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園建筑設計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古至今,建筑作為人類生活的立足點,一直起到記錄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媒介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建筑形式一味地模仿西方,造就了千城一面的情況,隨之建筑所承載的傳統民族文化也不斷地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國際多元文化發展影響下,對年幼兒童進行傳統民族文化教育至關重要。幼兒園作為年幼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環境,其建筑環境文化氛圍的塑造也將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認知。另外,幼兒園建筑作為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類建筑,理應體現城市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所以,結合相應的國內外案例對目前大多數幼教建筑環境設計進行分析,并以此探討創建具有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幼教建筑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幼兒教育;建筑文化;地域性;傳承與創新
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是指對3-7歲兒童實施的啟蒙教育,這一階段的教育是培養兒童多方面的知覺能力和社會性的主要階段,通常是由家人、教師或者其他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滲透性和誘導性的教育。伴隨著幼兒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就會在心里逐漸形成民族意識,久而久之轉化為民族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能使個體對民族產生熱愛之情,反之民族的群體生活也能讓個體產生歸屬感。而正是民族個體這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和發展下去,并以此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隨著幼兒園不斷地引進西方幼兒教育理論與經驗,讓兒童無法避免地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而正是這樣的標準化模式使整個中國的兒童漸漸地脫離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同化,甚至被淡忘。所以,在外來文化與中國的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理應重點突出對各民族兒童關于地域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培養個體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得以傳承的基礎。諾伯舒茲就曾在其著作《場所精神》里提道:“人類的認同必須以場所的認同為前提。有認同感的客體是有具體的環境特質的,而人與這些特質的關系經常是在小時候培養的[1]。所以,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必須依托于對民族生產和生活環境的認同,以幼兒教育環境開始。
二、幼兒傳統文化教育與建筑環境的關系
(一)幼兒教育與環境
經研究,幼兒的認知皆是從對周邊環境的好奇心開始的,并且在環境之中掌握了未來發展所必備的各種知覺經驗。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指出:“怎樣的環境,就能得到怎樣的刺激、怎樣的印象[2]。”可見好的環境能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于奈在接受采訪時也曾感悟:“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務必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3]。”這體現了大自然環境對兒童認知的影響。而建筑作為環境教學主要場所之一,在心理學上的研究也已經探索出其對年幼兒童行為的影響。接觸建筑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體驗他們自己與周圍一切事物之間的關系,毋庸置疑,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4]。綜上所述,建筑環境在教育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建筑
伴隨著中國生活方式和教育的“西化”,以及少數民族的“漢化”等問題的出現,各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傳承理應重視。建筑作為人“定居”和“立足點”的場所,反映著一個地方的生活、地理、生態、民族與宗教方面的知識內涵與精神。它猶如一部不斷前進的歷史,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而民族文化則像靈魂一樣附著于建筑這副軀體之上,使建筑環境富有獨特的內涵。不同的民族文化促使建筑之間產生的差異性是城市和地區之間獨有的標簽,也是民族個體在心理上產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及自豪感的根源。就如國內著名建筑師馬巖松在介紹他在日本設計“四葉草幼兒園”時所描述的:“建筑能成為有人文感覺的空間很重要。”而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者、國際著名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老先生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表述其承接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工作與他幼兒時期在蘇州園林里的生活產生的情感和從小根植于腦海里的蘇州園林與蘇州城傳統建筑的印象是分不開的。正是這樣的情感和印象與其現代的設計思維使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具有現代建筑的特性又延續了蘇州古城獨有的建筑文化,很好地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可見,建筑本身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是可以傳遞的,且對兒童的民族文化教育及未來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三、國外幼兒教學建筑設計的趨勢
目前國外幼兒園環境的塑造除了要求以孩子的視角設計及確保兒童安全需求以外,還常從以下幾方面作為設計的切入點。
(一)讓孩子在自然當中學習
