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優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現代化網絡平臺的深度融合,提高群眾精神物質生活水準。本文將以傳統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為宏觀視角,以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切入點,論述廣播電視技術固有的優點,分析這兩者融合的優勢,并分析它們在結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和風險,列舉出解決的措施和途徑,僅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廣播電視技術;互聯網技術;結合優勢;結合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建設不斷結合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媒體發展的要求相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和轉變,不再以被動式的信息輸送為本位,而是更加強調多元化的調整和互動性的改革,這種變化也給傳統媒介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而廣播電視作為支撐信息數據傳遞的重要傳統載體,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受到更加高度的忠實和關注,特別是就其技術而言,要尤為強調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
二、對廣播電視固有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社會公信力良好盡管新興媒體的發展給傳統的傳播媒介帶來了明顯的沖擊,但廣播電視仍舊沒有擺脫過去的標簽,這一點也得益于廣大工作者的付出和堅守,使得廣播電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獨樹一幟,提高了其社會認知度和社會認可度。廣播電視的公信力是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才積累而成的,是在萬千工作者的職業操守下得以發光發熱的,而這一點也恰恰是網絡媒體無法在短期內比肩和趕超的。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在所有的中國媒體里,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仍舊高于網絡新媒體,并且廣播電視也在群眾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從中央衛視的新聞聯播中就可見一斑。
(二)生產力無可取代這些年來,網絡媒體的發展滋生出了許多新興的線上平臺,這些線上平臺作為新媒體的鮮明代表,的信息和數據都已經在群眾內傳播開來,并且也擠壓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可信度高、文學水準高,且價值修養高的原創性消息,仍舊來自于傳統媒體,包括報紙、核心期刊和雜志、廣播、電視等等。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媒體上的內容并不具有明顯的原創性特點,有許多數據甚至都直接復制粘貼的傳統媒體。這一點也足以說明,網絡媒體自身的內容生產力是較為有限的,必須依靠特定的傳統媒體才得以拓展自身的市場。以我國為例,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都是8大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自身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電子消息,卻并沒有擁有像印刷在報紙上的文字性優勢[1]。
(三)資源優越性廣播電視相較于現代化的新媒體來講,擁有更加明顯的專業性特征,在發展理念、發展規劃、人才建設和品牌文化傳播上,都具有更加明顯的優越性。在這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新聞專業性理念,這一理念是隨著傳統媒體的建設而不斷發展的,其自身也囊括了多個方面的運作體系,包括新聞的評議、協會的創設以及準則的制定等等,這并不是網絡快餐文化可以隨意取代的,而是利用新媒體運營望洋興嘆的。除此之外,人才隊伍的建設也是傳統媒體十分顯著的優勢,無論是新聞的把關人還是新聞的編輯者,都擁有相當專業的素養和水準。而且,廣播電視媒體自始至終都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始終堅定跟隨國家的戰略導向,認真落實國家的大政方針,傳播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召喚,并以此為基礎,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篩選出優質且良性的內容,提供給廣大人民群眾,而這一點也恰好凸顯出了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2]。
三、對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優勢進行分析
(一)提升工作速率盡管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擁有較為廣泛的接受群體,但其節目的規劃,制作和播放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工作量巨大,并且工作的內容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復雜性特點。在通常情況下,電視臺內部都擁有獨立的演播室,并且機房的建設也具有功能性的特點,但這些工作的地點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因此也阻礙了資源和信息的實時傳播與共享。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工作者往往是事先將信息內容進行采集和整理,然后再帶到特定的編輯室進行后期的制作和分析,如果在這種工作模式下,遇到了較為嚴重的突發事件,例如地震、山洪、海嘯、車禍等等,那么信息的整理和就會變得十分緩慢,很難讓公眾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準確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推動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就可以明顯提升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質量,同時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隨時隨地實現數據的共享[3]。
(二)提高時效性在傳統的廣播電視運行模式下,信息的傳遞數量和傳遞時間都是受到限制的,電視臺頻道的播出時間和播出時長都是有規定的,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訊的。但在與互聯網技術結合以后,就可以明顯提升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和時效性,并且也可以提高信息傳播的容量。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媒體工作者可以直接利用數字技術,將原有的節目進行壓縮,并編好節目的號碼,讓廣大觀眾和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特定的欄目,然后進行觀看并保存,這樣不僅可以讓廣播電視媒體向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可以讓觀眾實時跟進社會熱點。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的支撐下,觀眾并不僅僅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他們還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自身也能成為信息的有效傳播者,這就可以進一步拓展廣播電視的受眾范圍,擴大其信息的覆蓋面積。
