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與產業互動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海洋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組織所重視。隨著我國陸地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等的多重壓力增大,近30年政府越來越多關注海洋經濟發展,中共明確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將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符合自身條件的海洋產業互動模式提上了重要日程。分析了目前我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原因,就如何發展海洋經濟、發揮海洋技術和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海洋產業互動模式;海洋產業集聚程度
1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發展現狀
海洋經濟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的總和。不同時期的各種海洋資源開發活動形成的各種海洋產業,有傳統的海洋漁業、海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以及30年來形成的一些新興海洋產業,例如海水直接利用業、海洋醫藥和食品工業、濱海旅游娛樂業等,同時還有一些正處于技術儲備階段的未來海洋產業,如深海采礦業、海洋能利用、海洋信息產業等。據2016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了65534億元,同比增長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16.8%;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構成之比為5.1:42.2:52.7,第三產業發展明顯高于第一產業,略高于第二產業,呈現一個梯形狀結構。圖12015年全國生產總值構成圖注:數據源于2016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大量入海排污口設置不合理,違反相關法律和海洋功能區劃要求設置于海洋保護區、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漁業水域等生態敏感區域。90%以上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較差,無法滿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區的環境要求。(2)新興海洋產業雖有增長,但所占比重較低。傳統海洋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近年來新興的海洋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發展不足。(3)海洋科技實力有待提升。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較少,現有的專利數量不多,海洋專業人才占比較低,且地區分布不平衡。
2我國目前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現狀與主要問題
隨著國家建設“海洋經濟強國”口號的提出,海洋經濟發展成為中國“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21世紀是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時期,為了發展海洋經濟,國家對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產生巨大需求。只有借助于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對海洋進行有效的經濟開發,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保護海洋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價值所在。
2.1我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據《2010年全國海洋人才資源統計調查報告》顯示,到2010年底,我國海洋人才資源總量達2,010,708人,約占海洋產業就業人員的20%,占全國人才總量的2%。其中,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為1,373,039人,海洋管理人才為51,164人,海洋技能人才和工勤人才為586,505人,分別占海洋人才資源總量的68.3%、2.5%、29.2%。從地區分布情況來看,我國現有的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江蘇、遼寧、浙江等海洋經濟強省,分別占全國海洋人才總量的16.5%、16.3%、12.9%、11.5%、10.6%,分布相對較為集中;廣西、海南的海洋人才數量僅占全國海洋人才總量的3.2%和1.7%。從產業結構來看,海洋人才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的分布比例依次為:2.3∶31∶66.7,主要分布在海洋第三產業。具體到單個涉海行業來看,海洋教育業吸引最多海洋人才,約占海洋人才總量的21%。從事海洋管理行業的海洋人才總量為180,614人,占現有海洋人才從業總量的9%。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國海洋管理人才在海洋人才當中的比重較大,但是依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更顯不足。特別是近年來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只增不減,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2.2我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與成因
(1)海洋人才結構失衡。近年來由于新興海洋產業崛起,國家對海洋技術的扶持,國內很多大學新增了與海洋技術有關的專業,專注培養海洋技術人才。相比之下,國家對培養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關注度不夠,使得這類海洋人才緊缺,海洋人才結構失衡。(2)人才的地區分布不均。我國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海洋經濟強省,例如遼寧、浙江、廣東等,這些地區離海洋較近,海洋產業發達,吸引、培養了很多相關領域的海洋人才,中西部地區由于距離海洋較遠,涉海類產業不發達,本身也缺乏相關的資源培養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海洋人才高等教育落后。(3)人才的領域分布不均。海洋人才大都從事海洋教育業,多數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畢業后都選擇留在高校或者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而一線地區亟需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這也使得大多數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更擅長理論方面的知識,實踐能力需要提升。(4)人才培養教育體系不完善。基礎海洋教育以及海洋職業教育的發展差強人意。在基礎海洋教育方面,目前只有少數沿海城市在中小學開展相關海洋教育課程,這導致我國很多青少年對我國海域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海洋豐富的資源、相關的情況一無所知。在海洋職業教育方面,為了提升就業率,很多職業技術學校專注培養會計、計算機等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的人才,卻沒有開設類似海洋經濟管理這類的職業教育。
2.3培養我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面臨困境的解決措施
(1)優化海洋人才結構。各高校內部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除了重視培養海洋技術人才之外,設立相關專業,加強對海洋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關注海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人才支撐。(2)促進海洋管理人才的區域流動。海洋經濟強省地區培養出來的海洋經濟管理人才可以去往其他對海洋經濟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區,為該地區培養海洋經濟管理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與此同時,鼓勵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前往一線地區從業。(3)健全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重視基礎海洋教育,將基礎海洋教育課程加入中小學課程當中,普及海洋知識,使青少年對此有一定了解;重視海洋職業教育,根據目前我國社會的需要開設相關專業,以培養出合適的、高素質的海洋經濟管理人才。(4)建立完備的海洋行業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可以參考目前我國其他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拓展職業技能鑒定的等級、范圍,從事海洋經濟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員可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的形式,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5)實施相關的“人才引進戰略”。由于目前我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供需缺口較大,可以嘗試從海內外引進高端海洋經濟管理人才,這些海內外的高素質人才能夠帶來一些新思想、新方法,為培養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提供優質的資源。政府同時要制定好相關的政策,使引進來的高端人才在薪酬待遇、安家補貼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6)支持科研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加快培養專業型海洋經濟管理人才。鼓勵校企合作,在培養海洋經濟管理人才方面,科研院校能夠提供專業課程的學習,企業則為培養人才提供實踐場所。在對海洋經濟管理就業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和再就業培訓時,校企合作能夠扶持發展相關類別的職業技能培訓。
