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區景觀環境設計藝術表現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使得我國人民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而我國的城市居民通常都生活在各個小區之中,而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將會極大的影響小區居民的精神需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城市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質量,就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將詳細闡述在景觀設計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措施,希望開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用的參考。
【關鍵詞】城市小區;景觀環境設計;藝術表現;具體措施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城市都積極的進行了舊城區的改造,而隨著舊城區被新城區所取代,各種新的小區也在不斷的涌現,而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就是其中需要重視的問題。由于現如今城市居民小區景觀環境的設計理念以及設計原則等,相比過去都有了十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越發的重視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等。因此,現代的景觀環境設計師就要積極的轉變自己的設計理念,充分的做到與時俱進,使設計的景觀環境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區居民的實際需求。
1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措施
首先,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就要融入生態設計的理念,使環境設計能夠與小區環境的各種元素有效的融合起來,從而使其能夠成為完整的生態體系。并且,還要將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由單純的規劃空間功能,轉變為設計規劃小區的整體生態環境系統,這樣就可以促使小區環境可以轉化為更加自然的綠色環境小區。需要注意的是,設計人員要合理的分配各種類型的植物,還要盡可能的提升綠化率,并充分考慮小區的水環境。我國有規定規范明確的指出了城市小區的綠化面積要超過35%,并特別強調了其中70%以上為綠地,這就使綠地中的硬質景觀如噴水池、道路等不能超過30%。因此,設計師就要保證綠化面積能夠最大限度的增加。同時,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中超高度建筑也是與日俱增。最后,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通過植物制造景觀。園林植物不僅能夠有效的改善小區的生態環境,還能夠在空間藝術上充分的發揮景觀特色。要圍繞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選擇,這樣不僅能夠充分的體現地方特色,還能夠有效的保證生物多樣性,提高了植物存活率,減低的建設成本以及資金投入,這樣還可以有效的創造出與當地環境相符的植物群落,充分的展現了地方特色,有著更加優秀的景觀效果[1]。
2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措施
2.1注重對戶外空間的設計
在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空間設計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需要設計師能夠采用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法以及組織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小區的控制,增強小區綠化的質量,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切實保證每一個小區的居民都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戶外空間,不僅要充分滿足小區居民的合理需求,還要盡可能的提升綠化質量,要切實的考慮小區居民的實際需求,才能夠保證設計的合理性。
2.2環境景觀設計要能夠突出地方特色
因為每個城市、每個小區的人文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域文化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設計師在對城市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地方文化,使景觀環境的設計能夠帶有當地的特色。這就需要設計師,能夠在小區建設之前,進行全面的考察,避免居住區原始風貌受到破壞,進行科學合理的綠化建設,還要盡可能的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小區的人文氣息[2]。
3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措施
設計師在設計小區的住宅環境和景觀環境的過程中,還要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和部署,尤其是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公共空間,要特別注意使其擁有良好的功能性和參與性,對感覺效果也要進行合理的運用,使布景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大幅提高,這樣就能給小區居民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要嚴格遵循自然法則,防止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積極的將各種節能設施以及太陽能系統與小區景觀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可續發展理念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3]。
4結束語
總而言之,設計師在對小區的景觀環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積極的發揮小區原有自然環境的優點,還要充分利用小區的天然地形,有意識的應用當地城市的環境資源,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保證小區能夠與城市的整體環境良好的融合到一起,為小區的居民提供更加貼近自然的良好生活環境,這樣就能夠幫助城市居民減輕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為他們提供一處放松精神的良好去處,給予他們恬淡安然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張藝能.現代環境文化構建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7(8):145.
[2]王敏.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的風水文化研究[J].低碳世界,2018,No.180(6):157-158.
[3]黃河.人對居住環境的心理需求探析——以瑞麟幸福天地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No.747(4):53-54
作者:王鑫 單位:沈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