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提出問題的背景
國家自1989年啟動“內地高校支援新疆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協作計劃”(簡稱協作計劃),迄今已實施5期,累計招生5.4萬余人,涉及內地19個省市的400余所高校。目前,以“協作計劃”、“直招計劃”、“內高班計劃”等形式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近5.2萬人(數據來源:全國第十七期內地新疆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專題培訓班,2015年5月)。隨著到內地高校學習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如何做好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經成為內地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內地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極端主義滲透的形勢愈加嚴峻
近年來,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加緊勾連,對我國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企圖與我爭奪陣地、爭奪接班人。隨著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到內地求學數量增多,他們開始把內地教育領域特別是承擔協作計劃的高校作為滲透的重點突破口。內地高校在抵御和防范宗教極端主義滲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青年大學生政治敏銳性不夠、鑒別力差、容易受蒙蔽等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夠,創新性和實效性不夠。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我們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抵御和防范宗教極端主義的滲透[1]。
二、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主要問題
1.語言障礙是師生溝通交流的主要問題。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普遍漢語運用能力較弱,而內地高校懂維語的師生幾近空白,語言障礙是這部分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問題[2],并且這一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大力發展新疆當地基礎教育和雙語教育,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運用能力和水平。
2.學習障礙是少數民族學生的主要困難。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薄弱,存在學習障礙,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方法不當,學習吃力、效果不好,聽不懂課堂內容等。學生的學習目標定位較低是造成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因素[3],表現為上課出勤率低,課堂紀律較差,考試成績較低等。教師的關注度不夠、政策傾向過多造成學生心理依賴也是影響其學習動力和投入的重要因素。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和力度還不夠。一是部分輔導員存在“標簽化”理念。求穩怕亂,對少數民族學生物質照顧多精神引領少,這種理念更助長了學生“應該被照顧”的依賴思想。二是對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對宗教極端主義滲透還存在模糊觀念,缺乏針對性教育設計,手段方法過于籠統。三是輔導員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內地高校輔導員對新疆及其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現狀等了解不足,對宗教、宗教信仰、宗教極端主義的相關理論認識不夠深刻,對少數民族語言掌握幾乎為空白,知識儲備不足[4]。四是面上工作多,點上針對性工作不夠。面上采取了較多促進措施,如加強救助幫扶、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但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問題較為明顯、交往圈子相對狹窄、個別學生宗教意識較濃等問題的有效措施還不夠,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職業規劃教育還不夠,還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三、從輔導員隊伍建設角度看解決問題應采取的措施
(一)大力引進、培養新疆籍少數民族輔導員
因語言、民族習俗、生活習慣、學習經歷類似,新疆籍少數民族輔導員更容易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目前,已有部分內地高校引進了新疆籍少數民族輔導員,實際工作效果很好。但是因婚姻、生活飲食習慣等原因,愿意選擇到內地高校擔任輔導員的新疆籍少數民族畢業生很少,難以滿足工作需求,這項工作還需要國家政策支持,需要各高校繼續加強政策傾斜和引進力度。
(二)加大輔導員培訓力度,提升其業務水平
培訓內容應涵蓋新疆的歷史、現實與發展、新疆主要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文化、黨和國家的民族與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理論與實踐、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和宗教“去極端化”、協作計劃有關政策、新疆的就業形勢與政策、工作經驗交流等。培訓方式要多樣化,除采用集中培訓外,還應大力發展遠程培訓、實地指導等培訓方式,利用網絡課程、電視電話會議、實地做輔導報告、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幫助內地高校輔導員答疑解惑,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三)加大兩地高校的交流合作力度
借助協作計劃和援疆計劃,加大內地與新疆各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文化融合。繼續加大新疆籍少數民族干部到內地高校掛職工作的力度,選拔更多優秀少數民族干部到內地高校輔助工作、交流文化、促進學習。內地高校尤其是承擔協作計劃的高校,應主動加強與新疆各高校的交流,學習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經驗做法,爭取新疆高校在這方面的支持。
四、從輔導員自身素質提升角度看應注重加強的幾個方面
輔導員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職能,他們是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惑者、心理健康的護航者、學習生活的指導者、教育管理的執行者”[5]。輔導員自身素質的高低,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起著決定性影響。
(一)澄清模糊觀念,思想認識上到位
輔導員應當高度重視、清醒認識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澄清對抵御和防范宗教極端主義滲透的模糊及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觀念,堅定立場、敢于宣講、贏得主動。
1.清醒認識關于宗教信仰自由及宗教與教育分離原則。關于宗教信仰自由,強調公民權利的同時也要強調公民義務,“既要保護公民信教的自由,也要保護公民不信教的自由。”[1]我國《憲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要全面認識和把握宗教不得干預教育的內涵、實質及要求,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師生不能信教,這既符合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也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性質和辦學宗旨的必然要求。
2.宗教與宗教極端主義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宗教極端主義不是宗教,“是打著宗教旗號,對宗教教義等進行歪曲和極端化的解釋,煽動和鼓吹宗教狂熱,并采用極端手段(暴力恐怖),以實現‘神權政治’的一種宗教社會思潮和思想體系。宗教極端主義的根本和首要目標是奪取政權”[1]。必須把宗教極端主義與宗教相剝離,不要認為學生了解宗教知識就能自覺辨識宗教極端化,宣傳和講解宗教知識反而更加助長了極端宗教勢力的滲透,上了他們的當。應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敢于宣講、敢于灌輸,用正確思想和先進文化引領和熏陶青年學生,占領思想教育主陣地,堅決防止宗教極端分子打著宗教外衣搞分裂活動。
