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互聯網發展對倫理道德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將從道德主體、道德中心、道德界限以及道德行為這四個角度進行分析,著重探討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對倫理道德觀念及其形態所產生的影響。
道德主體——虛擬化
傳統倫理學把人類置于“理性假定”之上,將“他律”作為道德倫理運行的根基。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社會中的匿名性和開放性將這個根基逐漸瓦解,因為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交往主體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性格特征,甚至性別和年齡等都是未知的,這與現實社會傳統倫理中的主體產生了身份認同上的差異。正是由于這一特征,使得人們在互聯網的世界中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身份,可以自由設定自己的角色,如此一來,道德主體則被虛擬化了。在一個失去了“他律”的所謂自由空間里,人們以為自己擺脫了現實世界的道德約束,甚至認為網絡世界中是不存在道德的,這就對網絡社區的有序運行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容易造成大量的道德失范行為。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客”現象,隱匿在網絡中的這些技術精英們,未經允許隨意進入他人的計算機系統當中,其行為不僅嚴重干擾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而且對網絡信息和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
道德中心——多元化
互聯網技術通過超鏈接等手段,將全球信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個多元化的信息文化,加之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由于傳者與受者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眾也同時可以是傳播者,互聯網世界為人們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話語社區,在這個社會的道德規則中,沒有道德中心,沒有統一的主義,也沒有絕對的道德權威,傳播學中“把關人”地位的逐漸削弱,人人都可以成為“意見領袖”,結果,互聯網就體現出多元共生的后現代倫理特征。這種道德中心多元化對于批判工具理性和造成的“單向度的人”的現代工業文明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在道德中心多元化的道德語境下,網絡信息難以管理,其直接后果就是,現實世界中道德規則的約束力量被嚴重消減。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平時民眾往往比較缺乏表達空間,而互聯網賦予了大眾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力,既有表達,也有發泄,穿上“馬甲”可以放肆地說話,這極大的滿足了大眾話語的狂歡。此外,人們按照自己個性化的文化審美和價值標準來評判和審視大眾文化,各種審丑觀念等不斷挑戰著傳統文化,芙蓉姐姐、鳳姐等網絡紅人的走紅便是佐證。人們在各類稀奇古怪的事件和人面前,或是用式的暴力語言進行攻擊,或是采取一種“圍觀”心態冷眼觀之,這樣的道德放縱與道德中心弱化,使得集體與權威的力量遭受解構,極端個人主義有了滋生的土壤,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正經歷著新的嚴峻的挑戰。
道德界限——模糊化
電子媒介具有可復制性,任何文化商品都可以在互聯網世界中被網民自由地復制粘貼、轉發重組,這使得網絡世界中的信息傳播快速、主觀甚至離奇,同時,這種復制性和信息可傳播性使得傳統文化的形態被不斷改變著,有時甚至遭到嚴重扭曲。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世界中的道德界限變得難以確定,越發顯得模糊化。“艷照門”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事例,在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隱私等觀念到了互聯網社會中卻不再奏效,甚至走向了反面,整個事件中,挖掘八卦和隱私的人成了“正義”一方,而被認定為“偽善”的當事人也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互聯網空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限寬廣的選擇自由權,與此同時,它也將我們帶入了一種道德界限模糊的不確定狀態當中。在這里,人們很難分別何為善,何為惡,同時也難以確定并遵守一種統一的規范與準則,由此帶來的便是道德行為的嚴重失范和群體性無意識的非理性化。
道德行為——非理性化
如上文所述,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民眾可以廣泛地平等地參與傳播活動,隨著博客、播客再到如今火爆的微博的興起、發展并走向逐漸成熟,網絡信息傳播的內容和傳播的形式都日趨個人化,具有隨意性,這樣一來,網絡中的道德行為不可避免地走向非理性化,同時建立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由于不能適應網絡運行的環境,而形同虛設,因此,在虛擬社會中,難以形成一種非個性化的普遍性規則。網絡世界的巨大包容性使得人們得到最大限度的心理滿足感,人們可以盡情地發泄自己的情緒,這一方面給予了人們一種心理安慰和寄托,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互聯網暴力和犯罪行為的發生。這種非理性的網絡暴力犯罪行為其實是社會暴力的延伸,它破壞著公共準則,徘徊并觸碰著傳統的倫理道德底線。例如人肉搜索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網絡對著作權和版權的侵害等等,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游走在法律與道德的灰色地帶,使得人們的道德行為在互聯網的世界中變得日益輕狂和無畏。試想,若是任由這種非理性的行為繼續發展下去,那么終有一天理性將不復存在,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念將全面崩潰。
結語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便利和多彩的生活圖景,推動著整個世界的新變革,另一方面,它也無情地損害著人類原有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判斷。正如前文所論述,互聯網的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道德主體虛擬化、道德中心多元化、道德邊緣模糊化以及道德行為非理性化等方面。這些影響并非一日形成,所以評價它們的時候要求我們既要有超前意識,又要有符合當下的現實態度,將其利與弊放置到倫理道德的知識背景當中去解構。與此同時,為了極大地發揮互聯網發展對道德影響的積極方面,盡可能地避免其產生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逐步確立起互聯網道德規范的實在性,構建平等、協商的共識性道德范式,同時培養人們形成一種網絡生態倫理觀念,提高網絡媒介素養,進一步深化吸收責任倫理、美德倫理等理念,以此來規避網絡世界中的道德非理性行為,讓網民真正做到穿上“馬甲”也會講道德。一個人與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程度越高的社會,也就是一個道德發展程度越高的社會。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人與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極大可能性。若是能夠最大程度的趨利避害,那么以互聯網為基礎建立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更加道德的社會。(本文作者:笪蕾 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