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園教師師德職前養成現狀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研究以幼兒園教師的職前培養中的專業理念與師德養成為研究問題,對山東地區四所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專業理念與師德養成現狀。高校要增加職業信念感職前培養、加大社會對幼兒園教師的文化支持力度、優化高校學前專業課程設置,以改進專業理念與師德職前培養成效。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學前師范生;職前培養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幼兒園教師在數量上與國家的要求已經慢慢接近,但是質和量對于事物的發展都很重要,幼兒園教師的質就表現為其專業素質。《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質分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處于核心地位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目前對教師專業理念研究較為成熟,普遍認為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素養中關鍵的部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葉瀾提出的“教師專業素養由專業理念素養、知識結構素養、教育能力素養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專業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教師專業成熟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教育觀念逐漸變得清晰、正確、現代。”[1]有的研究者將師德看成是外在的規范與準則,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如薛曉陽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其在教育活動之中的道德規范,與其專業規范經常保持一致或者等同,但是與一般性質的道德規范存在很大差別,甚至有的時候可能是相反的。[2]強調了對教師行為的規范與調節作用。也有對道德釋義持有不同的意見,如李清雁認為師德應當是教師道德的簡稱,不僅包括教師職業道德,還包括教師個體道德,是個體道德和職業道德的綜合一體。[3]還有研究者將師德視為教師的內在品質,如馬娟等人認為“師德是教師在一系列的職業活動中,不斷內化社會職業期望,強化職業角色意識,并在職業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品德特征與傾向。”[4]《專業標準》出臺后,專業理念與師德不僅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出現,其維度也有了統一的劃分和具體的要求,為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標準,同時也為幼兒園的教師培訓提供了依據。本研究參照《專業標準》的相關要求來研究幼兒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的職前養成現狀,將豐富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并且為幼兒園教師的培養與培訓提供現實依據。
二、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是山東省四所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高年級在讀學生,是正處于第四或第三學年的四年制師范生。他們經過本科院校較長時間的培養,理論課程基本修完,見習實習安排也接近尾聲,所處階段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基本定型,針對此階段本科生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具有調查意義。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樣本來自山東省內四所本科高校,包括一所公辦重點一本,兩所公辦普通本科,一所民辦高校。調查問卷為自編問卷,根據《專業標準》要求細則設計一、二級指標(見表1),又借鑒西南大學虞小明[5]和陜西師范大學曹艷梅[6]的相關問卷修訂題項。問卷包括“個人背景”和“專業理念與師德”兩部分,后者為自陳量表。問卷經過專家內容效度檢驗,并在施測后進行信度檢驗,各指標α系數都高于0.6,(見表2)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在每所高校隨機訪談至少一名同學,使用結構化訪談提綱,內容包括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態度、學習經歷、職業規劃等內容,從而為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嚴謹的依據。研究使用SPSS22.0進行數據統計。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職前養成情況與分析
共投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3份,有效率為81.5%。樣本的描述統計特征如表3所示。在人口學特征方面,女生占90%以上的絕大多數,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研究者也特地詢問過各班,男生人數最多的班級也僅兩名,有的甚至為零。在入學志愿方面,約67%的同學以第一志愿入學,其余為非第一志愿。就生源地來看,學前師范生有97名來自鄉村,占59.5%,另外40.5%來自城鎮。
(二)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職前養成的水平
本問卷滿分為95,四項二級指標得分滿分依次為30、20、25、20,規定得分60%以下為差,60%~80%為一般,80%~90%為良好,90%~100%為優秀,各項得分如表4所示。專業理念與師德素養整體良好,M=76.94,為滿分的80.99%。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維度(M=18.28)與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維度(M=22.95)得分比例都在90%以上,說明水平優秀。職業理解與認識維度(M=20.32)和個人修養與行為維度(M=15.39)得分比例分別為67.73%和76.95%,水平一般,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不同背景變量下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職前養成水平的差異
在職業理解與認識維度,不同志愿錄取的同學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0)。第一志愿錄取的同學得分(M=21.01)高于非第一志愿錄取方式的同學(M=19.04),同學們在填報志愿時學前專業列為優先選擇項,其職業理解與認識得分越高。在個人修養與行為維度,鄉村和城市同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14),比較均值發現,鄉村師范生得分處于較良好水平(M=15.87),城市師范生得分處于一般水平(M=14.47),城市師范生個人修養與行為提升空間較大。在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維度,不同志愿錄取同學間存在顯著差異(P=0.042),非第一志愿錄取的同學得分(M=23.58)較第一志愿錄取同學稍高(M=22.65),但都處在優秀水平。差異存在是由于部分一志愿同學回答都較為保守,自陳量表多選擇“基本符合”,故分數拉低了整體水平。性別背景和學校性質背景在各維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男性樣本數量少(N=9),抽取的民辦院校培養實力強所致,訪談中得知學前教育為該民辦院校王牌專業,學院師資力量強、培養投入大。
