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教育下家長教育焦慮質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下,隨著教育競爭越發激烈,家長的教育焦慮也愈演愈烈。通過對19名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職業的家長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普遍具有長期的、持續的、不同程度的焦慮,焦慮內容主要涉及孩子的個人成長、親子關系與教育投入等方面。究其原因,家庭期待、政策制度與社會環境都是其背后推手?;谝陨戏治?,提出“流動資源,改革教育機制;家校聯手,調整教育觀念;加強監管,營造良好教育競爭氛圍”等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焦慮;基礎教育;質性研究
在傳統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渲染下,中國家長對于教育保持著長期的高度重視。隨著物質資料的豐富與發展,“教育焦慮”逐步成為一個共性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其成長需要更多關注。家長作為孩子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學會正視焦慮、疏解焦慮,將有益于孩子的身心發展與良好親子關系的養成。本研究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家長教育焦慮的現狀、內容以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究緩解教育焦慮的方式。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研采用非結構化訪談對受訪者進行調查,以收集第一手資料。本研究共訪談家長19名,其子女都正處于基礎教育階段。從地理區域上看,受訪者來自江蘇、甘肅、云南、廣西、陜西、山西多地。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受訪者的學歷分別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從職業來看,涵蓋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終得到共77566字的訪談記錄。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取質性研究方法,通過線上視頻或語音通話的方式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各位家長教育焦慮的現狀,包括焦慮內容、焦慮原因以及個人感受等。在訪談結束后,依據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利用NVivo12軟件初步編碼,針對仍然存在的疑問進行第二輪補充訪談。最后,進一步歸納,將節點分組,形成相關的類別[1]。此外,本研究利用NVivo12的功能將原始材料可視化,形成了“家長焦慮現狀”的詞云圖。如圖1所示,在“家長焦慮現狀”中,“培訓”是排在第一位的關鍵詞,“升學”“成績”也被多次提及,由此延伸的“政策”“環境”“心態”等高頻關鍵詞都指明了家長教育焦慮的現狀與內容。
二、家長教育焦慮現狀
2018年,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家長的焦慮已經擴大,學區房、孩子的學習成績、手機上癮、自身的成長等都成了家長新的焦慮點[2]。訪談發現,大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種焦慮具有長期的、持續的特點,且其內容較為復雜,但受訪家長表示可以將焦慮調試在可控的范圍內。其中,家長主要是對以升學壓力為主的學業表現產生教育焦慮,且隨著孩子學段的上升,家長的焦慮程度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除了對于學業表現的焦慮,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容還體現在孩子的個人成長、親子關系的養成、教育投入等等。
(一)孩子的個人成長
孩子的個人成長是家長教育焦慮的中心。通過訪談,可以將家長教育焦慮點歸納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存技能。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家長焦慮的首要內容。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達成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家長們最為關心,也最為憂心的問題。在生理方面,家長教育焦慮的主要內容為過度學習而導致的視力下降;在心理方面,有家長提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長的焦慮程度,當孩子心態不好時,家長會因為擔憂孩子的心態而加重焦慮;當孩子心態良好時,家長也可能會為孩子的“故作堅強”而倍感擔憂。且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這種擔憂更為顯著。另外,研究發現相對于成績一般的孩子家長,學業成績較好的孩子家長更為關注其心理狀況。其次,孩子的生存技能也已成為家長教育焦慮的重要內容。在這里,生存技能包含孩子的人際關系、生活技能、學業能力與未來發展。具體而言,孩子的學業能力(包括學業成績、學習習慣等)是家長所表現出的最大焦慮因素,因為其往往與孩子的未來發展(包括孩子未來升學、工作機會等)相連。而在孩子的人際關系方面,尤其在青春期時,家長會因為孩子的交友問題而緊張不安,害怕孩子與負能量的、三觀不正的人交友。也有家長提出,自己常常擔憂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生活。對于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學業能力、生活技能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且距離發展成熟尚有一定的距離,家長仍需不斷地引導,由此也可以看出家長教育焦慮具有長期性與持續性。
(二)親子關系
