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些年來,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寧德市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并且隨著“”報告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提出及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推進,寧德市海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必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海洋資源利用創新能力和效率不高、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承載壓力增大等因素,制約了海洋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寧德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寧德市
一、寧德市海洋經濟發展優勢及現狀分析
(一)寧德市海洋經濟發展優勢
1、地理優勢
寧德位于福建省的東北部,東面瀕臨東海,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與臺灣一水相隔,擁有三都澳、沙埕港,三沙灣等全國乃至全世界著名避風深水良港,內陸腹地縱深,隨著港口、高速公路、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加快構建,逐步形成了貫穿南北,西進內陸、東出大海大通道,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承接融合了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和臺灣三大經濟區,推動海陸聯動、區域協作和一體化發展。
2、資源優勢
(1)海洋資源
寧德市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長達1046公里,海洋水域面積44565.8平方公里,分別占福建省海岸線總長的28.35%和海域總面積的35.63%,擁有深水岸線110.36公里,具有建設大型物流港、儲備港和國際中轉港的優勢位置。淺海灘涂資源廣闊,可養殖總面積90015.6公頃,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是海洋開發利用的重要空間資源。此外,寧德市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海水養殖業發達,是我國著名的“大黃魚之鄉”,還是全國最集中的紫菜、海帶等藻類海產品養殖基地,同時深水養殖潛力巨大,具有很高的提升空間。
(2)旅游資源
寧德市地處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區,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山高谷深,溪流縱橫,擁有森林、濕地、海洋等多種自然生態系統、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白水洋,有“海上仙都太姥山”、“世界最美的灘涂”、“海上明珠崳山島”等一批山海旅游資源,此外還有白云山、鴛鴦溪、中華畬族宮和紅色旅游、休閑漁業和鄉村旅游等豐富多樣的特色旅游資源。
(二)發展現狀
寧德市海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增速明顯,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4.3%提高到29.8%,海洋經濟總產值由2010年的422.8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9.85億元,增長3倍;海洋經濟增加值從2010年的179.2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44.01億元,增長到2.48倍。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27.4:28.2:44.4調整為2015年的23.1:45.6:31.3,產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加快了臨海工業產業園區的運作和建設,匯集了冶金新材料、新能源、核電、船舶修造、生物醫藥、水產品加工等產業集聚,加速推進傳統漁業向高效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積極提升和發展相關精深加工產品能力,積極推進高鐵、高速、港口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充分發揮山海旅游資源優勢,加大開發濱海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力度,創新發展濱海旅游、生態旅游等旅游產品,培育濱海休閑旅游新業態,加大海洋生態修復力度,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加大漁業水域資源的恢復和海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寧德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海洋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海洋資源的開發層次較低,仍然以傳統海洋產業為主,海洋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工業化程度不夠,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岸線與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新興產業所占比例較小僅為起步階段,初級產品比重大,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精、深、細產品少,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不合理,在漁業經濟中以灘涂淺海養殖和近海捕撈為主,遠洋漁業生產能力弱,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投入不足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薄弱,海洋科技投入不足,缺少產學研合作機制,海洋高新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技術平臺缺乏,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含量普遍不高、競爭力不強。涉海企業間尚未形成與產業鏈緊密結合的創新鏈,帶動力不強,未能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三)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趨于惡化
近年來近海漁業發展主要靠養殖業,但是養殖布局不合理,養殖密度過高,養殖方式粗放,大量的灘涂、淺海、港灣開發利用,無序、無度用海比較嚴重,造成養殖水域污染,水產養殖病害頻發,水產品質量存在安全隱患,并且隨著臨港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城市和工業廢水排放導致近海尤其是內灣海域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惡化。
(四)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度有限
目前海洋資源循環開發和利用的科學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深度及廣度有限,在海域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是以海洋捕撈業和海洋運輸業為主,自然資源的直接利用和一次開發較多,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合理問題一直存在,總體水平較低,集約化生產程度低,這都大大降低了海洋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濱海旅游產業體系不完備
寧德市不僅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如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白水洋、“海上仙都太姥山”、“世界最美的灘涂”等一批山海旅游資源,還有白云山、鴛鴦溪、中華畬族宮和紅色旅游、休閑漁業和鄉村旅游等豐富多樣的特色資源,但是有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管理不完備,缺乏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海濱旅游缺少多功能一體化的旅游綜合體。
三、寧德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推進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調整海洋產業結構,改變海洋產業傳統模式,加快培育和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提升海洋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推動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第二、三產業,提高海洋產業的層次和現代化水平,重點發展臨港工業、現代漁業和濱海旅游業三大海洋產業,逐步形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協調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增強創新驅動力
積極推進海洋資源積聚和可持續利用,實現海洋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大力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加速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建設高新海洋產業密集區。
(三)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立足海洋資源環境條件,大力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加強陸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嚴格限制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的高排污型項目的建設,保障海洋生態健康和安全,保證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四)完善海洋功能區劃,拓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廣度和深度
提升現代養殖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廣高效集約的海水養殖模式,推動水產品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實現由內海養殖向外海養殖轉移,努力拓寬海產品加工的廣度和深度,擴大貝類、藻類、低值魚類等大宗產品、低值產品的精深加工,加快建設水產品加工區和現代海洋漁業產業園區,培育壯大一批產業帶動作用大、技術含量高、擁有較大市場占有率、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寧德“中國大黃魚之鄉”、福鼎“中國鱸魚之鄉”和霞浦“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等國內知名品牌的作用,積極舉辦大黃魚、海藻等特色水產品的節慶活動,加大宣傳力度。
(五)繼續加大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提高海洋經濟發展保障能力
充分發揮山海旅游資源優勢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效應,加大濱海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開發、創新發展濱海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養生旅游等旅游產品,整合沿海區域重點資源,推進軍民融合的特色紅色旅游,軍港旅游,辦好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積極構建“海絲”旅游走廊,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區域合作,努力打造集旅游、休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海灣城市旅游綜合體,建設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濱海旅游目的地。
四、結束語
要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圍繞著“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的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科技興海,以加快經濟轉型為主線,著力優化海洋空間布局、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海洋科技創新支撐、完善涉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強化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這樣才能把寧德市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市,成為海峽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參考文獻:
[1]丁黎黎,鄭海紅,劉新民.海洋經濟生產效率、環境治理效率和綜合效率的評估[J].中國科技論壇,2018(3).
[2]尤小雁.渤海灣經濟圈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8(1).
[3]許淑婷,關偉.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J].中國海洋經濟,2017(10).
[4]薛永武.實施海洋強國戰略需要思域融通能力[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5]韓立民,陶婷.山東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海洋經濟.2016(12).
[6]狄乾斌,劉欣欣,王萌.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貢獻的時空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4(10).
作者:劉濤 單娟 單位:寧德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