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學語境下橋梁景觀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橋梁不僅僅是交通工具,不應滿足功能性適用,還應該有一定的美學和藝術的成分。文章從設計美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設計美學的哲學基礎,通過調研、結合案例論證了橋梁美學的基本方法,以及在美學角度中的橋梁設計相關思考。希望能夠促進橋梁美學價值與實用價值、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美學哲學橋梁美學設計
前言
自古希臘以來以功效(efficiency)、經濟(economy)和美觀(elegance)被認為是建筑(包括橋梁)設計中的三個要素,也是世界上設計者所遵循的“3E”原則。尤其是在城市建設中,對橋梁美學的要求不斷提高,也反映出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逐漸對橋梁景觀功能和美學價值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作為設計師,有責任在設計構思的最初階段加強設計美學理念的。同時,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文化學,科學、技術、市場等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說“設計是繼科學和藝術之后人類不可磨滅的第三種智慧”。設計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跟著設計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給當今設計提供了審美的理論依據。
一、美學的哲學基礎
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類有思想且能諳練使用器械,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類一定要思索的是大自然的自然規律,動植物的生長,自身的繁殖和衰老以及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社會的關系,這便孕育了原始的哲學思想,以及對美的思考。眾所周知,美學的本源深深來自古老的哲學,以至千百年來美學和哲學從來都不會分家,因此,哲學與美學這兩個概念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了現代美學家的心中。哲學與美學相輔相成,哲學會始終成為美學的重要基礎,同樣,哲學美學也始終成為設計美學的內涵。
(一)西方的哲學基礎
西方哲學發端于公元前10世紀至3世紀的古希臘時期。在這段時期內,許多自然事件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論證,但哲學家們憑借知覺意識到自然界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關于美學方面,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之本,也是美的本源,藝術美是對理念美的分享”,然而亞里士多德并不贊同老師的觀點,其認為“美的本質不在所謂的理念中,而在具有完整形式的對象中,并把“秩序、明確與勻稱視為形式美”。18世紀興起西方古典唯心主義哲學派,黑格爾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體系,他認為“美是絕對理念通過人的心靈外化為感性形象”,即美是理念感性的顯現。鮑姆加登被譽為西方美學之父,他在《美學》一書中稱“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理論”。而康德認為“一個客體表現的美學性質是純粹主觀方面的東西”。
(二)東方的哲學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哲學發端于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像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熱潮,其影響最大的是道家和儒家。儒家的美學觀點是“致用、目觀、比德、暢神”,強調造型的實用美、形態美、道德美和精神美。道家則倡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事物的對立的變化和統一中去創造美的境界。在中國文化中尊崇的是“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則”等唯物主義,具有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認為事物是不斷運動的,承認物質的第一性。因此,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至今有著耀眼的魅力。
二、橋梁美學的基本方法
唐寰澄先生在《橋梁美的哲學》一書總結了基于東西方哲學原理的的橋梁美學基本方法。“書有書法,畫有畫訣,詩有格律”在實踐中不能完全依靠法則,要動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
(一)均勻與比例
比例是體現美的重要法則,古希臘哥斯達黎加說“美是和諧與比例”,比拉圖也認為“合乎比例的形式是美的”,均勻不僅僅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的意思,更有適當、得體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文學里,也常常講究對稱,在詩詞中講究對偶,在寫春聯時講究對仗工整、平仄相對。建筑中也常常講究對稱,既左右對稱,上下對稱,給人一種平衡、莊重的美感。因此把握長寬高之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比例不當則會帶給別人怪異、奇怪、丑陋的感覺。嚴格的左右對稱可以顯得端莊典雅,但過分嚴格也會略顯得呆板,在不規則的環境中布置規則的設計,也會造成不協調的后果。所以在橋梁設計中,長寬高的比例尤為重要,比例恰當就更能體現橋梁的均勻之美。美國舊金山金門橋是世界著名的橋梁之一,由橋梁工程師約夫•施特勞斯設計。它被國際橋梁設計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范之一。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為色彩艷麗的橘黃色,此色既和周邊的大環境相協調,即使在金門海峽的大霧中,也能夠遠遠地望見這所醒目的大橋。同時,大橋的造型優美,長寬比例協調,像是橋梁工程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風韻與協調
