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習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持續加快新農村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景觀設計在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旅游為主題的農村景觀設計也漸漸成為了熱門的解決方案。本文從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定義出發,通過項目案例簡要提出了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目標及原則,希望能夠為構建美麗新農村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鄉村;新農村;現代農村;旅游景觀設計
2017年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按照黨的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2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1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概述
城市范圍外,與人類聚居及相關行為有關的景觀空間統稱為農村景觀,用以供游客觀光游玩的景觀則為農村旅游景觀。農村旅游景觀分為自然旅游景觀和人文旅游景觀兩大類。本文立足地方實際以及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綜合考慮地方核心資源因素,努力提升鄉村的吸引力,增強鄉村現代旅游景觀體驗。在規劃設計上作出將景觀設計與體驗設計結合起來作為新農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的主要對策,在此認知上,應在保護和優化農村資源的前提下,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從本地的地域文化歷史和發展現狀出發,積極探討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
2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案例———崇明區港西鎮北雙村
港西鎮位于崇明島中部偏西,東與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毗鄰,南距崇明對外主要口岸———南門港3km,西與廟鎮一依帶水,北與東平社區接壤。北雙村位于港西鎮南邊村域范圍近似不規則長方形,東靠三灣公路,南臨洋山河,西連小豎河,北側與盤西村呈現不規則進退相連。局部穿過港廟公路,村域交通十分便利。
2.1鄉村建設現狀分析
2.1.1村域歷史。北雙村原稱港西五大隊,1984年改名為北雙村。灣北村原稱六大隊,1984年改為灣北村。2002年4月北雙村與灣北村合并為現北雙村。總人口3017人,其中本村戶數1196戶,本地人口2734人,農保人口2354人,鎮保人口241人,城鎮人口139人,外來人口283人。耕地240.33hm2,糧田136.73hm2,常年菜田48.93hm2,林地53.33hm2,魚塘0.67hm2,畜禽場0.2hm2。北雙村先后獲得過先進村、整潔村、生態文明村、上海市衛生村、崇明縣科技示范村、崇明縣美好家園示范區,早在1990年北雙村全國農村長期固定觀察點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先進單位等榮譽(資料來源:查閱港西鎮鎮志、北雙村檔案室統計數據)。2.1.2道路交通。村落道路已實現大面積硬化,但局部道路較窄部分道路,需拓寬處理。2.1.3建筑風貌。建筑分布成條狀、密度不高,單體形式多樣、新舊陳雜,多為二層建筑,部分一、三層。2.1.4水系。村內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潔保潔良好,無垃圾、漂浮物,連通情況一般。2.1.5生態林帶?,F有生態林帶為低端配植,品質有待提升。2.1.6農田。村莊周邊相對集中分布:(1)農田,土壤環境質量較高;(2)蔬果大棚,場地三灣公路兩側分布大面積蔬果大棚。(3)現狀果林,現狀果林多為梨園、葡萄園等,已初具規模,采摘、觀景層次較初級。本區塊的資源特色:三灣公路兩側擁有豐富的景觀特色資源———生態農莊。根據對北雙村現狀情況的分析,以北雙村核心資源(農:農莊,水:河道水系,田園:所有農田,林:生態林、果林)和現有特色合作社為基礎,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與資源特色,發揮崇明島“原汁原味”本土特色和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優勢,全力發展生態、綠色、人文、智慧和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示范點。整合江水田園林的核心資源,打造“生態共享的農業公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個發展方向,分別為:(1)共享農莊交相呼應;(2)創建生態農業旅游新模式;(3)水田交融、中國式自然、原生態田園;(4)四季有景、四季有花、花海絢麗生態村;(5)引入智慧城市家具、構建宜居有競爭力優勢的示范生態村。
2.2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
通過對提升崇明區港西鎮北雙村景觀項目的設計和思考,總結出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策略,具體如下。2.2.1注重傳承地域傳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經過長期發展慢慢沉淀下來的特有風俗禮儀、道德及習慣的總和,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歷史性。人們在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與開發時,一定要突出展示景觀的地域特色,才能設計出與本地地域文化和民族風險相協調的景觀結構類型。以至今已有1800多年建縣歷史的桐廬縣的鄉村建設為例,桐廬縣堅持城鄉建設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的發展原則,目前該縣已有14個村莊已列入或正在申報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據了解,桐廬縣早在2011年就明確提出了“全域景區化”的鄉村建設新理念,將每個示范村都作為一個景點來建設,進而推動美麗鄉村由“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除注重保護傳統外,桐廬縣還通過適度開發讓傳統村落形成了新的經濟活力。如合村鄉充分利用自身優質的生態資源,引進外資打造了一處絕佳的漂流場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休閑娛樂。