具體到親子關系的管理教育環節,有家長提及,以手機管理為主的管理問題是讓家長最焦慮的。這與已有研究相符合——如何避免孩子對手機的過度使用成了家長教育焦慮的新內容。從手機的使用時間、方式,可以延伸至孩子的自律能力。有家庭因為孩子過度使用手機,而造成親子情感交流的減少甚至是劇烈爭吵,對維持穩定有益的親子關系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如何與孩子保持相互尊重平等的關系等親子交往策略困惑也是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容。除此以外,隨著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出現了“直升機家長”,這一類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表現出了過度的參與。在家校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家長主動或被動地更多參與了孩子的教育。在訪談中,有家長表示自己幾乎是全方位地參與孩子的教育,這不僅增添了她的“焦慮”,還破壞了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
(三)教育投入
面對地區間、學區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家長為給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用行動緩解自己的教育焦慮,紛紛將目光轉向學區房與校外培訓,加大了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時甚至帶有盲目性與跟風性。訪談發現,幾乎所有家長都提到了自己對于“學區房”“好的地段”的重視,并不斷為之投入。有家長表示,為了孩子小升初時有一個好的學區,就算房價極高也“為了孩子的教育,賣掉了原來的房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除此以外,在許多校外培訓機構的夸大宣傳下,家長在孩子的補課、興趣班上花銷極大。有家長表示,“以前等孩子放學時候還會去咖啡店里坐坐,現在根本不舍得了,孩子補課的費用太高了”。并且受劇場效應的影響,無論孩子成績水平位列哪個層次,家長對校外培訓的追逐都沒有較大的差別。在過度強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家長對于學區房與校外培訓機構的過度追捧,造成了其巨大的經濟負擔,由此延伸出對于教育投入的焦慮。
三、家長教育焦慮原因分析
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這句話道出了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矛盾心理,一針見血地分析了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在原因。“教育焦慮”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要探尋家長陷入教育焦慮的原因,除了從家長群體自身入手外,還要看到大環境下政策與社會的因素。
(一)家庭期待
近年來,我國相關研究論證了通過教育途徑所獲得的文化資本在中產階級形成與向上流動過程中發揮著“階梯”和“保護傘”的作用[3]。文軍、李珊珊通過對比上海市中產階層與工人階層,提出階級再生產中,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影子教育為媒介,影響文化資本的形成,從而拉大階層間的鴻溝[4]。訪談發現,家庭教育期望與教育投入背景是家長教育焦慮的重要原因。就教育期望而言,家庭經濟狀況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長會對于孩子的學業成績、興趣發展有更高的期待。一位受訪家長(企業白領,大專學歷)表示:“我自己是從農村出來的,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我認為只要孩子能在教育上有出色表現,教育能夠讓她獲得更好的生活”。這一類家長大多能夠為孩子提供相對充足的物質資源,他們往往在自身教育的成功經驗中受益,并將期待置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們也能夠延續自己的成功。于是,他們對于子女的學業成績、興趣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更高的期望也就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壓力。而且這種教育焦慮也傳染給了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一名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家長(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小學學歷)表示:“學得好了,你想想他以后有個好的工作,他自己輕松,我們也就不用愁了;如果說學不好,將來是要吃苦的”。雖然對于教育的追求并不相同,但是家長們普遍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以外,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許多家長有能力更加深入地參與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也因此認為家庭需要為孩子的教育成敗負責。于是,孩子的學業生活趨向于家庭化。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默寫、手工作業、游記等各類作業需要父母的協助,客觀上加重了父母的負擔。“投入越多,期望越高,也更焦慮”,一位家長如是說。
(二)政策的不穩定性
研究發現,政策的變動是使家長焦慮的原因之一。有家長提道:“政策變化性太大,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孩子的小升初階段,該位家長所在的地區頒布了新政,即取消擇校,統籌分配學區?!靶抡膶嵤┖鸵郧坝泻艽蟛煌?,又是第一年,誰也摸不著頭腦,都很擔心孩子被統籌分配到不好的學?!薄=陙恚糠质∈蓄C布了有關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鹊南嚓P文件,例如有省份要求“堅持普職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政策規定下,有家長認為如今考上高中的比例太低,相關政策需要改進。有孩子即將面臨中考的家長表示:“目前的升學政策不太好,孩子初中畢業只有十五歲左右,讓他們去職校就覺得不太放心,最好讓他進入高中,三年時間讓他再成長一點,慢慢進入社會?!闭吲c家長的理想間存在著差異,但是家長卻無能為力,這是由政策而帶來的家長教育焦慮原因。
