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會計基礎工作實踐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嚴格執行會計法規、制度,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保證會計工作依法有序進行,對于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水平,促進教育事業全面改革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闡述了高校會計基礎理論背景和實施意義,指出會計實務工作中需要關注原始憑證、會計檔案、會計誠信等基礎內容。
一、引言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當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總理在19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充滿活力。近期,國家統計局2019年上半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我國經濟同比增長速度是6.3%。為進一步發揮會計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推動我國經濟更加效率、公平、更加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先從會計基礎工作抓起。
(一)發展歷程
1984年國家出臺《會計人員工作規則》,首次對會計人員職責等內容進行明確,共九章48條;12年后,財政部會計司在1996年出臺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6章101條;又過了23年,財政部條法司于2019年3月第一次修訂《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二)內容概括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內容有六章100條,包括總則,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內部會計管理制度,附則。總則主要包括會計基礎工作制定依據、適用范圍和管理部門;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包括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工作交接;會計核算包括審核要點,如何制作記賬憑證等內容;會計監督包括由誰來實施監督、監督依據的法律和各種具體監督方法;內部會計管理制度要求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建設要成體系,有邏輯關系,并對建立何種制度提出明確要求;附則主要是對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等專用會計術語進行了解釋。內容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第三章會計核算36條,第二章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30條,第五章內部會計管理制度14條,這三部分內容占到全部內容的80%。分析以下圖表可以看出:高等學校要強化會計基礎工作,首先要建章立制,要明確重點,有的放矢,因此關于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方面的內容最多,占到14條;其次,會計制度要通過會計人來執行,要通過實施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行動生成會計檔案,因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會計工作交接、會計核算基本要求、會計監督四部分內容各占11條;三是會計活動中生成財務信息數據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是填制會計憑證,所以填制會計憑證9條。這里要說明一點,會計基礎工作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會計職能的擴展而不斷發展,我們要結合學校特色和財務工作實際加以擴展和延伸。
(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修訂變化內容
2019年新修訂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以下簡稱新規范)與1996年《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以下簡稱舊規范)比較,內容發生了以下變化:1.新規范對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主管人員任職條件要求提高了,由僅具有會計專業從業資格改為會計師以上技術職稱,或者從事會計工作由二年提高到了三年。2.舊規范規定要根據《記賬管理暫行辦法》,新規范把“暫行”兩個字去掉了,因為2019年財政部修訂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同時,修訂了記賬管理辦法,他們是以同一個文件的,即財政部令98號。3.舊規范規定未取得會計證的人員,不得從事會計工作,新規范根據2017年修訂的會計法要求,刪除了此項內容。4.舊規范規定嚴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由所在單位進行處罰。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所在單位是沒有處罰權限的,應由國家財政、司法機關等部門進行處罰,因此新規范對此進行了修訂。5.2015年12月修訂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符合電子會計檔案六個歸檔條件的,可僅以電子形式歸檔保存,因此新規范刪除了總賬、明細賬等要定期打印紙制檔案的內容。6.文號發生變化。1996年《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是由財政部會計司出臺的財會令,轉變為2019年財政部條法司出臺的財政部令,文件上升了一個層級,說明國家對會計基礎工作越來越重視。
