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民合作社融資難題新視角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吉林省農民合作社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較快發展,極大促進了吉林省農業的專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資金短缺、資金來源單一成為制約其快速發展的瓶頸;隨著互聯網金融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惠金融的不斷推廣,兩者開始不斷深度融合,逐漸向弱勢群體提供較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本文基于“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新視角,從吉林省農民合作社的實際出發,分析其在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其自身特點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最后基于互聯網金融的思維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幫助其解決融資難題,促進吉林省農民合作社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農民合作社;吉林省融資
聯合國于“2005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了普惠金融這一新的概念,其與一般金融的不同之處在于,普惠金融追求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都能夠以公平的機會、合適的價格、方便且及時地獲取金融服務;這一概念顛覆了金融只為富人服務的傳統理念,側重于金融服務的普適性、可得性。農民合作社是繼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鄉鎮企業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后農村經營體制的重要制度創新,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行為主體。農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點所在,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關注“三農”問題,早在黨的中就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國家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創新,不斷擴大農村金融供給,并為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得到了顯著發展,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逐漸提高,積極推動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生態發展環境不盡如人意:市場缺位、金融排斥及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較嚴重,而且受我國農村地區環境、交通、相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普惠金融的發展道路上存在不少阻礙。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我國普惠金融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挑戰。根據國務院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以及保障體系,且2019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攻堅之年。黨的中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構建普惠金融體系提供了新思路,相繼崛起的眾多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了與傳統金融存在較大差異化的產品,從而為部分被傳統金融所排斥的群體提供了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之一在于信息的生產和處理方式,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積累相關信用數據,對貸款對象開展信用評估工作,對于信用評估成本過高、抵押品不足等傳統問題可以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方法,有助于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解決農民合作社融資難題。
1吉林省農民合作社融資存在的問題
1.1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由于吉林省農民合作社大多發展歷史比較短,沒有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各級政府的財政扶持也難以落到實處,而且發展初創階段的農民合作社大多不具備債券融資、股票發行等所需要的條件,所以現有的融資渠道也比較窄,主要以銀行借款為主。由于農民合作社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融資方式以內源性融資(入股社員)為主,外源性融資(銀行貸款和民間融資)作為補充。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民合作社的融資機構不夠合理,融資方式單一,不利于農民合作社的專業化、產業化發展。1.2融資成本較高。從銀行的借款渠道來看,由于農業的生產對象具有脆弱性,合作社生產產品的高風險性與銀行的安全性目標相悖,所以其借款利率較高;另外,通過傳統銀行融資的借貸流程和審核程序也比較繁瑣,且往往需要農民進行抵押,增加了農民貸款的時間成本和困難程度;且在借款過程中,農村合作社實際到手的資金較少,卻要承擔全部金額的利息。融資的困難和高昂的融資成本嚴重影響了農村合作社的生存和發展。1.3貸款額度與融資需求的不匹配。與分散的小農經濟不同,合作社對資本需求規模更大,一般性的小額貸款額度10萬元通常不能滿足其融資需求。但是由于農業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涉農金融機構不愿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放大額貸款,往往存在著惜貸、慎貸的現象;而且發放貸款的期限較短,較短的還款周期和較長的農業生產周期形成了強烈的矛盾。
2吉林省農民合作社融資困難的原因
