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創新與發展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發展推動了科技進步。目前,網絡技術、移動設備已全面普及,強烈沖擊了各行各業,尤其是教育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外,微信、微博等新興軟件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步入微時展大環境。因此,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要緊跟時展步伐,借助微時代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計算機教學水平,促進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創新發展,進而為社會各界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微時代高校計算機教學的特點,其次總結了微時代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創新的意義,最后著重分析了微時代高校計算機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計算機;改革與創新
1引言
微時代,以“微”為核心和代表,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發展的一種全新概念,比如微信、微博、微商和微店等。雖然這些微形態多元化,可以是APP,也可以指一種工作狀態或生活態度,但是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微”,即便捷、快速。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計算機教學必須改革,不僅要在內容和形式上革新,教學理念上也要積極轉變觀念,適應時展,面對微時代的挑戰。
2微時代高校計算機教學特點
微時代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從教育層面來看,微時代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路徑,對知識的獲取方式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必須重視知識的獲取。
2.1計算機基礎教材作用弱化
雖然提出了弱化基礎教材,但是并不意味著偏離教材內容,其實質是在計算機基礎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融合和吸納不同知識,將先進的科技應用于教學內容,尤其信息的獲取方面要充應用現代技術。因此,作為一名高校計算機教師,應合理選擇教學資源,潛移默化中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教學活動。
2.2微時代信息知識獲取的實時性
微時代,人們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能快速獲取所需信息。因此,高校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學生掌握知識信息的能力。總之,在微時代信息技術教學具有較高的實時性。
2.3計算機知識的交互性
微時代,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的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具有強烈的交互性,而計算機學科教學就是依靠網絡技術。對目前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而言,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增強教學知識之間的交互性,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動力。
3微時代高校計算機創新教學的意義
3.1實現高效計算機創新教學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學要求
微時代,人們需要的是能夠適應時代變革的高素質全面型專業人才,即使學歷稍低,只要具有夯實的專業基礎,就能為社會或企業做出貢獻。因此,新時期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創新意識和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如果僅是記憶一些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經驗,不能被企業和社會認可[1]。書本中的知識是靜態的,它無法變成經濟利潤,只有掌握這些知識并靈活運用,才能帶來更加可觀的效益。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實踐運用的基礎和前提,人們常說的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不是主張放棄學科系統知識的學習。
3.2微時代高校計算機創新教學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礎
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素質教育被廣泛提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素質已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推動下,計算機學科教學中,應將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放在人才培養的首要位置,從認知、思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等方面入手,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創新為先”的理念。
4微時代高校計算機現狀
為了適應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必須重視創新、改革計算機專業教學,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計算機教學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
4.1計算機課時安排不充足
專業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學科所占比重較輕。隨著信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但對于計算機在今后工作中運用的重要性意識不到位,其主要體現在學校計算機課時的安排。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安排不同課時的計算機教學。從現有的課時安排來看,計算機教學安排方面明顯不充足,易導致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4.2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
微時代環境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轉變,信息知識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因此,高校計算機教學內容應根據時展進行適當調整。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學科教學一直以C語言為主,而C語言具有一定的難度[2]。此外,綜合性大學在面向所有專業學生方面,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區分,而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明顯不同,有的側重于編程、有的傾向于設計、有的偏向于經貿等。高校在計算機課程內容上的一致性,易導致學生無法獲取所需的計算機知識,無法理解高難度的計算機知識,進而逐漸失去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4.3計算機教學缺乏新意
目前,高校計算機教學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由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根據教師所講內容展開簡單操作。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理論知識,但是學生無法遷移和轉換課本知識。微時代,社會各界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僅是簡單的記憶和背誦課本理論知識,無法舉一反三并靈活運用到實際中,那么這是失敗的教學,喪失了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4.4考核方式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考核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方式和內容極為單一,缺乏多元化。通常主要以閉卷考試分數作為學生考核的重要依據。當前社會環境下,以分數衡量人才的方式顯然已無法滿足社會制定的人才標準,無法準確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的專業知識量龐大,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點各不相同。因此,采取統一考核方式缺乏新意,不符合實際情況。要想選拔更加優秀的人才,準確反映出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必須轉變考核機制,創新評價標準。
5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創新探索
5.1轉變教學理念,突出以生為本
學生個體差異性決定對知識的需求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高校計算機教學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微概念”引入到學科教學中,借助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3]。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不斷拓展知識領域,提高自我價值。同時,教師需采取先進的教學技術,合理運用大數據、資源共享等功能,實現師生之間線上、線下無障礙溝通和交流。
5.2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專業安排不同課時
高校應根據專業不同,因地制宜安排課時。比如,對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計算機教學是其主要學習內容,大多與電腦知識相關,應為其安排更多電腦實踐課,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允許學生自帶電腦進入課堂。此外,課時安排方面,每周不得少于四課時,前兩節課時主要由教師講解新知識,后兩節課時交由學生鞏固知識。其他專業的學生一周不得低于兩課時,如果一周僅安排一課時,學生無法鞏固知識,甚至遺忘知識,即使教師安排學生課后練習,除非是必須上交的書面作業,學生很少練習所學內容。可見,科學安排計算機課時對學生掌握知識而言至關重要。因此,高校必須重視課時安排,根據不同專業安排不同課時。
5.3結合學生實際需求,科學調整教學內容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全面發展,我國各大高校的計算機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學業負擔。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科學統籌知識內容,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學科知識與課時安排之間的矛盾[4]。例如,教師可以將微課引入教學活動中,課前提煉和總結即將開展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為時長約10~15min的微課小視頻,方便學生不受時間限制、地點約束,課前、課后根據個人需求,開展針對性的預習和復習。另外,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制定科學、適宜的學習計劃,從而提高學習質量,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領域新理念、新技術。微課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能夠有效整合計算機學科知識,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目的,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需求,方便學生隨時提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計算機水平。
5.4創新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當前高校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高校計算機教學創新發展中,教師必須創新教學形式,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一,采取情境教學法。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具有趣味性、合理性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質量。第二,合理利用微教學資源。教師可采取研學后教、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學習放在課前、課后,課堂為學生答疑解惑,實現課堂高效教學。同時,教師可將當前最新的計算機理論、軟件和技術融入于教學內容,確保學科教學的時效性,滿足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第三,強化實踐訓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廣闊的實踐平臺,比如組織開展“計算機知識競賽”、“計算機程序研發大賽”、“計算機編程設計”等競賽活動。
5.5創新考評體系,實現課程綜合能力評價
全面、綜合、客觀評價每個學生,是實現課程教學的重要指標。傳統的期末測評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且其中也存在諸多弊端。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計算機課程考核應朝著全程化、全員化發展。學生完成不同模塊地學習后,應根據模塊內容展開針對性測評,通過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檢驗對各個模塊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體系[5]。同時,考核形式上不以單一的試卷考核為主,應注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為主,構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科考評體系。
6結語
微時代推動了網絡信息技術、移動設備的全面普及和飛速發展。高校在微時代背景下應積極改革計算機教學,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徹底轉變教學理念和模式,提高計算機教學水平。另外,通過轉變教學理念、根據不同專業安排不同課時、科學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和創新考評體系等策略推動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創新發展,進而為社會各界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崔婭萍.淺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J].新校園,2018(1):8-9.
[2]喬玉冰,柳科春,劉鳳云.淺議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科技風,2015(6):234-234.
[3]許穎,孫琦.大數據時代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創新教學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3):172-173.
[4]吳勁蕓."互聯網+"時代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20):167,169.
[5]朱俊波.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6,18(3):65-66.
作者:朱夕曙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