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高端化發展
中國現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會計人員也積極加入國際各類會計組織,參與國際會計體系設計和標準的制定,向國際會計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升中國會計行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參與國際會計標準制定,前提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基礎,具有編制高質量的財務報告的能力。因此會計國際高端化發展需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二)有利于推動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
近期通過對59所高校進行了調研,發現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是制約高校治理能力四大問題之一。這四個問題分別是投資與校辦企業管理問題占21%(企業無收益);資產管理不到位問題占18%;基建管理不規范問題占17%;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問題占17%,如往來款長期掛賬、收支核算不準確等。
(三)隨著教育資金量、業務量的不斷加大,必須加強會計基礎工作
從青塔等網絡上可以看到,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經費預算,清華大學約300億排第一位,浙大、北大、中山,上交預算近200億,且每年以10%左右比例不斷增長。2018年省屬高校蘇州大學和上海大學預算近23個億,以某部屬院校為例,2018年制憑證約30萬份,附件280萬張,一年提取會計數據信息達到1700萬,面對如此大的經費量,面對如此海量的會計數據,加強會計基礎工作非常有必要。2017年教育部對如何加強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征求具體意見,2018年在《全國教育系統財務管理干部培訓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開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培訓。
三、會計基礎與信息技術的聯系
2019年6月29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19年影響中國會計行業的十大IT信息技術,19年與18年比較,新上榜的是區塊鏈發票。財務云、電子發票、移動支付連續兩年排在前三,數據挖掘由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電子簽字由第七位,上升兩位到第五。通過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十大信息技術都與會計基礎工作有密切關系,兩者相輔相成。一是電子發票和區塊鏈發票。這兩類都屬于會計核算中的原始憑證,《規范》第47條和第74條都對其進行了要求;二是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屬于資金結算內容,是無現金支付的一種方式,《規范》第37條對其作了要求;三是電子檔案和數字簽名。電子檔案和數字簽名屬于會計檔案的內容,如《規范》第45條對其進行了要求;四是在線審計。在線審計屬于會計監督方面的內容,如《規范》第70.72.89條對其進行了要求;五是數據挖掘、財務專家系統。這兩塊屬于數據財務分析方面的內容,即通過數據挖掘、財務專家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分析財務數據,為管理層提供精準決策信息,如《規范》第66,67,96條對其進行了要求;六是財務云與移動互聯網。這屬于會計電算化方面的內容,《規范》第20,36,44,48條對會計電算化的進行了要求。
四、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實務操作案例
(一)財政票據和稅務發票等原始憑證實務案例梳理
1.梳理上繳財政款業務涉及的財政票據。上繳財政款主要是納入財政專戶管理上繳國庫的教育收費。首先,會計人員要厘清哪些收入要上繳財政專戶,特別是對于一些考試考務費,要明確只有四六級考試、普通話測試等教育性收費屬于上繳國庫,而一些受托代管的考試收入,如高考閱卷費等收入是不上繳的;再例如學校收到的捐贈收入,一般也是不上繳的。其次,收到此類款項時,學校應開具非稅收入通用票據,計入“應繳財政款-XX”等科目,不確認收入。第二個月初按類別上繳應繳財政款,同時,學校開具五聯式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從“應繳財政款”科目轉入財政部中央財政專戶;下月末收到上級主管部門返還款是時,學校確認收入并憑銀行結算憑證入賬,無須開具行政事業單位資金往來結算票據。2.規范使用資金往來結算票據。使用此類票據的關鍵點是不構成本單位的收入,主要有暫收、代收和單位內部資金往來的款項。財政部針對資金往來結算票據使用管理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如財政部門、上級主管部門、橫向資金分配權部門撥付的資金,可憑銀行結算憑證入賬,無需再一一開具資金往來結算票據;沒有財務隸屬關系的科研院所之間、高校之間和科研院所與高校發生的科研課題,涉及應稅勞務的,使用稅務發票。不涉及應稅資金,可僅憑銀行結算憑證入賬;有些收費涉及經營服務性收費的,應使用稅務發票,不得使用往來票據,如學生就業中心開展校園招聘業務收取的參展單位展位費。學報、出版社收取的版面費。宣傳部開展慕課教學收取的錄音錄像費用。學校內部打印社收取的復印、打字費等。四是自2019年8月1日,接待單位提供用餐、交通工具,收取相關費用,同時應開具資金往來結算票據、稅務發票或其他收款憑證。3.關注捐贈票據開具。捐贈票據要認真審核捐贈協議,對以捐贈名義從事營利活動的行為不得使用捐贈票據。4.知曉小額通用定額發票改版。如2019年山東省小額通用定額發票中發票監制章改版,由“山東省”改為“國家稅務總局”,因此前臺人員在審核單據要注意此類發票。5.加強電子發票或票據的審核。首先要區別電子發票或票據與復印件的不同,即電子發票或票據票樣上有明顯“電子”字樣。其次高校財務部門為規避電子發票重復打印風險,一般采取三種方式進行會計處理,一是由報銷人提供經國家稅務總局網站查詢驗證的截圖紙質證明;二是報銷人在紙制電子發票或票據上注明“僅報銷一次”字樣,經辦人簽字,承諾項目負責人不重復報銷使用;三是學校財務系統與國家稅務總局平臺數據對接,自動對發票或票據進行查驗。