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質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水質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活動的實現,要以有效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為前提,嚴格貫徹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為根本,準確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為關鍵,全面做好監測和質量記錄為保證,規范開展質量監督活動為手段,不斷提升水質環境監測工作規范化的水平和為環境管理技術支撐的能力。
關鍵詞:水質;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要點;實踐
0引言
水質環境監測是按照規定的技術標準、規范和方法,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監視、檢測和分析環境污染因子及其可能對水環境產生影響的環境變化,評價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和污染源排放狀況,編制環境監測報告的活動。為了使水質環境監測數據能夠準確地反映水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現狀,預測污染的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學依據,要求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因此要把質量保證(QA)和質量控制(QC)貫穿到環境監測工作的全過程。其中,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為了表明整個環境監測過程滿足質量要求,而在質量體系和在監測全過程中開展并根據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和有系統的質量管理活動,是對具備保證監測質量的能力所作的一種擔保和提供的信任證據;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是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取得滿足質量要求的監測結果,將分析測試結果的誤差控制在允許限度內所采取的控制技術或措施,目的在于監視過程并排除導致不合格、不滿意的原因,取得準確可靠的數據和結果。為實現水質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活動,要有效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嚴格貫徹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準確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全面做好監測和質量記錄,規范開展質量監督活動。
1有效建立和運行質量體系為前提
質量管理體系即通過把實驗室的組織結構、職責、過程、程序和資源等要素協調優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機整體,并具有自我監督和持續改進的功能,以實現質量方針和目標,實現監測結果的科學準確,達到監測結果可比的目的。水質環境監測實驗室應建立覆蓋布點、樣品采集、現場測試、樣品制備、分析測試、數據傳輸、評價和綜合分析報告編制等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要強化監測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標準化管理。質量管理體系應形成文件,即將涉及監測、管理全過程中使用的書面標準和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結果的記錄,按滿足文件編制要求的原則,建立良好的文件系統,描述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以此作為監測、質量活動的準繩,實施監測、質量管理活動,規范、指導、證實監測和質量管理活動,便于追溯和總結分析,制定應對風險及機遇的措施或糾正措施,為持續改進提供依據。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主要由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技術和質量記錄表格等文件構成。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對管理者而言能將制定的質量方針、目標、承諾傳達給監測人員,為實驗室的秩序和穩定奠定基礎,并提供明確和有效的運作框架;對監測人員而言幫助其理解在實驗室中的作用,從而加深其對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權限和應該遵守的工作程序,熟悉與本崗位工作有關的準則、體系文件、標準、技術規范中的相關條款和要求;對于外部而言,通過質量管理文件,向相關方證實實驗室的能力,保證監測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學性,為客戶提供信心和質量保證。
2嚴格貫徹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為根本