風韻是藝術的核心,也是藝術創作和感受的焦點。德國萊昂哈特教授的《橋梁美學和設計》中就提出了橋梁需要魅力,也就是風韻或是韻律之說。中外詩詞都需要按一定的規律押韻,用來體現節奏或者有規律的變化,使之有動人的美感。在設計中,主橋和引橋,主孔和邊空,橋梁與周圍的環境(人文、地理、風景)之間的和諧配合,就是為了達到“協調美”的境界。達到“渾然一體”的美學境界。諾曼底大橋是二十世紀橋梁建筑設計的典型例子。它是一座與當地景觀完美協調的斜拉橋,以其細長的結構和典雅的造型而著稱,它是建筑和藝術的成功結合,卻沒有多余的修飾。遠遠望去像是守衛著法國北部塞納河上的泥灘,看上去像一個從混凝土橋塔上伸出的鋼索所編成的巨大蜘蛛網,這座斜拉橋的落成后堪稱世界上同類橋梁中極為壯觀的一座。同時還有福州烏龍江大橋圓弧形的曲線十分優美而且比例恰當,是美學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三)多樣與統一
世界是變化且多樣但又統一的,畢達哥拉斯說“和諧是雜多的統一”。唐寰澄先生多次提到三個統一是美的重要屬性:1.感性和理性的統一,藝術作品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無論是純粹的形式還是題材,都不是一件藝術品的最終內容,所以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美的一大特征。2.客觀和主觀的統一,也就是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3.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就是造型和功能的相統一。筆者認為,在設計美學的語境下,設計應具有多樣性,在相同中尋找差別,同時還應該強調建筑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達到與周圍環境的相融合的效果,符合美學中“統一美”,在前期構思中,多思考、多調整、多鉆研。美學專家萊昂哈特教授在著作中提出“美可以在變幻和相似之間、復雜和有序之間展示,從而得到加強”。可見,在復雜變化中又有秩序和統一,在不特殊,不相同,不復雜的空間中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內涵,可以給人的心靈以美的洗滌。20世紀末,國際橋梁和工程協會組織了“20世紀世界最美的橋梁”評選,第一名是獨特的瑞士薩爾基那山谷橋,這所大橋只有90米,但以其獨特的山勢背景征服了無數人,這正是建筑與環境完美統一的代表。正如建筑師們所說,“在橋上漫步是一種真正的精神上的享受。你和高山、白云、藍天那么靠近,它構成了阿爾卑斯山的一幅美妙的風景畫”。
(四)剛與柔
橋梁是一個承載受力的建筑,在美學角度的設計中也要符合受力的客觀規律,給人一種可靠、安全的感覺,呈現出橋梁的“力學美”。在中國的美學中十分強調對立面的和諧,比如陰陽、剛柔、虛實等對立之間的和諧配合,剛與柔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動與靜,在造型設計中也要有動與靜的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呈現出對立和諧的變化,一文一武,張弛有度,皆體現設計美學中的“和諧美”這一概念。橋梁的造型美一定要體現出各個方面,各個部分之間的和諧美感。法國設計師穆勒于1974年設計的布魯爾納橋,跨度僅為320m的斜拉橋,造型簡潔、明快、協調以及剛柔并濟的風范充分體現了設計美學中的“和諧美”。以及德國費馬恩海峽橋,該橋優美的提籃式拱和交叉的斜吊桿給人一種空間的穩定感,從任何角度來說都能帶來美感的大橋。綜上所述,橋梁設計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不僅僅具有交通的功能,更多的應該是帶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要使人在通過橋梁的時候,心情愉悅和放松的享受,讓人百看不厭。設計美學就是要橋梁在造型設計時整體或局部體現出美感,均勻美,協調美,和諧美,統一美,正如哲學家所述,我們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目前的使用,更多是為了以后美的享受并能夠在將來當成藝術品來欣賞。
三、設計中的美學考慮
(一)創新性
縱觀世界名橋,有的氣勢宏博,有的纖細優美,形態各異,千姿百態,但都離不開一個“美”字,在合理適當的經濟范圍內將橋梁設計“藝術化”是橋梁美學的真諦。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美學修養,花心思去思考如何將橋梁做得更優美。例如湖南張家界的玻璃大橋—“云天渡”,“天橋合一,以渡天下之人”。在云霧之間,大橋宛如千尺白綾在其中若隱若現,一踏上橋面便從山水之中突然超脫出山水之外。這座全透明玻璃橋長度高度世界第一,高度位居世界第一。玻璃橋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峽谷玻璃橋,并創下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首次使用新型復合材料建造橋梁等多項世界之最。同時為避免行人齊步走,在橋面上會放置很多玻璃球,來遏制振動。每個玻璃球重達400公斤,由于放的位置不一,客觀上就打亂了行人的步伐,起到遏制振動的效果。在結構、造型、材料上都進行了創新。在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創新,對于過去在設計中發現的問題不能重新再犯,加以改進,不斷地向前發展,成為創作的源頭。實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同時更多的設計應該以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而感到驕傲。
(二)適用性
在橋梁設計中,不僅僅是好的服務質量,還要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不僅僅是橋梁的交通功能,還具有美學和景觀價值。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逐漸提高,也越來越注重關于美的享受,對橋梁的美學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但這不意味著要增加一定比例的造價去追求美的方案,美不一定需要多花錢裝飾,可以通過尋找橋梁結構中的比例、平衡來探索美的樣式。
(三)重視性
提高設計師的審美需求,合作中不斷加強溝通和探討,追尋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一,目前在中國橋梁界對美學設計的重視度還不夠,設計師之間應該相互配合、協作,努力克服一些違反了美學原則的失誤,彌補不足,提高橋梁設計的美學水平。
小結
我國橋梁建設的飛速發展,大大提升了人們對于橋梁美學的審美需求,在橋梁設計中要遵循和諧的比例、變化與統一的和諧、力的平衡等一系列“美”的要求。在設計中美觀不一定靠多花錢,也不單單是造型、裝飾、涂料的美化,更多的是橋梁結構的平衡,力學的結構之美。在“藝術美”的同時,還要諸多考慮經濟因素,不能夠一味地追求美,選擇造價高而美麗的方案。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提高設計師的審美能力,在追求美學的基礎上,使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協調統一。當今的橋梁景觀設計在設計美學的語境下,多數優美的橋梁景觀設計都屬國外居多,所以為推動祖國橋梁建設發展,要更加以人為本,推動綠色設計的創新理念,為加快城市交通發展和美化祖國現代化交通建設而創造出更多優秀的經濟美觀的設計。
作者:王嘉鈺 萬萱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