6.熟悉發票或票據查驗方法(1)增值稅發票查驗。在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發票查驗平臺界面錄入發票信息,對兩類發票可采用兩種方式查找所需填入數據。針對增值稅普通發票,采取從左到右法,最左上角為發票代碼,再轉至右上角為發票號碼,向下為發票日期,發票金額,再折回找出校驗碼;針對增值稅電子發票,采取從上到下法,右上角依次為發票代碼、號碼、開票日期、校驗碼和金額。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供貨單位為了少交稅,會給師生們提供虛假的發票,因此財務人員在單據審核過程中要練就火眼金睛,要加強會計職業判斷,要總結方式方法。例如增值稅普票檢驗,第一種方法是刮發票右上角NO欄和左上角數字欄,呈淡紅色,簡單高效,第二種方法是右上角發票號碼從第一位數字中間到最后一位數字中間準確為2厘米。(2)電子客票行程單查驗。隨著學校對外合作與交流的業務不斷增多,財務人員在工作中遇到的電子客票行程單也越來越多,因老師們出差會通過第三方,如旅游社代替辦理訂票業務,極個別旅行社為逃避交稅,會給老師們提供假的票據。針對電子客票行程單可通過“信天游”網站,錄入行程單號或旅客姓名,即可查驗此客票是否存在。(3)供貨方經營范圍的查驗。實際工作中,會發現有些公司開具的發票內容與實際經營范圍不符,例如XX科貿中心經營范圍不包括圖書銷售,只是銷售數碼產品、電腦及配件等,但發現供貨單位有書籍出售。因此有實際工作中對于此類懷疑發票,無須去工商局查驗,只須通過“企查查”網站查驗。7.判斷不合格票據或發票實際工作中,財務人員會遇到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單據,因此要加強判斷,認真研究,提升審核精準力度。
(二)會計檔案管理的關注點
2016年1月1日國家施行新修訂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其中電子檔案的使用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內容。制度會計檔案最低保管年限分為10年和30年兩種,從生成會計檔案終了后的第一年算起。其他會計資料中會計檔案移交清冊最低保管年限為30年,會計檔案保管、銷毀、鑒定意見書為永久保存。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縝別兩個概念。一是會計檔案與文書檔案。例如財務報告和決算報告是永久保存的會計檔案;學校預算資料、預算執行情況表、二級單位創收收入分配表、審計稽核報告及學校各類財經管理辦法是文書檔案。二是會計檔案與會計資料。首先,會計檔案是高校財務人員已經處理完畢的會計資料,如報銷人提交上的發票、報銷結算單、合同協議等,前臺財務人員沒有進行賬務處理之前就只是會計資料,生成記賬憑證并支付完畢后才能界定為會計檔案。其次財務人員在進行賬務處理進行演算的草稿等會計資料,沒有保存意義,不是會計檔案。最后,會計檔案是通過邏輯推理,具有規律性的會計資料。
(三)會計制度構建的關注點
高等學校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建章立制,即要圍繞學校財經工作出臺原則制度、根本制度、具體制度和實施辦法或措施,從而打造學校財務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以科研經費管理為例,原則制度是學校財經管理辦法,根本制度是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具體制度是科研經費報銷使用辦法,科研自制設備報銷制訂則是具體實施細則,從而使學校各級人員明確財務工作有所為,有所不為。構建會計制度要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于法周延”是指制度制訂要有系統性,制度之間要相互銜接,不能前后矛盾,相互打架;“于法簡便”是指制度制訂要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不能過于籠統,不嚴密,只講理論,而與學校財務實際不符,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完善制度。對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堅決執行,對已不適應會計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要抓緊修訂;制度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先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分解任務,壓實責任,明確時間節點,同時要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方式檢查制度執行落實情況。
五、結束語
俗話說“地基不牢,地動山搖”。高等學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學校財務資產的安全完整,財務風險的有效防范以及防御外部力量侵蝕的能力,都需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有一套高效穩定的會計核算體系,做到這些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科學的、發展的會計基礎。會計基礎做好了才能從學校頂層設計的角度去謀劃學校財務工作,才能夠建立完整有效的制度體系,才能夠落實內部控制制度,才能夠實施預算績效評價,才能夠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從而才能夠有效推進學校內部治理和融通外部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思伶.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19(21):42-43.
[2]詹璐.如何提高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性[J].當代會計,2019(03):126-127.
[3]劉強珍.內控視角下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8,29(04):76-80.
作者:耿曉霞 單位: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