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經濟下的傳統中醫傳承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在傳承和發展中受到西醫的巨大沖擊,急需借力互聯網新興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中醫發展存在被邊緣化,后備人才不足,中醫價值未充分體現,國人傳承中醫的意識不強,從業者技能有待提高等不足。與此同時,新時代下中醫也面臨著中醫治療肺炎療效明顯,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越來越認同中醫價值,國家政策和AI技術賦能中醫發展等機遇。基于上述研究,緊扣互聯網信息優勢,從實施在線診療,建立互聯網醫院,打通中醫藥流通環節,建立“互聯網+中醫醫養”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中醫傳承;醫養結合
1中醫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1.1被迫處于邊緣化,后備人才儲備不足
現代西醫引入了對照、統計和循證的思想,經過試驗研究得出的理論體系,而中醫是經驗性理論,很多理論未經現代科學論證,因此西醫科學論,中醫偽科學論甚囂塵上,中醫被逐步邊緣化。截至2019年末,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76.7萬人,比上年增加5.2萬人,增長7.2%。雖然中醫衛生人員數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并不代表中醫人才培養形勢樂觀。得出上述結論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醫人才培養周期長,師承和學校教育一直都是中醫傳承的主要形式,師承的方式限制了培養規模,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總計僅為42個。二是中醫經典理論知識薄弱,缺乏臨床實踐,學生對中醫的信仰度不高。三是當前中醫院校人才培養中“西化”傾向嚴重,課程體系中一半或一半以上是西醫課程。
1.2國人未普遍建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中醫的價值未充分體現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等方面。未病先防的價值就在于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毒侵襲。既病防變主要是指慢病調理方面。在近日公開的《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中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目前有1.6~1.7億人,脂肪肝患者約達1.2億人,血脂異常的約1.6億人,充分表明我國慢病調理市場需求巨大。中醫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我國在2007年就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但該體系尚不健全,國人未普遍建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當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很多醫院表面上掛著“治未病”的牌子,實際上只是簡單從事一些康復、針灸之類的工作,無法體現中醫“治未病”的優勢。二是地區醫療發展不平衡,大城市和基層地區的醫療資源差距明顯,而實際上基層地區對于疾病預防的需求更大。三是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中醫經典理論知識薄弱,學科發展滯后,現在很多院校都設立了護理、康復、針灸等專業,但幾乎都未設立“治未病”專業,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與人才培養斷節。
1.3國人對傳承中醫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有待增強
最近有機構做了一項關于大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度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中醫文化認知來看,大多數學生僅僅了解中醫的傳統治療手段,對于更深層次的內容,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療過程等了解很少。從中醫文化認同度來看,僅有一半人肯定中醫的實用醫學價值,在問及中醫是否有望走向世界時,僅有一半的同學持樂觀態度。在問及中西醫職業選擇時,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學選擇了中醫,更有一些同學在對是否愿意主動傳承與推廣中醫文化表示看情況或與自己無關。作為國家與社會發展主力軍的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漠然的態度與我們提倡人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也折射出國人對于傳承中醫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有待增強,中醫在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足以讓我們樹立絕對的文化自信。
1.4中醫從業者對中醫理論的領悟和運用技巧有待持續增強
中醫診斷病情大都靠西醫醫療設備,診療方案也大多為中西醫結合,中醫技藝運用不足。究其原因:首先,高校的中醫藥教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中醫課程的教學時數偏少,而西醫課程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無法體現高校中醫藥專業的特色。其次,中醫藥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能力。學校教育中,教師大多關注知識傳授,卻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運用,而在授課方式上,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臨床實踐機會少。最后,職稱評定和西醫采取的標準一樣,對中醫從業者提升中醫技能缺乏激勵。
2新時代下中醫傳承和發展面臨的機遇
2.1中醫介入肺炎治療療效明顯,國際衛生系統越來越認同中醫價值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先生曾說,“中國疫情局勢實現逆轉,中國的抗疫措施經過實踐取得明顯成效,值得借鑒。”據國務院新聞辦數據顯示,全國肺炎確診病例的91.5%在治療方案中加入了中醫藥,且中醫藥臨床有效率達到90%以上。一項452例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隨機對照開放性實驗顯示,中醫在改善癥狀、提高核算轉陰率方面,顯著優于單純的西藥組。另一項臨床研究顯示,500名使用中醫藥的患者肺部CT影像明顯改善,沒有從輕型轉為重型。對75名重癥患者進行的一組臨床對照實驗,發現同時使用中西藥的患者要比單純使用西藥的患者,在核酸轉陰時間、住院平均時間等方面均有顯著降低。同時,以世衛組織為代表的國際衛生系統越來越認同中醫價值。2019年5月25日,在瑞士召開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首次將傳統中醫藥學納入其中,使中醫藥學和世界主流醫學有了同臺競爭的機會,也表明以世衛組織為代表的整個國際公共衛生系統對傳統中醫藥學的認可,為中醫藥打開世界的窗邁出了關鍵一步。
