,私營企業的形成主要是個體或團隊對市場進行開發進而實現創業的原因。與此同時,GEM調查發現,中國大量存在著以“個體戶”形式為主的生存型創業,這類創業規模小、數量多,進出市場較為頻繁,因此,參照CPEA的計算方法,本文定義了每萬人(15~64歲)所擁有的新增個體戶數作為衡量生存型創業水平的個體戶指數。大量實證研究通常利用研發總支出或人均研發支出水平作為變量來作為變量,因為研發支出越高,生成新的知識量則越多,從而帶來更強的知識溢出效應。與此同時,本文選取了人均技術市場交易額來反映知識流動的規模和溢出效果。因為,技術市場成交額越大,表明該區域知識流動性越大,表示該地區企業和研究機構更多的新知識由外部企業或企業家開發,這也意味著該區域知識產權保護系統加完美,為創新成果通過有效的商業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場保證。《2003年全球創業觀察》提出了CPEA指數,也就是中國私營企業的企業創業指數。這個指數包含了創業率指標,可以用來衡量創業活動水平。如果CPEA指數比較大,則表明該地區私營企業創業數量比較多,意味著當地創業活動比較活躍,可以很好地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本文研究的時間選取區間為2014~2015年,截面區間包含了中國內地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了確保研究數據來源可靠,本文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查找所需數據。(二)模型設定。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本文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的基礎上,建立模型如下:Ln=(GDPitPit)=α1Ln(GDPitPit)+α2Ln(Humit)+α3Ln(TitPit)+α4Ln(Enit)+vit式中:GDP指國內生產總值;P指人口數量;K指固定資本投入;Hum指勞動力水平;T指技術交易額;En指創業率;v指隨機誤差。人均GDP可以反映生產力水平,在該模型中為因變量。影響生產力的因素通常有資本、勞動力、知識流動和創業活動,因此本模型中選取這四個變量作為自變量。由于我國地理面積廣闊,各地區差異較大,為了更好地分析創業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本文將全國分為創業活躍區域、創業一般活躍區域和創業非活躍區域然后分別對其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在進行估計前,為了驗證所用模型,本文利用F檢驗和Hausman檢驗來確定選用的模型和回歸參數的形式。由于同時具備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面板數據存在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性。全國總體區域面板數據都屬于大N和小T的類型,需要對異方差進行重點考慮。本文所采用的樣本為我國大陸所有區域,樣本具有完整性和合理性,而非隨機選取。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的估計方法。經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表明該模型是適用的。(三)描述性數據分析。依據2015年的CPEA數據,本文將全國30個省市區劃分為三大類型:創業活躍區域(CPEA≥37)、一般活躍區域(37>CPEA≥24)和非活躍區域(CPEA<24)(分類情況見表1)。整體來看,我國創業活躍程度不均衡的特征顯著,明顯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觀察分析結果,我國創業率的均值為7.19家/萬人,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4.24家/萬人和95.40家/萬人。該結果表明,我國創業最活躍的地區和創業相對不活躍的地區之間差距明顯,尤其是創業相對不活躍的地區,和平均值的差距還比較大,說明我國創業水平區域差異顯著主要是創業不活躍地區造成的。人均技術交易均值為0.0838554萬元,最大值是1.4578萬元。可以得知,知識產出水平和知識流動水平越高的區域往往是創業活躍區,說明知識產出和知識流動與創業活動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四、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利用stata15.0軟件完成面板回歸模型可以得出檢驗結果。析統計結果可以得知,創業率指標系數為顯著正相關,表明創業活動能夠有力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創業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為創業活動有效增加市場內企業數量,有利于該地區產生知識外溢效應,進而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指標,在之前的研究中,創業活動常常被忽視,未能引入到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型中。通過在經濟增長模型中添加創業因素的變量可以證實創業的驅動效應,這在國內尚屬首創。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流動機制,技術貿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舉措。發展技術交易有助于知識溢出。除此之外,技術交易還可以幫助知識生產者將自身不愿開發利用的知識外包給其他人員進行開發利用,提高知識利用的效率,促進知識溢出,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進而有力推動經濟增長。
五、政策建議研究
結果顯示,地區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往往研發能力比較強、技術交易機制比較健全、創業活動較為活躍。該研究成果在制定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政策上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第一,當地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區域創新能力,大力支持科研活動,加大對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區域進行知識創新。第二,在重視知識創新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識流動機制。一方面通過在技術交易方面設立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內建立有效的技術交易市場,能夠實現知識供求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知識在研究機構和企業以及市場之間流動。第三,努力提高該地區創業活動水平,通過政策扶持、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提升當地創業積極性。與此同時,在創業資金會和風險資本支持方面,吸引風險投資機構進入該地區,并引導政府啟動援助基金支持等,能激勵區域創業活動,促進經濟增長,減緩貧困。在創業活躍程度高、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創業活動對經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與該地區知識生產能力水平高、知識溢出效應高、機會創業比例高密切相關。在企業一般活躍的地區,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以及成熟大企業的研發活動。然而,私營企業創業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的作用比較小,這表明這些地區還沒有完善的支持創業的制度環境,知識溢出和機會創業的比例也比較低。創業不活躍的地區主要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發展還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引進。以上結論對我國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因地制宜實施創業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的創業政策是在本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為了吸收和解決國有企業改制帶來的失業問題。許多地方政府在創業門檻、稅收、貸款、培訓等方面給予創業者大量優惠政策,也導致了大量良莠不齊的創業行為。因此,政府不僅要刺激數量的增加,還要注重創業質量和企業實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創業政策時應避免過度干預。政府激勵不僅要激勵有發展潛力的創業者進入,更應要尊重市場的篩選功能,通過市場競爭來促進創業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一)有關于創業活動非活躍的地區,政府應根據當地發展規劃,重點構建有利于投資和生產率增長的基本框架,鼓勵和保護有潛力的高能力創業者的創業。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企業技術引進和合作等方面的支持,鼓勵企業實施新技術,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二)對于創業一般活躍區域,政府應重點加強知識產權政策制度的建立與改善,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讓創業成為科研成果實現商業化的關鍵途徑。與此同時,政府也應注意避免過度干預市場,并積極構建一個有利于創新的商業環境使企業家能夠更多配置到對經濟有積極貢獻的生產性創業行為之中。(三)針對創業活動活躍的領域,政府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創業精英的出現來引導經濟走向創新驅動創業型經濟的轉變。在這一點上,政府的政策應該以創業為重點,加強對高附加值、高技術創新的創業活動的支持,促進企業和大學之間的研發合作,創造鼓勵和支持各種創造性工作的環境,有利于激勵區域創業活動,促進經濟增長,減緩貧困。
作者:黃玲玲 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