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生態建筑活動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其作為生態化建設設計理念,目的在于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等),在保證舒適,高效的使用空間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前,生態建設設計已然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從生態建筑概述與特征入手,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在生態建設設計方面應用策略為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引言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固增長,建筑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周邊環境而已產生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更好的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需重視生態環境的包含。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構成內容,建設設計需與生態化設計理念相融合,從而在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能夠更好的促進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
1生態建筑概述與特征分析
1.1概述
生態建筑,顧名思義,其主要依托于自然環境,并與生態化理念、建筑學概念相互融合,并采用適合項目預算和特征的綠色施工工藝,實現建筑的生態化設計,通過生態化設計手段能夠將建筑內外物進行有效的轉換,從而有效的實現循環利用,在保證建筑人口容量的同時,構建一個綠色化、節能化、環保化的建筑環境。而生態建筑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新型健康的生活空間以及生態化、節能環、無污化的建筑環境,從而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建筑設計當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能夠在滿足生態環境包含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綠色化建筑空間[1]。
1.2特征
(1)節能與利用再生資源。節能主要體現在利用蓄熱等技術,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耗,從而增強能源的循環利用,在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能夠降低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將生態建筑設計與所在地區氣候特點相互結合,通過建設可再生資源使用結構,構成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實現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同時利用蓄熱與相關隔熱材料提供建筑結構保溫與隔熱性,促進太陽能能源提供冬季取暖,夏季降溫的作用,從而提高建設內部環境。(2)材料的再生利用。在此環節,需加強可再生材料的利用,在降低建筑施工垃圾的同時,能夠更好的保證周邊自然環境。(3)減少廢物排放。為了有效的避免有毒物質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需對各種有毒物質進行環保化處理,并有效的降低對周圍居民所帶來的健康威脅。(4)環境與文化屬性。生態建設設計與城市歷史文化具有直接的影響,在設計過程中需與所在區域文化相互結合,更好的提升建筑物的文化屬性[2]。在實際項目中,需要根據不同項目特點等進行整體性的系統化生態設計。
2生態建筑設計在項目中的實際運用
項目簡介: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選址于泰州市醫藥高新區,位于泰州大道以西,天星路以北,東與規劃中的醫藥高新區別墅區相鄰,北與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相連,東西長度約970m,南北長度約730m,規劃用地面積約1061畝,實際用地面積為538888平方米,設計規劃在校學10000人,教職員工670余人,總建筑面積約32.33萬平方米。新校園以“開放共享”作為理念,大致分為六大功能區:(1)校前區:是校園與社會對話的窗口。主入口校前區以入口廣場為中心,分布了行政辦公建筑群、會議中心。(2)教學區:包括公共教學樓以及圍繞中心廣場集中布置的各院系實訓樓。整體則通過兩大軸線組織成五大組團,一系列的戶外廣場層層遞進,為同學們進行學術討論,專業交流提供了多層次的交流空間。(3)共享生態區:依托場地內水系,將校園連為一體,形成活體水面和生態走廊,是校園景觀主題和學生活動重要場所。(4)學生生活區:生活區分別劃分為兩大個組團,在校園的西北部、東北部,每個組團布置相應的學生食堂、生活設施和體育活動設施。(5)體育運動區:主要的體育活動區位于場地東側,包括體育場、風雨操場,各個宿舍區內則布置了大量的小型運動設施,為同學們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運動場地。(6)專業技術服務區:位于用地西西側,對外聯系方便[6]。
2.1整體性設計