(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應試教育的環境壓力與人際攀比心理都使家長陷入恐慌[2]。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升學競賽是當前孩子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社會的氛圍將一個個家庭裹挾在教育的軍備競賽中,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也應運而生。一方面,家長為自己不能為孩子爭取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感到自責、焦急;另一方面,有家長也害怕這種功利的社會風氣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為不知如何避免而感到焦慮。此外,各類公眾號和校外培訓機構的夸大宣傳,也為家長增添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焦慮氛圍,營造了焦慮話語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長的教育恐慌。教育資源在客觀上存在差異。即使是在經濟較為發達、教育資源配置較為均衡的地區,家長也會擔憂孩子不能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一名家長在訪談中提及:“最擔憂的就是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特別是在擇校時,會擔憂孩子被分到不好的學區?!备槐卣f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一名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家長表示:“有錢有關系的都去好學校了,像咱們這種沒關系的、家庭條件不好的,沒有選擇的權利”?!敖逃Y源平等,是每一個家長的心愿。每個學校都是好的老師,都是好的學校,那么家長也不用為孩子的升學感到焦慮,老師也不用忙著掐尖”,有一位家長提出了這樣的教育期待。
四、對策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光明日報》刊發文章,認為要化解教育焦慮,關鍵在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需要多方面協同、綜合治理。由此可見,疏解家長的教育焦慮,需要有系統的眼光,從多個視角出發,以此探究家長教育焦慮的緩解之道。
(一)流動資源,改革教育機制
要從根本上減緩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家長教育焦慮的狀況,完善學校教育機制勢在必行,只有保證教育對社會階級流動起正向效益,才能給浮躁焦慮的社會大眾打入一劑“強心針”。為此,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教育資源均等化發展。加大對辦學力量薄弱地區的教育投入,縮小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差距,縮小地區間教育資源分布的差距。二要推動考試選拔制度改革,弱化教育的“競爭”性質,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三要助力教育多元化發展,鼓勵民辦中學、民辦高校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平臺和機會[5]。并從外部減少家長為孩子教育所需投入的時間、金錢與精力,緩解家長的焦慮。
(二)家校聯手,調整教育觀念
由于受教育水平、職業收入等的不同,許多家長高度依賴來源不明的網絡信息,并樂于在家長社群中溝通、討論教育問題,期間缺乏專業的引導[6]。焦慮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層層遞進,在多重情緒的感染下不斷發酵。學校和老師是家長能直接接觸到的教育專業人員,要承擔引導家長樹立正確教育理念,輸送更有效、更健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家校溝通中,不能一味尋求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也要引導家長正視教育動機,調整心態。家長應不因對財、名的過度追求而對子女抱有過高的要求,不因對子女的溺愛而過度憂慮未來。只有當家長正視教育動機,避免工具取向的主導地位,將孩子看作獨立個體來制定適當的教育目標,焦慮程度才會處于可控的范圍內。其次,在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同時,也要呼吁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換位思考。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一些教育心態較好的家長往往傾向于與孩子建立平等關系,遇事共同分析。他們認為良好的溝通是給予孩子引導的最佳方式。通過交流,家長可以回憶自己學生時代的點滴,與孩子共情,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心情,更理性地認識孩子、分析孩子的發展問題,從而緩解雙方的焦慮。
(三)加強監管,營造良好教育競爭氛圍
面對廣大魚龍混雜的校外教育培訓市場,良好的教育競爭氛圍從治理與監管中產生。一要加強教育類傳媒的監管,加強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與引導。建議監管部門針對教育培訓行業,對媒體與培訓機構的廣告宣傳提出更多要求,減少煽動性內容,控制惡性的炒作宣傳。建構開放、包容、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引導家長和學生正確看待學習、就業等問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奉獻精神等,消解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二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的治理。一方面,嚴格準入機制,建立考核淘汰機制,讓培訓機構真正成為校內教育的補充和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介入市場整治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減少培訓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和逐利性,關停不規范辦學、辦學質量低下的培訓機構,消滅超前學習、應試培訓的現象,提高培訓質量,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作者:劉雨青 周芷瑩 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