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節能環保設計可持續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房地產開發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也隨之上升。從我國當前的建筑結構和建設領域的發展情況來看,環保節能型建筑對保護環境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節能型建筑的實際建造以及推廣工作中,依舊存在部分問題。想大力發展節能型建筑,需要掃清人們對節能型建筑的認識障礙,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同時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推進節能型建筑的快速發展。
1目前我國建筑節能問題分析
1.1節能型建筑介紹
當一座座高樓大廈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時,如果僅僅考慮其外觀和布局的美丑,而不考慮是否節能環保,對環境生態保護的發展將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為建筑行業是能源消耗大戶,據調查顯示,在冬季采暖期間,建筑的能源消耗能達到當地社會能源消耗總量的20%。隨著我國建筑面積的不斷擴大,如何使住宅等建筑的能耗降低便成為了十分重要的問題,若建筑能耗不斷增加,屆時將面臨采暖以及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因此建筑節能環保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
1.2人們節能意識有待提高
節能型建筑雖然可以節約當地資源和能源消耗,同時對環境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但依舊沒有引起部分企業的高度重視。除此之外,普通小區業主以及民眾對于所居建筑的節能環保問題也并不關注,忽視了節能建筑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的是巨大效益,在建筑的具體環保細節上并不關注,導致節能型建筑的推廣受到不小的影響。
1.3節能型建筑的管理體系不完善
由于節能型建筑整體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所以建筑節能工作的實際效益十分低下,節能型建筑的節能環保效果存在良莠不齊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建設部在各地已經開始組建節能型建筑的協調部門,對建筑初期的材料應用以及后期的節能工作進行有效科學的管理,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順利進行。健全的管理體系對促進節能型建筑的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不少城市,諸如重慶、武漢等等,相繼出臺了關于節能型建筑的管理法規,促進了建筑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從市場、技術以及經濟三個角度來構建更為精確的管理體系,包括市場經濟的研究、技術層面的開發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補貼等等。要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節能型建筑管理體系,需要把握每一個影響因素,針對目標、實施過程、政策制度以及各方參與人員企業進行監督和管理,這樣才能構建出較為完整的建筑節能管理體系。
1.4節能型建筑材料單一
目前市場上主流節能材料種類還很單一,而且制作過程中使用到大量一次性能源,例如每生產1t聚氨酯大概需要2t石油化工原料。而我國所用的節能材料生產技術大多從國外引進,尚未形成以自主研發技術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和產品,對于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難以滿足,且造價較高,為節能型建筑的普及增加了難度。
1.5節能型建筑檢測驗收流程不完善
節能型建筑完工之后,如何對其節能標準進行檢測?國內外通用方法是用建筑熱工法進行現場測量,這種方法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墻體的傳熱系數,所用工具為熱流計和熱電偶。具體測量數據包括熱流密度、環境氣溫、墻體兩側外表溫度以及熱流計的表面溫度。這種測試方法僅僅是測量部分墻體來確定整棟樓墻體的保溫隔熱性能,測試時代表性測點很難確定。除此之外,保溫工程作為一項分項工程,目前對它的檢測仍缺少相應的驗收標準,施工質量很難得到保障,相關驗收和檢測標準則急需制定相應標準。
2建筑節能環保設計思路
2.1建筑規劃要求
節能建筑規劃設計規劃中,應當選取合適地址,并設定合理的建筑密度。對于建筑物的選址方法,需要根據當地環境氣候以及地形水質進行綜合研究才能確定。而建筑密度將直接影響到建筑群體內部的空間分布以及綠地規劃,同時設置合理的建筑密度將使建筑物內部能接收的日照以及通風質量得到保障。節能建筑朝向規劃選擇。建筑朝向會對室內通風和空氣流動造成很大影響,由于建筑物的地址受到環境、地形以及道路、城市規劃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要使建筑的朝向全部滿足夏季散熱冬季保暖,是比較困難的。需要在建筑的朝向設計過程中,盡量做到最佳朝向,避免東西向的陽光直射角度,保證光照以及空氣流通。
2.2建筑結構分析
建筑物的外墻以及窗戶對于熱量傳遞的阻擋效果將對建筑能耗以及居住舒適度產生較大影響。一般節能型建筑的屋頂以及墻體會進行熱功能效果改善,使得在夏季減少熱量傳遞進室內,在冬季減少室內熱量散發,從而對建筑物的居住條件進行改善,減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屋頂結構。屋頂可以借助坡度以及日照角度來進行日照時間調節,減少建筑物受太陽直射的時間,在夏季緩解熱量進入室內,同時還解決了屋頂的防水問題,縮短了建筑群之間的日照間距,節約了建設土地。墻體結構。墻體主要作用是承重、防水以及隔熱保溫。墻體的材料選取將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單一的墻體材料不能同時滿足保溫以及隔熱要求,所以需要用到普通墻體材料與絕熱復合材料進行配置使用,達到保溫及隔熱效果。
2.3建筑節能環保設計優化