3.宗教信仰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信仰。“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思想上層建筑或觀念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宗教都是由意義體系、價值體系、規范體系、行為體系等構成的有機整體,其對信仰者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沒有活動的信仰是從來就不存在的。”[1]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下,作為意識形態的宗教要適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適應社會主義的制度、法律、價值標準、公民行為規范、現代文明生活方式,這一點必須明確。
4.宗教不僅是一種思想信仰,還是一種社會實體和社會組織。宗教的基本要素包括宗教思想、宗教行為、宗教體制(法規、組織、階層等)、宗教器物(場所、書籍、塑像、祭品等),是一種完整的、典型的社會組織形式。作為社會實體和社會組織的宗教必須要納入國家的管理范疇,不能凌駕于國家之上、凌駕于法律之上。
(二)樹立正確理念,工作態度上到位
1.要增強責任意識。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加大精力投入,耐心細心并持之以恒。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從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出發,將工作落到實處、落到細節。對遇到的特殊困難,要敢于面對,不害怕氣餒,不刻意回避,既要直面自己遇到的難題,又要直面學生的困難,以良好的工作態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時給學生做出表率,言傳身教。
2.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加強對新疆的歷史、現實與發展、新疆主要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文化、黨和國家的民族與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理論與實踐、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和宗教“去極端化”、協作計劃有關政策、新疆的就業形勢與政策等內容的學習,關注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心理教育、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生活服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不斷提升理論和業務水平。
3.嚴格要求,重點關注,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教育服務。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但不應是一個特權群體,要注重嚴格管理,決不能放松要求。但他們又確實是一個特殊群體,需要特別耐心、細心地予以關懷,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服務措施重點關注、個別關心。可以采用“一對一聯系幫扶制度”,由學院黨員領導干部、優秀導師或學生骨干與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子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嚴格規章制度,強化他們的紀律意識和組織觀念,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習慣[6]。
4.平等對待,一視同仁。要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和其他普通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能用有色眼鏡看待任何學生,不偏頗、不歧視、不侮辱、不欺凌,這是輔導員以人為本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講究方法藝術,工作實效上到位
1.面對面交流為主,新媒體手段為輔。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可以克服雙方語言、交流習慣不同帶來的障礙,雙方可以充分利用表情、肢體動作等對使用的語言內容加以有效補充,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溝通效果更好。微信、QQ等新媒體手段,因其便捷性、普及性深受學生喜愛并被廣泛使用,能幫助輔導員與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溝通。但在實際使用中,新媒體手段因其信息交互的不完整性、信息良莠不齊的混雜性等缺陷,有時造成交流效果不充分或出現溝通誤差。因此,輔導員應當多與學生當面交流,掌握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同時原汁原味地將自己的信息直接傳達給學生。其他新媒體手段可作為強化和輔助工具,但不能替代面對面交流。
2.重視文化活動載體作用,促進文化認同、文化融合。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思維活躍、文體才能突出的特點和實際,創新形式,開展文化引領和思想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逐步融入集體、融入校園文化,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合。大力開展國情教育、新疆“三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題活動,組織“民族雖不同、中國夢相同”主題班會、“我從新疆來、我為新疆代言”才藝展示大賽、“漢語橋”民漢學生聯誼等活動,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活動中激發愛國熱情、激發學習動力、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3.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少數民族學生在就業觀念、就業能力上還相對落后,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特點進行個別的針對性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幫助其調整就業心態,提升其市場競爭意識,增強就業自信[7]。
4.輔以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民族特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針對性心理量表設計、測試、評價、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及時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心理活動,對癥下藥,做好心理疏導。對適應不良的學生更要高度關注,及時主動采取措施,加強一對一幫扶,有意識地傳授提升心理適應能力的辦法,提高其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5.導入感恩教育。加強感恩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說教和灌輸,還要在校園文化活動和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潤物無聲的感染和教育[4]。輔導員要通過親身交流和溝通,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在解決困難和問題中言傳身教,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溫暖,自覺接受民族團結教育,懂得感恩。通過思想教育及文化活動強化教育效果,開展“祖國•母親”主題演講活動、“新疆———我美麗的家園”展示活動等,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責任感,塑造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遠大理想,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作者:婁春婷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