此類特性的幼教建筑設計思路是以大自然啟發式教育模式為出發點。建筑周圍一般擁有較好的自然環境,而設計師在空間處理上非常注重將建筑室內外空間與周圍自然環境進行有機融合。因此一般都會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一定的開放式處理,并在外墻立面設計上采用大面積的玻璃窗,使教室變得明亮的同時,讓孩子可以隨時觀察窗外美麗的院子和自然事物,以此滿足孩子探索和認知的需求。例如愛德華多•阿羅約(EduardoArroyo)設計的西班牙桑迪卡某幼兒園,建筑東西兩側都有大面積的玻璃窗讓孩子們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外面的巴斯克鄉村的山脈以及延綿不絕的綠色大草坪和森林。而TakeshiHosakaArchitects在日本橫濱市設計的基督教會學校,更是將這種空間的透明性做到了極致,除了建筑的框架結構以外,所有的墻體均采用玻璃材質,為的就是模糊室內與室外、森林與建筑之間的關系,讓孩子能夠在陽光和樹影下嬉戲和學習。另外,隨著近年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幼教建筑設計也以可持續原則為基礎,堅持建筑的生態性設計,以此培養幼兒愛護自然環境的觀念。
(二)在游戲和交流當中學習
此類幼教建筑設計是以行為自主性教育模式為背景,通過空間的趣味性和彈性處理來帶動兒童的主動體驗與交流,并以此獲得新的認知。例如:由70oNArkitektur設計挪威特羅姆瑟幼兒園,設計師在每間教室都設計了活動墻,并在墻體上挖出了很多的幾何小洞,讓孩子能夠隨意地觀察、穿越和嬉戲。而日本蒙特梭利學校藤幼兒園則通過創建可攀爬的大屋頂并結合穿透屋頂的樹洞加網袋設計,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探索、運動和交流。
(三)創造孩子想象中的世界
該類幼教建筑的設計主要以異想天開的設計理念結合特殊的技術和結構來創造出兒童從未見過的世界,讓孩子在視覺上和空間體驗上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間。例如由貝尼斯及其合伙人事務所(Behnisch+partners)設計的德國路金斯蘭幼兒園。該幼兒園在建筑造型上采用了船的意象,室內空間重點突出建筑本身錯綜復雜的結構,旨在為孩子創造出一個充滿想象力又能產生美好記憶的空間。另外,這類幼教建筑的結構和材料肌理通常都得到直觀的展現,讓孩子可以更好地去了解材料的自然屬性和結構形式,并最終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然而,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和田野式調查發現,國外的幼教建筑設計還是較少結合本土的地域性文化,如果沒有文字介紹,甚至很難識別出它所處的人文環境是怎樣的。同樣,我國對幼教建筑的地域性研究也比較少,甚至在幼兒園設計規范當中,也未提及到鼓勵與地域文化結合的信息。
四、設計策略
綜上,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從培養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的角度出發,幼教建筑的設計理念應當盡可能與當地的人文和民族文化、生活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并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先進技術與材料進行重新演繹,以此刺激兒童的感官。同時通過建筑空間所散發出的文化氛圍結合其余民族文化教學內容來綜合培養兒童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以達到強化民族意識的作用。而在設計實踐方面,幼兒園建筑設計時首先應當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注重城市的文脈延續,綜合各方面因素,事先規劃好幼兒建筑的建設地點,以從根源上保障幼教建筑擁有最為適合的文化和自然環境。而建筑設計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在色彩、材料、結構和建筑造型上延續地域特色
并且進行創新建筑的形式及表皮材料肌理、色彩作為城市視覺肌理的一部分,經常是人們認知城市后的第一記憶點。就如北京、蘇州、泉州都是以自身獨特的建筑形式和色彩、材料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進行幼兒建筑設計時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例如由TomThysarchitectenismCarton123archi-tecten設計的比利時布魯日市某幼兒園校舍,就是以此作為設計的切入點。該校舍因其位置緊鄰一座哥特式的建筑,所以校舍建筑的形式上選擇與周邊建筑一樣的坡屋頂,且材料選擇上也參考色差相似的紅磚建筑。但在建筑外立面的設計上卻采用現代簡潔的設計語言,使其能夠區別于傳統的建筑形式而有所創新。
(二)挖掘傳統建筑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建筑與自然環境是共生的關系,展現的是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是從古至今的積淀。因此在進行幼教建筑的空間布局時,應注重考慮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傳承民族文化信仰。例如山水秀建筑事務所設計的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幼兒園,就是以中國傳統建筑庭院生活方式的角度作為設計靈感的切入點。
(三)延續建筑的時代性,保留最初的情感與記憶
針對舊城區的幼教建筑室內外空間的改造,因其所在區域建筑密度高,幼兒園教學空間基本都是利用一些閑置的公共建筑進行改造。這類建筑的結構、材料與肌理是一定時期的產物,展現的是城市發展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點,對于周邊的居民來說更是具有獨特的情感和記憶。而針對兒童傳統文化的教育來說,這些時代性特征與情感恰好是很好的教育內容,所以在改造設計過程中應當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取舍、保護和再設計,以促進歷史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可以使舊建筑及周邊環境煥發新的生機,還能為兒童創造更為安全、有趣、開放、舒適的學習環境。例如國內著名建筑師馬巖松在日本設計的“四葉草幼兒園”,在空間擴建的同時,就特別保留了原有舊建筑的木結構,讓它成為空間記憶和靈魂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挪]諾伯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1.
[2]陳鶴琴.陳鶴琴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89.
[3]張貴勇.諾貝爾獎背后的教育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9-03-17:004.
[4][西]帕科阿森西奧著.世界幼兒建筑設計典例[M].劉培善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10-11.
作者:謝雅輝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