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畢業生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畢業生流動黨員思想上忽視,組織觀念淡薄。
主觀上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入黨時間不長,接受黨組織培訓教育的時間短,黨性修養比較薄弱,黨員意識不強,對黨組織匯報思想工作缺乏主動性。畢業后又因為就業和工作的壓力,奔波于職場,只重視人個業務能力的提高和個人事業的發展,忽視自身思想意識和政治覺悟的提高,組織觀念淡薄。有的黨員對學校黨組織不主動匯報思想、工作、生活情況,在工作單位沒有暴露黨員身份,不參加流入地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有的黨員變更了工作單位,不及時與學校黨組織聯系,不按時交納黨費和參加黨組織生活。有的黨員在辦理轉出手續后,過了規定接轉日期或者遺失,需要用時才想起來到學校重開介紹信。還有一些預備黨員預備期滿也不按時回學校辦理轉正手續。
1.2高校在教育管理認識上存在誤區,教育管理體制滯后。
畢業生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問題未能引起高校各級黨組織的足夠重視,有的高校黨務工作者認為畢業生流動黨員組織關系只是暫時掛靠,遲早都要轉出,不會影響學校黨建工作的大局,不必花心思管。有的黨務工作者疲于應付日常黨建任務,對畢業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被動應付,工作成效低。據調查統計顯示,33.3%的高校沒有專門的流動黨員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即便在設有流動黨員專管人員的學校中,也有超過1/3的高校沒有配套專項管理經費。②另外,有的高校在畢業前沒有組織開展專題培訓,使得畢業生黨員對組織關系接轉的重要性和接轉程序不了解。部分高校雖然建立了相關制度,但沒有明確學校組織部門和院系黨組織在教育管理中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能很好地貫徹上級有關文件精神。有的高校未充分考慮流動黨員的特點和需求,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不科學,在具體實施中缺乏實效性。
1.3流入地黨組織不健全,重視不夠。
很多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組織黨建工作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許多企業尚未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根據統計數字分析,非公有制單位在崗職工中有黨員358.2萬名,僅占全部7593.1萬名黨員的4.7%,這與非公有制經濟吸納城鎮就業人口74.8%的情況成反差。建立黨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僅占全部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15.9%。③部分已建立黨組織的非公有制單位,組織機構也不健全,接轉流動黨員的程序較為繁瑣,需要先轉至當地方黨組織或主管機構黨組織。有些流入地黨組織對接轉工作不夠重視,有時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接收暫時就業但單位沒有黨組織的畢業生黨員轉入,或只轉入,但置之不理,使流動黨員成為隱性黨員。
二、建立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長效機制的對策
2.1統一思想認識,轉變工作觀念,構建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體制。
高校各級黨組織和黨務工作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轉變工作觀念,統一思想認識,以中組部等部委2013年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精神,明確責任職責,創新工作機制,突破傳統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從制度上完善和規范科學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體制。高校黨委必須從機構和經費上予以保障,打破以往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從流動黨員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分析研究問題實質,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創建靈活多樣、有章可循的教育管理體制。建立畢業生黨員檔案制度、監督管理制度、流動黨員登記制度,全方位構建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新體制。
2.2嚴格黨員“入口關”、“出口關”,增強畢業生流動黨員的主體和組織意識。
中共十八大后,黨中央特別重視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多部委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嚴格堅持標準,提高發展學生黨員的質量,加強教育培養,提高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這就要求高校在新時期下切實控制黨員發展數量,提高黨員發展質量,嚴格學生黨員發展程序和要求,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真正吸收綜合素質高和黨員意識強的優秀學生入黨,把好黨員“入口關”,從源頭上控制產生畢業生流動黨員問題的隱患。加強黨員入黨前后的教育培養,尤其要做好畢業前的黨員教育工作,把好“出口關”,結合畢業生就業形勢特點,適時開展“畢業生黨員教育月”,通過專題教育他們牢記黨員身份,自覺履行黨員義務,定期主動向學校黨組織匯報思想和工作情況,從思想上樹立不脫離組織的意識。
2.3打造多元化工作載體,強化內外互動,實現畢業生流動黨員的有效教育管理。
鑒于畢業生流動黨員數量多、流動頻率高、范圍廣等特點,要實現畢業生流動黨員的有效教育管理,必須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多元化的工作載體,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多樣化、人性化、科學化。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工具,搭建網上黨員服務平臺,加強日常教育管理。如在網上建立黨支部、流動黨員之家、專題教育網等交流互動學習平臺。利用郵箱、QQ、微博、微信等相對固定而大學生經常使用的新媒體工具,關注流動黨員的動態,與其保持緊密的聯系,及時傳達上級和學校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進行黨組織活動部署和工作提示,方便解答流動黨員對組織工作的疑問。另外,高校要突破單邊教育思路,積極與流動黨員工作單位和流動地黨組織聯系,建立雙向管理制度,強化內外互動,爭取更多社會支持和校外資源,從而建立互動的管理機制,確保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效能。
作者:謝曉生 單位:韓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