同樣的還有戴家山的民宿設計,慢生活品牌效應甚至吸引了大量外國友人。2.2.2營造出層次豐富的多感官體驗。從我國目前的農村旅游景觀設計來看,大多都比較重視游客視覺上的沖擊感。然而生活質量日益提高使得人們對景觀設計及旅游體驗的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視覺上的審美體驗。因此在設計旅游景觀時,要充分利用各種元素為游客營造出層次更為豐富的多感官體驗。如設計師可靈活運用天氣和季節的變化,應用不同材料和植物,調動游客的視覺、觸覺、聽覺與嗅覺,讓游客有著更加優質的體驗印象。2.2.3重視體驗編排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確定設計主題后,圍繞這一主題的思想和情節使用某種景觀符號代替,然后再通過圍繞主題的邏輯關系來進行的編排方式稱之為體驗編排。在新農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中應用體驗編排可提升旅游景觀的層次感和感染力,同時還可加深游客的游玩體驗與印象。在體驗編排中,為了滿足游客的感官體驗并傳達出能夠支持主題的情節思想,設計師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景觀元素,如不少農村景觀中常見的復古造型的器具雕塑、隨意擺放的務農器具、古樸藤椅等景觀元素,這些景觀都是靜止的,但卻能夠使游客產生無限的聯想。這些景觀元素所構成的景觀節點都是由情節特色的,設計師通過具有引導性的景觀空間設計連接起這些景觀節點后即可形成合理的前后邏輯關系。2.2.4合理選擇景觀材料與設計技術。旅游景觀設計的材料種類極多,有木材、塑鋁板、有機復合涂料、混凝土、納米材料等現代材料,當然也有可就地取材的磚、瓦、石、木、土等傳統材料。在選擇材料時,首先應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構景、就地選材的原則,一方面可大大節省景觀設計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保留并展現地域特色與傳統文化?,F代材料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人們的使用需求與審美習慣,因此在設計時應將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有機融合起來,既要保留傳統韻味,也要展示出新時代的光彩。此外,在用材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材料的特性是否與景觀所在地的環境相宜。以北雙村為例,村內水系較多,連通不足,在解決措施上采用連通水系,增加濕地,凈化水體(如圖3)。總之,在選取景觀材料時,不僅要遵循因地取材的基本原則,還要勇于創新和探索,積極嘗試新材料的應用,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與使用習慣。2.2.5結合數字智慧構成智慧綠色信息大體系。在數字時代,通過網絡宣傳傳播是快捷迅速的。可以通過制作鄉村二維碼,讓游客通過下載鄉村APP。了解鄉村上的景點內容和相關活動。并在APP中加入管理措施,鼓勵游客拍攝在島上的不文明現象上傳至相應的APP板塊,讓游客間相互監督。從而減輕鄉村的管理成本,有效豐富加強管理措施。讓游客和居民認可“愛護生態,人人有責”的理念,同時又能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智能。
2.3鄉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的目標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鄉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應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要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也要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具體而言,鄉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應實現以下目標。2.3.1有效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應著重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并通過干凈整潔、自然協調的環境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素質,推動一種和諧健康農村氛圍的形成。2.3.2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不管是城市景觀設計還是農村景觀設計,其根本目的均在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在進行新農村現代旅游景觀規劃時,不僅要重視人們的視覺美感,還要對農村景觀環境加以優化配置,以促進農村生態可持續發展。2.3.3進一步發展農村旅游業。深入農村可以發現,農村有大量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景觀,如老建筑、名人故居、梯田、果園、油菜花等,這些極具農村特色的景觀可吸引久居城市的人們前來觀光旅游。因此,在設計現代旅游景觀時,應充分利用農村特色景觀促進農村休閑旅游事業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3結語
鄉村現代旅游景觀設計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研究學者文獻以及筆者在實際項目設計中的案例,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新農村景觀規劃與開發的思路與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并引發更多的思考與重視,以促進我國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存琛,陸明華,何智明.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發展現狀及優化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6(20)
[2]黃曉璐.鄉村旅游景觀整治規劃設計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5)
[3]楊強,盛鍇.村居意象系統與旅游景觀資源的保護及利用[J].城市問題,2011(5)
[4]于瀟倩.鄉村生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初探[J].長治學院學報,2011(6)
[5]陳友華.農村旅游景觀設計淺探[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作者:張國華 單位: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