(三)優化傳統媒體功能在傳統的媒體運行下,群眾的觀看選擇只能局限在有線電視和廣播上,他們分享視頻和音頻的需求始終無法得到滿足,廣播電視的個性化發展并不明顯。但與現代技術結合之后,廣播電視就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實時共享功能,來傳播相應的視頻和圖像,提高信息的接收速度,讓更多的群眾都領略到廣播電視的優越性,并獲得更多的社會信息資源。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的可視化功能可以更加凸顯出廣播電視的資源優勢。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廣播電視建設具有十分明顯的單一性特點,只能讓用戶被動接受信息,并不能適應群眾物質精神生活要求提高的需要。但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其本身的功能會變得更加健全,這就可以帶動更多新業務的發展,讓群眾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體驗感。
(四)降低投資成本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所必須的重要支撐,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和趨勢的鮮明體現。當下,三網結合已然成為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鮮明特點,所以其后續的建設也給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的發展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不僅強調這兩者之間的深度結合,改變傳統自掃門前雪的局面,同時也注重資源的有效整合。所以,這兩者的結合,可以降低廣播電視的運營成本,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節省時間。而且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改變群眾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讓他們的日常工作和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其中最佳值得肯定的是,互聯網的智能化發展會給廣播電視技術提供更加有力的幫助,所以,電視智能化的建設也自然會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樣就可以讓群眾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隨時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群眾的投資成本。
四、對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方法進行列舉
首先,要持續性推動電視多媒體業務和產業的開發與拓展。移動多媒體電視業務,是傳統媒體技術和現代化網絡技術結合的鮮明產物,這一業務不僅消化了網絡平臺的新穎性,同時也給傳統的廣播電視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使得傳統媒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而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業務的開展也會擁有更加穩定的信號,擁有更加堅固的速度保障,信號傳播的范圍也更加廣闊。也就是說,移動多媒體電視業務可以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滿足群眾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可以讓群眾實時了解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同時也可以豐富傳統的廣播電視內容,讓廣播電視的消息能夠兼顧到用戶的心理需求,讓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獲得更多的體驗感和幸福感。同時,移動多媒體電視業務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順應了社會信息海量化發展的趨勢,融入了群眾的實際生活,所以其后續的建設也理應得到高度的支持和鼓勵。其次,要持續性推動數字化技術的深度應用,以此來提高廣播電視的服務品質和服務彈性。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都有著各自的優勢,這兩者的結合可以實現強強聯手,達到1+1>2的效果。而其中值得注意便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傳播,數字化技術是互聯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技術融合的重要依托和基礎,其自身也具有十分巨大的潛力和開發價值。對此,有關主體必須要加強對技術應用的調查和分析,盡可能提高數字化技術的利用率,分析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最后,必須要加強廣播電視行業內的人才隊伍建設。在互聯網技術和廣播電視技術融合的基礎上,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但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當下社會是較為稀缺的。所以,從業者必須要認清當下的形勢和現狀,調整自身的思想和理念,接受來自信息時代的沖擊,認清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市場,積極向著互聯網技術靠攏,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學習相應的操作方法,掌握技術融合的步驟和程序。同時,電視臺領導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廣電產業的發展不破不立,所以應當加強資源的投入,聘請相應的專家和學者,分析網絡時代的優勢和弊端,總結出技術融合的重點和難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互聯網技術和廣播電視技術的融合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順應社會信息發展趨勢的應有之策,也是拓展信息受眾范圍的有效措施。本文從工作速率、工作實效性、運營成本、功能拓展四個方面論述了這兩方面技術結合的優勢,并列舉了結合的方法和措施,整體上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符合當下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現狀,能夠作為其改革的參考依據。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抉擇,仍舊需要廣大從業者做到且行且思。
參考文獻:
[1]李林.廣播電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優勢[J].中文信息,2019,000(005):2,10.
[2]趙剛.探析廣播電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優勢[J].傳播力研究,2019,003(028):279.
[3]田彩霞.新時期廣播電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探討[J].數碼設計(下),2019(007):200-201.
作者:劉慧梅 單位:新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