2.2國家政策賦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2019年10月,《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積極作用和多重價值: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全面實現。二是依托中醫藥的原創性,促進我國生命科學技術取得新突破。三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四是推進中醫走向世界,實現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見中也明確了中西醫發展的關系:中西醫并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醫療模式。同時,意見也進一步為中醫藥傳承和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一是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二是實現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實現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五是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六是積極發揮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中的作用。
2.3AI技術助力中醫藥傳承和發展
AI技術即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和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目前,AI技術已經在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病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藥物研發、智能診療、智能手術導航系統和健康大數據等方面得到實際應用。結合中醫藥產業的特點和傳承訴求,AI技術可在挖掘中醫藥數據,中醫診療及學習輔助系統,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等三方面發力。
3互聯網環境下中醫傳承和發展路徑
3.1拓展“互利網+中醫教育”新渠道
肺炎疫情推動了“互利網+教育”的飛速發展,作為傳統醫學的中醫學也要緊跟時代,一是在打造中醫學金課的同時,利用MOOC等互聯網教育平臺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廣泛傳播,增強中醫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影響力。二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及其依托微信的小程序、公眾號向群眾傳播中醫文化。三是開發和推廣優質的中醫APP,通過專業的中醫服務形成特定用戶粘性。四是嚴格按照國際中醫遠程會診服務規范,建立國際遠程教育平臺,在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世界人民提供服務,打響中醫文化的世界名片。
3.2以新基建筑牢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新基建是在新舊動能轉化和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于2018年底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各類新基礎設施為支撐,為我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等方面提供公益性的創新基礎設施。它已經成為我國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國中醫在民間認同度不高,甚至被認為“偽科學”的重要原因是中醫診療基本憑借醫生的經驗,療效不確切,因此可以利用新基建增強中醫的智能化,實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3.3在線診療,實現優質中醫資源共享
隨著“全民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導,越來越多的國民注重養生。不同于西醫,西醫采取的是一對一診治,哪里不舒服治哪里,缺乏整體性根治。而中醫,順應自然規律,吸取老祖先留下的傳統處方,對人體有益無害,從科學養生和保健的角度,它更合乎科學和自然規律,因此中醫擁有強大的目標市場。通過互聯網平臺,用戶可以搜索醫院和科室分類,找到自己心儀的醫師,預約掛號進行線上問診或確定線下問診時間。同時,會按患者所處地理位置推薦名醫,實現醫患最優匹配。比如作為一款中醫在線醫療咨詢APP的甘草醫生,利用互聯網將中醫資源整合起來,在線接受用戶咨詢,并予以解答,包括免費問診、圖文咨詢、體質測試、手型測試等主要功能。
3.4建立互聯網醫院,促進線上診療合理化
互聯網醫院是指依托線上預約掛號、電子病歷、處方審核、遠程診療、質量監管等功能,線上設置云診室、遠程會診中心等實體診療平臺,連接院內優質專家資源,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互聯網診療服務。目前,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肥京東方醫院等五家醫院,作為安徽省首批互聯網醫院已正式掛牌成立。國家明確規定互聯網醫院的合法運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有所在地級市政府發放的互聯網醫院經營牌照;二是依托當地線下實體醫院進行線上診療服務。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總規模達300億元,用戶數量近2億,覆蓋到患者看病的全部流程。
3.5打造“互聯網+中醫醫養”新模式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推動中醫與養老事業融合發展,鼓勵中醫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以及居民家庭,必將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養老產業產值不到10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國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健康與養老服務項目。近年來,國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文件鼓勵支持養老領域內的醫養結合,加快“互聯網+中醫醫養”發展力度,也出現了成功案例。如上海靜安區衛健委將中醫醫養健康服務與上海市1+1+1家庭醫生服務相結合,依托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聯合相關企業共同開發出了一款基于微信端的中醫健康服務小程序———“杏林智醫”,該程序通過健康問卷形式,了解社區居民的健康問題,通過智能辯證系統,給出個性化中醫健康養生方案,真正實現醫養結合。
作者:孫翠平 方露露 陳亞婷 單位:銅陵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