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拓展課程教學經濟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經濟學拓展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條件已經從單純的崗位技能轉變為技術技能、理論知識、經濟素質等合一的綜合能力。在中國民航大學的一次就業雙選會上,寧波櫟社機場的招聘負責人指出,不論什么專業,懂得一些經管方面知識的人才會更受歡迎,因為對有潛力、有發展的人才來說,這些知識是很有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經濟學拓展課就是一門講授經濟學基礎原理、普及市場經濟基本常識、掌握各種具體經濟管理方法的課程,在突出專業技能培養的前提下,對非經管類專業學生提升綜合能力素質、強化專業技能、拓寬就業領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經濟學拓展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2.1教學目標
經濟學拓展課程旨在提高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素養,使學生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其教學目標可以從三個層次來把握:第一,通過課程基礎理論的學習,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第二,結合經濟熱點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初步形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三,結合專業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認清專業發展方向,明確學習目標,完善課程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是有機聯系、層層遞進的。第一層次的目標是首要目標,使學生掌握經濟學基礎理論;在第一層次目標的基礎上,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完成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次提升;最后,經濟理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強化專業技能,拓寬就業領域,實現從實踐到技能的第二次提升。
2.2教學內容
傳統的經濟學專業課程中,較多強調經濟學理論教學。如若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經濟學的拓展教育,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經過重新設計和調整,才能適應經濟學拓展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經濟熱點(89%)、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經濟常識(81%)、與專業結合和突出專業特色(77%)排在前三位。為此,筆者將教學內容分為經濟學基礎理論(微觀基礎)、經濟熱點問題(宏觀分析)與專業經濟理論(專業拓展)三部分。
2.2.1經濟學基礎理論
以人們如何決策和交易等關系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為切入點,引出基本經濟問題,開始對經濟學基礎理論進行介紹。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是從資源的稀缺性開始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面對稀缺的資源,人們無時無刻都在面臨著選擇,消費者如何用有限的收入獲得最大的滿足,生產者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選擇就會產生成本,由此引入“機會成本”的介紹;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用來說明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方法。“人們如何交易”主要包括:貿易是互利的;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方式;市場失靈的時候需要政府的微觀管制和宏觀干預。通過經濟學基礎理論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經濟理論支撐。教學實踐表明,經濟學基礎理論的介紹,有效保證了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夠在課程最初階段獲取理論上的支持,調動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2.2.2經濟熱點問題
課堂上被動地聽講只是知識的暫時記憶,只有主動去用所學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記憶才會不斷加深。經濟熱點問題的分析,就是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經濟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深化對所學經濟理論的認識。經濟熱點問題教學要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體現其時代性特點。“國內生產總值(GDP)”、“物價水平(CPI)”、“‘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人民幣匯率逼近‘5’時代”等問題都可以作為經濟熱點問題引入教學。經濟熱點問題的決定可以由師生商討決定,也可以是學生廣泛關注的問題。熱點問題的決定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不變的是此部分教學過程中,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議題的主動尋找、資料的主動查閱、問題的主動分析。
2.2.3專業經濟理論19世紀以來
各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專門化和工具化,造成了知識的割裂。經濟學拓展課程應該注重將經濟學和專業知識進行交叉與融合,從而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提升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素養。與海洋科技、食品化工、機械制造、現代農業等不同專業相適應,可以分別重點介紹海洋經濟學、食品經濟學、工程技術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專業特色,把專業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融會貫通,以做到能對行業的經濟形勢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和預測,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拓寬就業領域,提升自身競爭力。
3經濟學拓展課程的教學方法
3.1案例式教學
傳統的經濟學教學充滿了復雜的公式與圖表,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查顯示,52%的學生認為經濟學課程太抽象,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著眼于“身邊的經濟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經濟學是和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的,是“生活中的經濟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中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掌握經濟原理。例如,以“上大學的成本是多少”、“戀愛的成本又如何計算”、“是考研還是參加工作”等每個大學生都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作為案例,引入“機會成本”的介紹;又如,通過“永遠是第一個包子最好吃”、“春晚年年辦,年年罵”引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介紹。
3.2討論式教學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討論式教學在發揮學生的主觀性作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鼓勵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講解通貨膨脹時,就可以通過討論“物價上漲給我們帶來了什么”、“100元可以買些什么”等問題,鼓勵學生結合《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9切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實踐表明,面對有切身生活體驗的問題,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都較高,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3.3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應用能力得到步步提升。以“人民幣升值不止,外貿企業損失不停”作為案例引入教學,一步步提示并指導學生主動去分析問題:什么是匯率?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了什么?外貿企業應該如何規避?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又會受到什么影響?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3.4實地調研
經濟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僅靠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在專業實踐活動中,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走出大學校園的“象牙塔”,離開校園的“真空環境”,回歸社會,采取社會調查和實地調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現行的行業法規和相關的經濟政策,讓理論學習回歸到真實的社會問題中,通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一脈相承的,是有機的、統一的體系,只有恰當的教學方法,才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4提高經濟學拓展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
4.1教學時間的調整
經濟學拓展課程的開課時間為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盡管調查中有84%的學生表示愿意選修該課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由于學生剛剛步入大學,還未根本脫離高中時代的應試教育,還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形成主動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削弱了經濟學的教學效果。由此,建議開課時間選擇在第三學期,即大學二年級的上學期。相較于第一學期,學生開始步入與接觸社會,開始主動地思考經濟問題,有了學習的欲望與主動性,從而有利于經濟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4.2教學教材的選擇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通俗易懂,廣受學生青睞;梁小民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可以作為教學輔助教材。現有的經濟學教材只能滿足教學內容中第一部分經濟學基礎理論的需要。經濟熱點問題的分析在每學期都要進行更新;專業經濟理論的介紹,更是學科的融合與濃縮。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教材。基于此種情況,可以由教師課前準備教案,提煉知識要點,以教學資料的形式發放給學生,暫時替代教材的作用。
4.3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提高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關鍵。師資隊伍的質量不僅決定于教師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決定于一個有效合作的師資團隊的形成。經濟學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實用性、專業性、與時俱進性。也就意味著教師的備課任務繁重,不是一朝一夕、一勞永逸的,也不是一兩個教師就可以勝任的。凝聚不同專業知識結構、不同年齡結構的師資團隊恰恰適應了這一要求。師資團隊內部根據專業知識、所學特長進行合理的分工,搜集相關的教學材料,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共享的經濟學拓展課程資源平臺。
4.4考試方法的變革
提升教學效果,還要變革考試方法。針對考試方法的選擇,調查結果為:隨機抽查論述某一經濟問題(38%),設立經濟情景、現場表現(32%),撰寫小論文(19%),傳統筆試(11%)。傳統的考試方法,側重于考查學生對概念、原理的記憶和理解,這種考試模式往往使許多學生認為,學經濟學就是背背概念、原理。很明顯,這種考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首先,把日常的出勤考核改革為每次的“5min小作業”,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并分析現實,其結果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增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其次,可以采取“小論文”的形式進行期中小測;最后,期末考試應加入大案例分析題型,從而加大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等等。
作者:劉文超 路劍 李輝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