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我們對對各個環節完成整體把控,并遵循生態建筑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以及生態建筑與社會環境和諧共生的原則。在應用生態設計方法時,首先,明確選址地塊特征,本項目選址在具有良好生態型的泰州醫藥城大學城區域內,在設計過程中需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周邊環境所帶來的破壞,并通過科學的生態一體化設計理念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互融合[3]。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在規劃設計中最大特征就是在盡最大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資源,同時結合學院規劃功能要求將原有水系進行必要改造升級,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多層次景觀的共享生態區;其次,針對項目所在泰州(蘇北)區域氣候夏熱冬冷,日夜溫差較大,多雨氣候特點。整體規劃設計中,對有日照要求功能朝南向布置,冬天獲得充足采光,夏天為防止日照直射,采用活動百葉等建筑技術節能措施。日夜溫差較大,盡量采用熱惰性指標大的建筑材料,增加對溫度波動的衰減和延遲。多雨氣候特點,鋪地透水鋪裝率不低于鋪裝30%比例,綠化和水系比例較大,有效提升了校區的雨水滲透性;多層次雨水設計系統還包括了草溝,蓄水池,雨水收集系統(局部)等。再者,多層次景觀設計,改善小氣候環境。室外活動場地:鋪地較多,盡量采用下凹式透水鋪裝,半圍合庭院將綠化和鋪地結合;內部庭院:通過半圍合手法已達到內部景觀與室外共享,在此可營造更加豐富的空間層次;坡地景觀:將藝術學院與坡地景觀結合,形成可以讓人參與的地景建筑,增強草地與湖泊聯系的同時亦可增添環境的趣味感。學院主要道路兩側均設有樹蔭行道,呼應校園的書香氣質,行人在此可感受四季變化。最后,校園交通組織及停車設計上:(1).場地內機動車停車在保證經濟性前提下盡量減少地面停車,同時停車位地面采用綠植磚;機動車停車場地周邊綠植環繞。(2).場地內配套有相應的自行車停車設施,采用綠植磚。(3).地下車庫范圍盡量靠近校園主入口位置,將主要停車需求在校園前區解決,盡量降低機動車對校園內影響;(4)規劃布局上,將公共教學樓和學院樓置于校園中心,西北和東北側設置為兩大東西生活區,學院宿舍樓就近靠近本學院教學區域,避免常規校園設計中的集中生活區布局模式,使得學生人流上交通組織壓力降低,更具備合理性。
2.2單體設計
學院在單體設計過程中,我們主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建筑的通風生態化設計,在此環節,重點對自然通風給予有效利用,本項目單體建筑外窗可開啟面積不小于外窗總面積的30%,以教室,辦公,宿舍為模塊的功能全部實現自然通風;建筑幕墻在本項目中僅在局部使用,且大部分具有可開啟部分,局部不具備開啟條件的設有通風換氣裝置。除此之外,利用局部智能控制手段對建筑物通風效果給予增強,主要應用在不方便開啟位置,實現智能化控制。其次,實現降溫隔熱生態化設計。在此設計過程中,對生態建筑區域范疇內的環境與氣候等相關數據各有全方位的分析,并以數據為支撐實現生態建筑的設計,如利用窗戶、百葉窗等裝飾物對室外光線給予合理的把控,最大限度的降低陽光對室內溫度、濕度所帶來的影響。最后,需重視采光生態化設計,在公共教學樓,風雨操場等大跨度建筑中通過設置大面積天窗作為內部采光,提高內部光照,另外各個學院樓內部設置玻璃內墻,減少走廊對照明依賴性等形式,從而提高室內光線的攝取,從而更好的符合建筑采光問題[4]。同時,還局部利用日光反射器等設備完成生態化建筑設計,與現代化技術有限融合,有效的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生態化設計目標。
2.3室內空間綠色設計
生態化設計理念還體現在室內空間綠色設計當中,在本項目中主要是結合建筑與規劃設計,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室內外空間一體化。利用設計手段提升建筑室內的通透性。比如,在食堂設計共享大廳時,將一個可調節屋頂遮陽加設在上部,采取自動化技術進行控制,不僅可以結合季節變化調節室內局部溫度、濕度等參數,還能實現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的相互聯系;另外,部分或全部開啟建筑面向庭院的墻面,既能加快室內空氣流動,增加室內光照,還能實現室內空間向室外的顏色,在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實現建筑使用空間的擴大。其次,室內外景觀一體化。在組團建筑布置中,基本采用了庭院式建筑模式,室內外景觀一體化的設計手法。室內綠化栽植、引庭入室等,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室內的自然氣息,還能通過對比室內外環境,為日常生活添加更多情趣。最后,室內裝飾生態化。在室內裝飾設計中,壁畫、裝飾等也可以與自然環境連接起來,例如,設置花缸、漏窗、盆景等,不僅可以提升視覺效果,還能將大自然的氣味、光照和聲音效果模擬出來,使人身臨其境[5]。因此,加強生態化室內空間設計,特別是在規劃與建筑專業能夠把控的室內外空間效果,為室內空間進一步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才能整體打造成綠色化、環保化的室內空間,真正的滿足綠色建筑發展目標。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建設設計中我們需要在成本可控基礎上,從規劃設計到建筑單體和室內空間過程中,運用生態化建筑設計理念,不但能夠更好的提升建筑物性能,同時能夠更好的結合自然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同時,在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需加強可實現的理念創新,借鑒先進設計理念,在與項目所在區域以及具體狀況相互結合,從而設計出滿足我國發展的生態化建筑,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甯嵐,姜成業.生態建筑的特征與設計策略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7):14-15.
[2]蘇繼承.生態建筑設計在房屋建筑設計中的作用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8(15):122.
[3]李燦.生態環保理念下的綠色建筑結構設計探討[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08):64.
作者:謝建新 單位:加創拜克建筑規劃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