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是實施監測活動和質量控制的技術依據,完善的監測方法體系是提高監測質量的重要保障,為規范監測行為,保障數據質量提供了有效支撐。按照現行有效的監測方法實施監測,保證每位監測人員在各個監測環節中的行為都滿足相關技術規定的要求。水質環境監測實驗室應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或標準,使用能滿足監測工作需求和質量要求的方法和程序實施環境監測活動。應具備完整的現行有效的受控方法標準文本,包括樣品采集和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如所依據的相關監測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不夠詳盡,可能影響監測結果時,應制定包含附加細則或補充文件的方法作業指導書,使用國際標準、區域標準或國外標準時,應制定包含監測方法中所有關鍵技術內容的中文作業指導書,并跟蹤方法版本的有效性。在初次使用標準方法前,應進行方法的適用性檢驗,以驗證能夠正確使用所選用的標準方法,應對方法涉及的人員培訓和技術能力、設施和環境條件、采樣及分析儀器設備、試劑材料、標準物質、原始記錄和監測報告格式、方法主要性能指標包括空白值測定、分析方法檢出限的估算、校準曲線的繪制及檢驗、方法的精密度、準確度及干擾因素等進行試驗,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條件,確認是否滿足方法要求。應根據方法的適用范圍進行方法驗證,包括樣品的采集、保存、運輸、流轉、前處理、監測分析、數據處理等全過程,應開展實際樣品的監測以確認方法證實的有效性。
3準確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是關鍵
3.1合理布點保證樣品的時空代表性
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樣品是環境監測過程中最基礎,最關鍵的環節之一。但這一環節往往是監測過程中的薄弱之處,因為大多數人只重視實驗室內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而忽視了該環節的重要性,導致難以獲得反映客觀真實的數據。要求水質環境監測點位的設置在總體和宏觀上必須要反映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狀況的同時還必須能反映所在區域環境污染物特征,才能取得足夠代表性的環境信息。要按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要求布設監測點,取得最佳點位數和最佳點位。
3.2加強現場采樣過程的質量控制措施
采樣過程質量保證最根本的是保證采集到的樣品真實性和有效性,以及空間與時間上的合理性和代表性。要做好采樣過程質量控制工作,必須認真分析影響采樣過程的主要環節和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采樣過程質量。包括提升現場采樣人員技能水平、質量意識和責任心;細化現場采樣計劃,制定規范操作程序;選擇材質合適的采樣工具和容器,加強現場采樣儀器與設備管理;確定現場采樣及質量監督責任人并規范進行采樣和監督;按照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技術規定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完善采樣記錄內容,規范填寫現場記錄。水環境實驗室在采樣過程中,對于單獨采樣或現場添加保存劑的項目應在采樣記錄中描述。采樣量應滿足監測項目分析要求。對可采集平行樣的監測項目,每批次應采集現場平行樣;每批水樣應加采全程序空白樣品,與樣品一起送實驗室分析。現場監測人員應當記錄與監測結果直接相關的氣象條件、環境條件、企業運行工況信息等。
3.3注重樣品運輸和保存中的質量控制
不同項目樣品需要選擇不同的保存條件,樣品久放會受生物因素、化學因素和物理因素影響,某些組分的濃度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最終監測結果的失真。水質樣品采集后應根據不同項目及時添加固定劑,對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樣品從采集、保存到運輸應及時冷藏或貯存于暗處,確保樣品在分析前不發生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并保證保存、運輸過程不損失、不污染、樣品標識唯一,按不同的項目的技術要求在時限內帶回實驗室。樣品回到實驗室后應分區存放,并有明顯標志,以免混淆,樣品保存條件應符合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要求。
3.4嚴格落實實驗室質量控制措施
實驗室質量控制是監測質量保證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分析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在給定的置信水平內,達到規定的質量要求。實驗室質量控制包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和實驗室間質量控制。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是實驗室內部對分析質量進行控制的過程,它表現為監測分析人員對分析質量進行自我控制或執行規定的質量控制程序的過程。按照一定的質量控制程序進行分析工作,便于及時發現偶然發生的異常現象,針對問題查找原因,并作出相應的校正和改進。實驗室內質量控制主要方法有:采用校準曲線核查、空白實驗、平行樣分析、標準樣品或質控樣品分析、加標回收率分析、密碼樣品分析、質量控制圖、留樣復測、儀器比對實驗、人員比對實驗以及方法比對實驗等。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是指由外部有技術水平和工作經驗,熟練掌握分析方法和質量控制程序的實驗室或專業機構,通過發放考核樣品等方式,對各實驗室報出合格分析結果的綜合能力、數據的可比性做出評價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找出實驗室內部不易發現的誤差,特別是系統誤差,及時予以校正。實驗室間質量控制主要方法有:質控考核、實驗室間的比對、能力驗證、測量審核等方式。