四、討論
專業理念與師德是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基礎,其培養水平不只影響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也對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專業理念與師德職前養成現狀和問題,主要結論和討論如下:
(一)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職業信念缺失
職業信念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職業工作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產生的具有意志力和積極性的觀念”[7],是影響教師職業成就感的內部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同學們投身于學前教育事業堅定性。有91.4%的同學沒有將幼教視為事業,65%的人認為幼教只是一項工作,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們會選擇轉行,說明職業信念職前養成水平低。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幼兒園教師工作特點之一就是保教兼顧,但只有47.2%的同學認為幼兒教師需要承擔保育工作,52.8%的同學職業認知有偏差,不贊同或者不明確幼兒教師工作內容,他們實際工作起來就會產生落差,影響其職業價值感,從而影響職業信念。第二,據民辦院校的Z同學說:“我的第一志愿是小學教育,雖然最后錄取時是幼教專業,但是我也考了小學語文的教師資格證,希望以后能進入小學工作。”說明非第一志愿師范生雖然認可學前教育專業價值,但缺乏專業自豪感和職業榮譽感,反映出其職業信念薄弱。第三,已有研究證實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8]訪談時Z同學說:“報志愿的時候父母就不太同意,覺得白白浪費了這個分數,他們是希望我學金融或者法律之類的。”幼兒園教師社會認可度低的職業困境使師范生缺乏專業發展動力,阻礙職業信念養成。
(二)城市師范生情緒管理問題突出
情緒管理是“在了解自己情緒特征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健康積極的情緒體驗,建立科學的情緒宣泄和調控機制,自覺克服和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9]47.9%的同學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不將個人情緒帶入課堂。另外24.5%的人認為將來工作肯定會受到情緒影響,其余的27.6%不確定自己是否能保持平和心態,說明大部分同學存在情緒管理不足的問題,據訪談得知,很多同學實習中工作壓力大時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幼兒失去耐心,雖然不會體罰和辱罵,但難免會出現“無視”“放任”的情感投入差和“呵斥”“嚴責”震懾幼兒的行為。幼兒在園生活不論是飲食盥洗還是游戲活動,都需要幼兒教師給予全方位的關心引導,這勢必是瑣碎細致的。農村戶口家庭常見非獨生子女,其在對孩子的耐心愛心、情緒管理上可能優于城市籍獨生子女。
(三)幼兒園教師職前專業學習意識弱
近年來,學術界不斷加深對“學習”和“教師職業”的研究,人們對教師和學習的本質有了新理解,“教師被認為是自給自足的專業人員,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和動力。”[10]在職前培養階段,更要關注“勤于學習、不斷進取”這一《專業標準》對幼兒教師提出的要求。可調查結果顯示,仍然有32.5%同學沒有關注相關政策和書籍的習慣,缺乏學習自主性。此外,“我覺得國家可以允許部分民辦園上市”一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同學認為可以允許民辦園上市或者不確定能否允許上市,說明不了解這一國家規定的政策法規,據訪談得知各高校都有開設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教育法律法規相關課程,但講解枯燥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效果不好。
五、建議
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而且其職前發展、入職發展以及職后發展是一個連續體。學校應重視師范生專業理念和師德養成水平,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幼兒園教師職前養成水平的提高。調整學前師范生職業定位偏差,幫助學前師范生進行職業規劃,提高幼兒園教師職業信念及意向行為。可以鼓勵高年級學生調整自身擇業期望,指導學生系統性學習職業定位方法,樹立良好就業心態,調節學前師范生職業定位偏差;針對高年級開設專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同學們進行自我認知,明晰社會需求,客觀認識自己專業能力與職業價值取向。增加社會對學前師范生的精神支持,培養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專業性認知,促進幼兒園教師職業地位發展。有研究者認為外界對幼兒教師不認可是專業理念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在沒有得到職業認可的情況下,個體也會對自己的工作價值產生質疑”。[11]社會成員尤其是學生家長的認知偏見對學前師范生有直接影響,高校可以通過播放學前專業宣傳片、展示學前就業數據的形式吸引考生以第一志愿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引導家長關注專業相關媒體推送內容等方式,使家長了解、理解并且支持學生留在學前行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通過開設講座、經營自媒體、在教育類節目上當客座專家等方式,讓大眾媒體中學前教育的專業話語權從社會教育機構回到各高校學前教育系教授手中,擴大社會人員尤其是幼兒家長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獲得途徑,增加社會專業性認識,提高專業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合理安排學前師范生教育實踐活動,優化高校學前專業課程設置,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專業發展動力。院系可以組織讀書會、專業發展小組等學生團體,在校園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可以把政策課程考試與考核相結合,通過案例回報等途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專業學習意識;可以靈活使用專業見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多種形式,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現狀;可以開設情緒管理相關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齊子欣 鄭琳 趙明陽 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