要想使節能建筑的效益最大化,需要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節能材料的選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節能新型材料被用到了建筑設計中,這些材料普遍具有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以及避免溫室效應和容易回收的性質。除了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產品之外,在節能材料選取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地方的節能環保材料加以利用,使建筑物的成本更低,消耗資源更少。
3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3.1太陽能
太陽能取暖技術目前已經成熟,具體流程是利用太陽能板進行水的加熱,通過電力輔助,使得熱水在管道內部循環流動,從而是房間內部達到取暖效果。這種方式降低了以前常用的取暖資源消耗,使建筑物更加節能環保。太陽能制冷技術應用。太陽能制冷系統原理是使用太陽能或者其他熱量來源,對吸附劑和吸附物質的混合物進行加熱。加熱使得混合物發生解吸,這個過程中會放出高溫高壓氣體進入冷凝容器。冷凝結束后的液體進入蒸發器,同時在蒸發過程中冷凝液吸收熱量,產生制冷效果。隨后蒸發后的制冷劑氣體將再一次和吸附劑混合形成混合物,完成一輪的制冷循環。
3.2自然風
利用自然風可以減少電力能源消耗,自然風自帶的冷度可以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與普通空調相比,對資源的節約效果十分顯著。自然風在利用過程中既能節約資源又可以改善環境問題,對于室內空氣質量的更新和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室外空氣的溫度及氣壓低于室內時,通過暖通節能空調便可以使室外風帶來自然冷度進行室內冷熱調節。3.3地下水由于地層的隔熱效果,地下水的溫度較為穩定,受氣候和溫度的影響較小。在冬季可以作為低位熱源,而在夏季有些地下水可以直接作為很好的冷源使用。因此在地下水源的利用方面,前景比較廣闊,節能手段正待開發。
4節能型建筑可持續發展推廣對策
4.1消除對建筑節能性質的認知障礙
節能型建筑的初期發展重點為公共建筑,通過公共建筑的領先帶頭作用,依靠政府宣傳帶動節能工作的進行。除此之外,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盡快制定建筑設計、建造以及改造運行標準,對節能建筑工作進行綜合考慮。針對目前群眾不知道節能建筑的理念以及性質的,應當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培養選擇能力,普及節能建筑知識,認識到節能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質。以此來帶動開發商的積極性,全面著手打造節能建筑的建造計劃,建成后收益較普通建筑更大。通過不斷地宣傳和知識普及,使開發商愿意開發節能型建筑,使群眾愿意購買節能型建筑,掃除關于建筑節能性質的輕重認識障礙。
4.2做好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推廣應用工作
節能型建筑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對發展速度要求不可過快,要穩扎穩打,在起步階段需要依靠一些行政措施作為后盾和保護。對政府相關部門來說,應嚴格按照國家要求的建筑節能減排標準進行實施,將建筑節能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執行進行重點審查,加強對節能工程建設中的監督工作,落實建筑物使用材料的節能標準。除此之外還應當積極推進新型墻體材料的使用,同時進行建筑節能建造,在設計建造以及使用過程中,對建筑物墻體和房頂采取保溫隔熱措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節能建筑標準。對于新技術以及新材料的應用,應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以及誰能,減少實心粘土磚的使用,提升建筑物的居住舒適程度,還可以將一些固體廢料變廢為寶,減少資源的浪費。在住宅裝修方面,也可以制定相應計劃,將房地產開發業與室內裝修業結合起來,促進環保裝修以及裝修集成化,減少建筑垃圾和資源浪費。
4.3加強建筑節能產品及技術的研究發展
目前節能型建筑的技術手段以日漸完善,但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很多地區在實際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會出現部分技術和經驗不足問題,為了解決這種現象,應當繼續加強技能培訓,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重點講解相關成功案例,剖析節能型建筑項目的經典之處,分享不同節能型建筑物的設計經驗以及施工經驗,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對節能型建筑進行設計分析和研究。力求將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制定出適用于本地節能型建筑的合理設計,降低建造成本,滿足節能型建筑的發展需要。我國能源缺乏問題一直存在,而建筑能耗如何降低成了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目前我國的建筑節能成績僅僅處于發達國家的起步階段。因此應當盡快加大節能型建筑的發展工作,提升節能型建筑建造過程中的技術水平,鼓勵科研單位對建筑節能技術方面進行研究,加大對新型節能建筑材料的生產投入,推進我國節能型建筑的普及和推廣。
5總結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形勢下,建筑領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在建筑的開發和設計過程中,應當首先考慮建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設計師不僅要考慮建筑美感,更要運用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從生態學和環境學上來對建筑進行設計探討,創造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晨鑫.民用建筑設計中環保節能技術的運用[J].科技創業家,2012(3):118.
[2]徐磊.綜述建筑設計中節能技術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4).
作者:劉杰 單位:四川視高天府新區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