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地域性景觀設計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性景觀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地域性景觀設計分析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的碰撞,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了景觀設計的“地域性”概念,地域性景觀設計主要強調兩個方面:歷史文脈與自然生態。這兩個重要因素是影響景觀設計的最關鍵因素。筆者認為地域性的景觀設計將成為景觀設計的趨勢和發展方向。本文主要對近些年中國關于地域性景觀設計的研究以及相關的文件和資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總結,作出簡單的分析和綜述。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對影響地域性景觀設計的生態要素與人文要素進行分析,從而闡述地域性景觀設計的必要性以及前景。

    [關鍵詞]地域性;景觀設計;文化;生態

    1“地域性”的概念界定

    地域性,顧名思義,因所處地域或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不同[1]。體現在景觀設計方面,主要是基于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與加工。人文景觀的設計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不同的地勢、地形等自然風貌對形成人類居住的環境的影響不同。我國許多學者關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卓有成效,其中,既有對地域文化本身的研究與闡釋,也有對地域文化與社會生活等各方面聯結進行的研究。對于地域文化的界定與闡釋,張晶晶在其著作《杭州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中曾進行過較為系統地論述,她指出,地域文化不是固化的事物或者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在自然地理演變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變化發展著的文化,具有動態性。由此觀之,她重在強調地域文化的歷史性、發展性、前進性[2]。筆者認為,地域文化的動態性既體現在自然地理的演變中,也體現在區域文化的發展中,兩者相輔相成,地理環境的變化決定歷史文化的演變,歷史文化的演變推動人們對地理環境進行改造。體現在景觀設計領域,建筑設計領域相對于地域性領域的研究更為系統,理論更為深化,但是不同領域的理論與研究可以互相滲透,互為參照。挪威建筑學家諾伯格舒爾茨的場所精神的理論便是典型例證。舒爾茨的《場所精神一一邁向建筑現象》中也提到了場所效應,即人們的生活場所會因生活方式的變更而進行變化發展[3]。誠然,實踐證明,沒有一成不變的地理環境,縱然是人類活動罕見的地理區域,其自然地理環境也在隨著宇宙演變、自然更迭而產生著變化,我們所熟知的雅丹地貌便是在宇宙的演進與時間的推移中慢慢演變而來的,不難想象,許多年前,那里曾存在過一個繁華的古城,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漸漸退出,遺留下的地理面貌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著變化。在一定的場域中,人們會因長期處于一定的情境中而對其產生熟悉感與安全感。我國人民安土重遷的意識也因此而來,同時,中國文化講究落葉歸根,思鄉情結便是這種文化意識的深刻體現,在一定的地理、自然、生態、人文環境中存在一定時間,便會有對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異鄉相見的兩個人,彼此對“同鄉”的認同,正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生態的孕育中產生的一種心理與精神上的依賴感與歸屬感,因此,場所對人們的影響具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上述幾種研究與理論,都可以為景觀設計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照。景觀設計的專業要求研究人員需要對景觀的文化內涵和形式,以及地域特征進行具體地研究挖掘,從而為全球趨同化、一體化的城市面貌表格提供方案與依據,讓城市建設能夠充分體現本土特色。

    2地域性景觀設計的內涵

    地域性景觀設計,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依據地域特征而進行的景觀設計,唯物論要求我們要在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動地改造自然。因此,無論何種景觀設計,都要在充分尊重當地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地域性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地域改變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人們對所處環境的需求就發生了變化,因此會要求進行地域景觀的重新設計,而地域景觀設計也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利于人們生活多樣性的增強,同時還利于全球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歷史文化的延續。鄭少丹提出了綜合性環境設計的觀點,適應了人類的適居性,其中體現的地域自然特征與文化內涵,都是景觀設計遵循自然客觀規律與人文特征的結果。它貫徹了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準則,旨在打造一個人文環境充分適應自然環境的天人合一、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宜居環境[4]。