產業互動模式是指產業之間存在的以產業關聯為基礎的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種社會協作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HY/T052-1999)的規定,對海洋三次產業作如下劃分:海洋第一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海洋第二產業包括海濱砂礦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船舶工業等;海洋第三產業包括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業、教育等。
3.1廣東省海洋三次產業之間的聯系
本文以廣東省海洋產業互動模式為例,探尋國家應該如何發展海洋產業互動模式以及應注意的問題。2015年廣東省海洋地區生產總值達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約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經濟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是1.6:43.5:55。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低,海洋漁業產量每年幾乎都保持增長態勢,只是增長幅度較小,遠不及海洋第二、三產業的增長幅度。由于廣東人人口稠密,用水量大。因此,海水利用業將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并隨著海洋物種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挖掘,海洋生物醫藥業近年來也發展迅速。廣東海岸線占全國的1/5以上,海域廣闊,毗鄰港澳、東南亞,腹地廣闊,交通便利,因此海洋運輸業、濱海旅游業也比較發達,在海洋第三產業中占據主要地位。廣東產業集聚度呈弱分散趨勢,即廣東省海洋三產業的群集態勢已經形成。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之間的聯系并不是非常緊密。其海洋第一產業發展出現分散態勢。從整體上來看,若能統籌、加強海洋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聯系,將會使海洋經濟的發展更上一層樓。(1)對于第一產業來說,如果能夠通過海洋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那么在海洋漁業這一方面,能夠采取更加先進的養殖方式;通過選育,也能幫助養殖更加優良的品種;與此同時,在采用先進養殖方式之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減少、漁業產量上升、品種優良,又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濱海旅游業的發展;若能提高災害的觀測技術,也能夠有效降低因為自然災害對漁業帶來的損失。(2)對于第二產業來說,若技術足夠先進,因海洋油氣開采過程中油氣泄露導致的海洋污染事件也將有所減少,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先進的技術使該地區在海洋生物醫藥等其他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也能有更多的創新、申請更多的專利,取得更大的進展;海洋電力、海水利用業等技術的成熟,能夠有效緩解該地區因人口稠密導致的水資源緊缺、電力超負荷現象;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的發展,能夠拉動GDP的增長,因而又能夠帶動第一、三產業的發展。(3)對于第三產業來說,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海洋人才;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服務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發展好社會服務業,也能夠為第一、二產業提供其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如果海域生態環境良好,也能夠吸引國內外許許多多的游客前來度假參觀,增加濱海旅游業帶來的收入。
3.2針對我國建立海洋產業互動模式的對策建議
海洋三大產業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如果能夠建立一種符合自身發展情況的海洋產業互動模式,是完全有助于發展高效的海洋經濟,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可以采取以下途徑:(1)編制好海洋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積極借鑒國內外海洋經濟發展經驗搞好規劃,通過建立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促進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他們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指導各省市合理規劃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從而優化海洋產業空間結構。(2)重視發展海洋科技教育人才的連續培養。教育、人才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它不僅將三次產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也能夠促進各產業的發展。我國沿海東部省市,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是它們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技術瓶頸,制約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見,技術人才是建立海洋產業互動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當引起重視。(3)協調省際海洋三次產業發展。我國各省市的海洋三次產業發展重點雖存在差異,但是部分省市間的海洋三次產業規劃存在著嚴重趨同的現象。海洋產業空間組織、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協調與重組,有助于實現沿海地帶的互補共贏以及各省市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4)推動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海洋產業,使其發揮新的活力。目前傳統海洋產業在我國海洋產業體系中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如何延緩其“衰老”過程,對我國海洋產業互動模式的發展至關重要。例如,由于陸地土地資源有限,我國人口總量卻不斷上升,海洋漁業的發展或許能夠解決糧食的問題,但是傳統的漁業由于效率低、對環境的破壞較大,逐漸喪失活力,如果能夠為海洋漁業注入新鮮血液,從管理理念、養殖技術等方面對其加以改進,使其煥發新的活力,該產業也能夠與其他產業進行產業互動發展。(5)適當延長海洋產業鏈,提高與陸地產業的關聯度。我國東部沿海省市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人口流入量日益增多,陸地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達。海洋相關產業可以借助金融業通過政府引導相關投資進入海洋產業,解決海洋互動產業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借助交通運輸業等陸地產業,延長產業鏈,可以促進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發展。(6)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海洋三次產業,除了培育人才、發展技術是關鍵以外,還應該注意海洋三次產業互動發展過程中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對近海超標排污的企業進行警告、督促整改,嚴懲其他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鼓勵各涉海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合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對三次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的發展、海水利用業、社會服務業等的發展,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國家海洋局.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18.
[2]國家海洋局.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18.
[3]呂建華,索艷云,李月鵬等.海洋強國建設下的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定位與培養[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6,(06):12-17.
[4]張娟娟.我國海洋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商,2015:26-27.
[5]王詩成,大力構筑藍色經濟高端人才建設工程[J].理論學習,2010,(02):21-24.
[6]朱利國,吳凱昱,謝曼露等.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演進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5,(02):167-171.
[7]于會娟.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發展路徑研究————基于產業結構演化的視角[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28-35.
[8]朱堅真.海洋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作者:黃鑫 周珊珊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