2.1農民金融素養有待提高。根據筆者對吉林省部分地區農民的調查,大多數農民的金融知識幾乎為空白,家庭支出缺乏計劃性、金融風險責任意識薄弱等問題較為突出。由于農民金融知識的薄弱造成了其對金融業務不了解和不愿了解,自然更不愿接受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另外,互聯網和金融業務兩者虛擬性的疊加,以及頻發的互聯網金融欺詐問題讓人們更難信任其安全性,對互聯網金融產生抵觸心理,更傾向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由于吉林省農民沒有切實感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巨大益處,嚴重限制了互聯網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覆蓋面和普及度,不利于吉林省農村普惠金融的推廣以及農民合作社的融資難題的解決。2.2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吉林省內目前沒有專門為農村提供服務的銀行,且涉農金融機構向合作社的提供貸款時普遍存在著資金供給不足以及貸款利率高的問題。最初建立農業銀行是為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然而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其出現了撤鄉入城的現象,并撤離了大量的農村的服務網點,成為城市融資的重要途徑;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部門,儲蓄銀行在農村幾乎只吸儲不放款,反而使農村資本流向了城鎮。由于農民合作社的市場地位尚未得到金融市場充分認可,其經營運作、資金籌集等資金活動都很難進行融資。此外,涉農金融機構與農民合作社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吉林省大部分農民合作社信息透明度較低,很少會向外有關信息,即使銀行愿意向其提供貸款,但也會因為無法了解合作社各方面相關信息,導致逆向選擇問題的發生。2.3征信系統單一。由于吉林省區域性征信系統建設較薄弱,吉林省涉農金融機構普遍使用央行統一的征信系統了解貸款申請者的信用狀況,然而吉林省大多數農民合作社并沒有在統一的征信系統上有過有效的信用狀況信息或是記錄空白,涉農金融機構會對申請貸款的農民合作社提出一系列復雜的審核程序、要求以及嚴格的擔保抵押要求。然而大部分農民合作社特色抵押質押物偏少,雖然土地是合作社最主要的資產,但由于其受到《擔保法》《物權法》的限制無法進行抵押;合作社由于資產薄弱,難以提供銀行所要求的具有法律意義上較為規范的抵押品,從而在銀行貸款資金與農民合作社資金需求者之間形成了巨大障礙。2.4政府政策不健全。一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國家認可了農民合作社作為主體向銀行貸款的資格,但是根據我國農民合作社相關法律規定,為促使其更好發展,合作社在組建時無需驗資,正是因為這種規定使得銀行對合作社注冊資本的真實性產生質疑;且吉林省區域性的相關法律政策也沒有具體規定。因此為降低借款的不確定性和融資風險,大多數金融機構不愿向農民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二是吉林省政府的財政支持不足。財政扶持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是輸血式的,在農民合作社成立初期的作用較大,但財政的扶持力度并沒有隨著合作社的不斷發展而增加;而且財政資金有限,會對合作社進行選擇性扶持,可能更偏向于龍頭企業發起的農民合作社,這在無形中限制其他合作社的發展。
3解決吉林省農民合作社融資難題的對策
3.1加強吉林省農村互聯網金融宣傳教育。為使吉林省農民切實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好處,吉林省政府應引導“科技下鄉”和“技術下鄉”,舉辦相關培訓活動并鼓勵農民參與,介紹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并宣傳互聯網金融知識,不斷增強吉林省農民對互聯網金融的體驗感和認知度,引導農民主動尋求金融支持;考慮到吉林省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不高,可以定點設立機房,鼓勵農民實踐。在此過程中,可以先以長春下屬農村為試點,再逐漸向全省農村推廣,逐步提高吉林省農民金融素養,提升其風險識別能力,并鼓勵了農民根據自身需求以及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金融服務,使互聯網金融滲透到農村,從而讓吉林省的農民有能力、有意愿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渠道進行農民合作社的融資。3.2金融機構應創新涉農貸款模式。涉農金融機構應針對農村發展情況和農民融資需求,不斷創新其涉農貸款模式,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和前沿理念,專門開發適合農民狀況的金融產品,為農民合作社融資提供便利的渠道。例如農業銀行積極發揮普惠金融思維并應用互聯網金融技術,為農民構建了專屬的“農戶惠農e通”平臺,其中的子品牌“惠農e貸”推出了“e鏈貸”這一電商融資產品,其將供應鏈業務特點和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深度融合,將店商品套自動采集到的商品訂單、客戶行為信息、交易流水等數據作為基礎,為平臺上有需求的客戶提供全流程、純信用、純線上的網絡融資服務;這極大縮減了農民貸款的審核流程,為合作社融資問題提供了新思路。3.3推進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以及信用體系的建立。我國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金融監管風險較大,吉林省政府可以根據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吉林省實際情況與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制定吉林省區域性、可操作性強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違法違規處罰規定,在懲治互聯網金融犯罪時做到有法可依。在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提高政府的參與度,構建科學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加大宣傳力度,促進農民及農民合作社集體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與了解,確保錄入信用系統的數據真實有效,對相關系統進行實時維護和定期更新,且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配合數據收集工作,采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早日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備的吉林省農村信用體系,鞏固普惠金融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晗,王奎鈞.促進“互聯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思考——以黑河市為例[J].黑龍江金融,2019(07).
[2]晏海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3]高源.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
[4]李欣桐.牡丹江市農民合作社融資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5]周文君.棗莊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8.
[6]劉清,陳慧敏.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以安慶市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3).
作者:張西涵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