    3地域性景觀設計中的人文要素

    作為景觀產生的基礎,景觀文脈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宋佳慧在其論文中強調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是景觀文脈的兩種重要形態。顯性形態包括人、地、物三者;隱性形態包括景觀的發展態勢與發展潛力,其中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是重要影響因素[5]。“蘇州園林”是家喻戶曉的一種建筑文化,而其景觀文脈既包括蘇州的歷史文化名人、現代精英,也包括蘇州的自然地理特色,蘇州園林作為一個文化名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與地理特色。其也受到蘇州城文脈的影響,“吳儂軟語”、昆曲、“吳門畫派”等皆是蘇州文脈的顯性形態。無獨有偶,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安徽的黃山等皆是文脈的顯性體現。同樣,各個地區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風情,都在逐漸發展變化著,這是其文脈的隱性體現。文脈是景觀獨特性產生的基礎。丁毅在文脈的設計中指出景觀設計要以景觀所處的地域特征與基礎,設計風格要與地域文化相協調,且設計目標要體現當地的文化歷史、生態文明與風物民情。“文脈—場所”結構分析理論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1)指出脫離地域實際情況而創造出的文化如同無根之草,無源之水,這是對“美導致善”的傳統觀念的質疑。(2)指出現代設計要體現文化的多元性。(3)指出現代設計不是固化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動態的過程中變化發展的。(4)以過去—現代—未來為基本框架,在整個時間連續系統中,文脈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以蘇州的文脈為例,蘇州園林之所以享譽全球,是因其建筑特色鮮明,風格多樣,而其之所以建筑風格移步換景,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其地域實際情況密切相關,蘇州處于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其山水風物怡人,因湖泊河流眾多,因此可以建筑風格多樣的園林。而其園林景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沿革,它也在逐漸豐富、發展著。在風景園林領域,王向榮與林箐在《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一文中重點闡述了場地特征與歷史園林的關系,他們強調景觀設計需基于地域實際情況。在《風景園林與文化》中指出“一名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定能認識、維護、順應、延續地域景觀的獨特性,并推動其可持續性發展。”朱建寧教授在《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中強調,出色的風景園林設計能夠明確地體現一個地域自然景觀特征以及人文景觀特征。近年來碩士博士論文中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如滕群的《基于地域性文化的行政中心景觀設計研究》中有關地域性景觀設計的闡述系統而詳細。以蘇州園林為例,蘇州的自然地理特征決定著蘇州園林的設計,而蘇州園林的設計風格又充分體現了當地的自然地貌,其移步換景、俯仰生姿的設計風格充分體現了蘇州人悠閑自適、意趣盎然的精神面貌,是當地人精神與意識的映照。在建筑學領域,吳良鏞教授是國內較早關注地域主義相關理論的。趙汝芝在《城市中心廣場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中提到,科技的進步與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革促使人們對傳統地域空間的依賴降低,他提出“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并表明建筑的風格與特色需體現文脈的演進規律,建筑學是一科地域性極強的學科,它必須植根于本國、本區域,充分體現本土特色,才能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因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各地的建筑風格獨特。北方建筑大部分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屋,而南方建筑則是依山傍水,東北建筑大多為敞亮而保暖的房屋,西北建筑朝向避開西北方,內蒙古又以獨特的蒙古包著稱,西南邊的傣族又多竹樓,這都與當地的自然生態息息相關。全球化必須立足于本土化,立足于本土特征形成的建筑風格,才能更好地吸納、整合、包容其他區域的文化風格與特征,從而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吳良鏞在1998年“當代鄉土建筑”的國際會議上率先倡導傳統與革新的問題,他指出基于傳統理念進行的建筑設計,需與時俱進,在形式與內容上結合時代特征而進行改變,但仍需以地域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為依據。而傳統優秀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標志之一。因此,借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靈感而進行的景觀設計將成為我國獨特的文化標識,我國世博會建筑就是以中國傳統器皿鼎為原型建造的,其不僅是我國獨特文化的顯示,更是我國源遠流長歷史的注腳。

    4地域性景觀設計中的生態要素

    生態設計,指的是在景觀設計中運用生態理念,結合地域自然環境特征,進行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生態設計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對當前世界上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中詳細闡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觀念,他強調人類的認識與觀念需以自然規律的演進為基礎。麥克哈格的生態理念與設計方案為地域性景觀設計提供了可操作較強的方法。諾伯格•舒爾茨指出“場所—歷史”文脈需注重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其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中提出的“場所結構”“場所精神”等概念指出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的影響體現在對人生活情境、生活狀態、生活觀念的影響,而人對環境的反作用體現為人對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依賴感。以蘇州園林為例,蘇州園林一改我國古建筑注重以中軸線為對稱線形成的對稱建筑的傳統,而形成了移步換景的風格,其體現的正是尊重自然,以自然為依歸的理念,因為其地水資源豐富,在依山傍水的客觀環境下,人們便發揮場所精神,形成了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建筑風格。而蘇州園林的環境建筑風格也對人的生活狀態與心態產生了重要影響,因其自然風光怡人,物產豐盈,園林建筑適宜人居,因此,當地的人們也悠閑自適,體現出一種區別于高樓大廈中居住的人們的慢節奏的生活情態。景觀都市主義,即城市發展中景觀的設計可以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在設計時遵循自然規律,遵循生態發展演變的規律,在天人合一觀念的指引下,減少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更完美地呈現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對環境與生態的保護,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著力營造一些綠意蔥蘢的生態林木,城市綠化建設就體現了景觀都市主義。近幾年,“森林鄉村”建設的大力開展也受到都市景觀主義的影響,因為都市發展過快,引起人們對森林等綠化植物的關注,從而掀起了森林鄉村、森林公園的建筑熱潮。

    5結語

    在全球文明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性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與討論,景觀趨同的現象也促進許多景觀設計師重新進行思考與規劃,基于地域化而開展的景觀設計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景觀設計不能脫離自然地理環境的實際情況,基于地域自然地理環境進行的景觀設計,能夠深刻體現地域性文化特色,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能夠促進景觀設計新的活力的迸發。

    參考文獻

    [1]徐蕾.海南園林景觀的地域性研究[D].海南大學,2013.

    [2]張晶晶.杭州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3]劉文欣.當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性表現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鄭少丹.基于地域性的道教文化風景區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5]宋佳慧.地域性景觀視角下的街旁綠地設計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6.

    作者:康穎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51影院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网免费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