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理化項目的實驗分析應進行樣品前處理監控、校準曲線、空白試驗(全程序空白測試、實驗室空白測試等)、精密度控制(平行樣測試等)、準確度控制(標準樣品測試、質控樣品分析、加標回收實驗等)等有針對性的質控措施。針對不同的目標化合物,必須采取適當的樣品前處理操作,將樣品制備成適合測定的試液或試樣,必要時應進行基體加標回收試驗,確認加標回收率達到相應的要求,前處理過程中必須防止玷污和損失。用校準曲線來定量目標化合物,樣品的測定值不應超出曲線測定范圍,否則應適當稀釋后測定,用線性回歸方程計算出校準曲線的截距、斜率和相關系數,應符合標準方法中規定的要求,一般情況相關系數不低于0.999。每批次樣品應分析實驗室空白和全程序空白(特殊項目除外),空白中檢出目標化合物濃度的允許范圍應參照相關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要求。采取平行樣測定進行精密度控制時,每批次監測應分析不少于10%的平行樣,樣品數量少于10個時,至少分析1份樣品的平行樣,平行樣允許偏差參照相關監測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有關要求執行。進行準確度控制時可采用標準樣品(質控樣品)分析,采用明碼或密碼樣品的形式加入,并盡量選用與待測樣品類別、濃度水平相近的標準樣品(質控樣品),標準樣品(質控樣品)的測試結果允許范圍應符合監測質量控制指標和方法規定的要求,如無合適的標準樣品(質控樣品)或需要進一步判斷測定中有無干擾因素時,可以用加標回收實驗的方式進行準確度控制,各監測項目加標回收率允許范圍應符合監測質量控制指標和方法規定的要求。微生物項目監測時應定期對無菌室及超凈臺(或生物安全柜)進行空氣細菌總數的質量監控,培養基質量控制(空白試驗、陽性對照、陰性對照)、樣品接種操作、培養箱溫度監控等均應符合相關監測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要求。
4全面做好監測和質量記錄為保證
記錄是保存證據和作為追溯的一種手段,實驗室的監測記錄是對監測全過程的現象、條件、數據和事件的記載,是監測數據和信息的累積,是監測是否達到規定的質量或過程參數所表明的信息,貫穿于樣品測試和質量形成的全過程。記錄反映了監測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使監測質量得到有效的監控,所有的監測工作都應該是“做有痕、追有蹤、查有據”。評價一個實驗室所出具的監測數據是否準確、可信,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憑借所保留的各項原始監測記錄數據,來進行評價和溯源。水質環境監測實驗室應對監測過程的技術活動和質量活動及時記錄,保證記錄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和可追溯性,為監測過程提供客觀證據。監測記錄不能只是為填寫而作記錄,應服從監測工作的需要,注重實用性,體現客觀、規范、準確、及時、全面的原則,應包含足夠充分的信息,能夠再現監測全過程,并符合相關監測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只有真實準確地記載監測信息,才能為實驗室開展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正確有效地控制和評價監測質量提供客觀證據,為采取應對風險和機遇以及糾正措施提供依據,為評價和驗證質量改進活動提供信息。一份失真、失實,甚至模糊不清的監測記錄,都將失去其使用價值,其后果的嚴重性將直接導致質量失控和決策失誤。
5規范開展質量監督活動為手段
質量監督指對質量體系運行和環境監測過程及其監測質量涉及的人員進行監督和評價的活動。實施質量監督是保證工作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質量監督具有雙重職責,一是證明體系運行和監測活動有效,二是發現問題(不符合、缺陷或潛在的不符合),并督促糾正。水環境監測實驗室質量監督活動貫穿于體系運行和監測活動之中,以多種方式給予體現,監督對象包括采樣人員、操作設備人員、分析人員、關鍵崗位人員等,可分別從質量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和監測活動實施的規范性兩方面開展。質量體系運行的有效性監督內容包括人員的培訓和能力確認的情況,實驗室環境監控情況、所使用的儀器設備及維護情況、監測方法及選用情況、標準物質及領用情況,應重點對新進人員、新持證項目人員、新監測方法、新儀器設備、重要監測任務、復雜監測項目、易出問題環節等進行監督,在監督中發現問題時,應進行糾正,必要時應采取糾正措施,并跟蹤驗證。監測活動實施的規范性監督內容應包含從樣品采集到結果報告的全過程,應監督所從事的樣品采集、運輸、交接、管理及監測等活動,所采取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情況,以及原始記錄的填寫、數據處理、結果報告等情況,監督重點依具體情況而定,但是監督環節的重點應明確,可以設計質量監督表格。
6小結
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是水質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水質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有效實施,對提升環境監測工作規范化水平,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至關重要,同時也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編寫組.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RB/T214-2017《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S].
[4]國市監檢測〔2018〕245號: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
作者:鄒本東 陳圓圓 楊懂艷 劉衛紅 孫彤卉 單位: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