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鑒賞力在繪畫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繪畫藝術創作源于對某一事物的鑒賞,最后又回歸于對該事物的鑒賞。藝術鑒賞力是每一位藝術家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它將頭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生動的提煉出來,使生活中靜止的事物活靈活現的躍于紙上,總之,藝術鑒賞力在藝術家的繪畫創作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對藝術家繪畫造詣的升華與推進。藝術鑒賞力在繪畫藝術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將藝術家的繪畫技術與生活體驗、創作激情與創作效率、藝術素養與創作水平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藝術鑒賞力在繪畫藝術創作中的作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藝術鑒賞力繪畫藝術創作作用
一、藝術鑒賞力在繪畫技術與生活體驗之間的作用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幅好的作品一定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生活中某一事物經過加工想象,創造性的再現與展示升華,藝術家的每一次創作都是從生活中取材,每一次創作都來源于一定的創作靈感。靈感作為一種很玄妙的存在,如同劃過夜空的流星,在藝術家的腦海中一閃而過,能否及時有效的捕捉到這一靈感,并從中受到啟發進行創作,與藝術家的藝術修養以及藝術鑒賞力的高低密切相關。藝術鑒賞力如一絲星星之火,等待著春風的輕拂,這一絲亮光能否發展成為燎原之勢,具有偶然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切全在于藝術家個人修養的高低。任何一幅藝術品的創作都產生于最初的創作欲望,這種創作欲望與藝術家的自身造詣和鑒賞力水平的高低無關,但這幅作品最后會創作到什么地步,以何種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與藝術家的自身修養和鑒賞水平卻是密不可分的。古有不勝枚舉的圣賢畫師,今有數不勝數的人文景觀,通過仔細觀察品鑒,不難發現,雖然每幅作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很多作品都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在創作時都只是對事物外貌的簡單臨摹,看到了事物的表象,了解了皮毛,而沒有深入其內在,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藝術是一個人行為認知的最高境界,是認識的制高點與歸結點,當一個人的認識達到一定的境界,就會形成藝術,總之,藝術是意識形態與外在物質世界結合的最終結果。所謂藝術,并不是憑空捏造的一種完全虛幻沒有依據的事物,它來源于廣闊自然間的萬物,既可以是一片落葉,一場冬雪這種自然更迭的意境,也可以是動物世界里一場一決雌雄的角逐與較量等,所有這些,都可以被打造成為一份藝術品。所以,藝術是來源于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一花一草這些平凡的事物,但真正的藝術又遠遠高于這些事物,就像辛勤奔波在萬花園中采蜜的蜜蜂,穿梭在萬紫千紅中吸取萬物之精華,經過一番獨特的釀造,方可制成芬芳四溢、香甜可口的蜂蜜。廣闊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爭奇斗艷、百花齊放的大花園,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源源不斷的靈感,藝術家應該放眼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充分利用這一珍貴的天然寶庫,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水平與文化底蘊。從大自然中取材,在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思維,利用自身堅實的文化造詣,繪制出超越自然的藝術佳作,從對自然事物的機械描摹到藝術的再現,突破自然事物的束縛,完成自身質的飛躍。所謂“再現”是指藝術創作對客觀事物進行如實的反映,即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將客觀存在的事物真實完整的呈現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則指文藝作品對作家藝術家主觀意識的表達,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及個人主觀情感,認為藝術不是表達生活的現實,而是表達“精神的現實”,是作品中排除再現部分的所有。前者著重反映的是客觀性特征,后者著重表現的是主觀性特征。就其一般本質而言,藝術創作既不能單純地歸結為再現,也不能單純地歸結為表現,而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從一方面看,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結晶,這就決定了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含有表現藝術家主觀意識的成分。從另一方面看,不僅藝術家們審美意識來源于一定的社會生活,而且這種審美意識的表現也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具體的形象,這種形象不論經過怎樣的變形,最終都只能來自客觀現實,這就決定了任何藝術作品又都必然包含有再現客觀現實的成分。在創作過程中,這兩個方面總是互相滲透,彼此交織,辯證統一的,再現中可以有表現,表現中可以有再現,不過,在不同的作品中,兩者中可以有所側重,而這種側重,往往導致作品的風貌差異很大。如現實主義作品,一般偏重再現;浪漫主義作品,一般偏重表現。總之,當創作意識由再現轉向表現時,藝術家不僅要面向內心世界,而且更應當面向外部世界,應該把自我置于生活的激流之中。
二、藝術鑒賞力在創作激情與創作效率之間的作用
藝術創作絕不是一次單純簡單的心血來潮,因一時沖動產生創作動機而馬上著手創作,的確可以捕捉住轉瞬即逝的靈感,但這種創作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極易導致最終的創作結果與最初的創作意圖背道而馳。一幅好的作品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絕非是一蹴而就的,期間需要進行多次醞釀與反復的斟酌思考,天時地利人和的主觀優越條件對創作的成功有很大影響。例如,創作期間創作者的情感波動極易影響創作思路,使得接下來的創作過程偏離最初的創作動機。由此可知,創作激情是創作的動力,但在一幅作品的創作中,創作激情并不能決定其成功與否,缺乏藝術鑒賞力的創作,即使擁有再高的創作激情,也很有可能失敗。正如我們的每一次旅途,行程中總會用相機把當時認為的美景都記錄下來,但旅行結束后,靜下心來回味相機里的這些照片的時候,總有很多畫面讓人感覺平淡無奇,自己都想象不出當時拍下的緣由。的確,觸景生情是每個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但情之所至,卻不一定能揮舞出一幅藝術佳作,只有對這種創作激情進行理性的思考與篩選,才有可能繪出內心理想的畫作。所以,創作激情離不開藝術鑒賞力的輔助,世家萬物,皆具靈性,總會在不經意的某一瞬間觸動我們敏感的神經,生活中的美隨處可見,這種遇見賦予藝術家們創作的沖動與激情,藝術作品的成功來源于藝術家通過自身獨特的藝術鑒賞力對這種沖動與激情的加工修飾,伴隨著創作激情的指引,一幅好的畫作便由此誕生。
三、藝術鑒賞力在藝術素養與創作水平之間的作用
藝術鑒賞力作為一種能力,既與自身的藝術素養息息相關,又離不開豐富的社會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是進行藝術鑒賞的前提條件。藝術素養與藝術鑒賞是有區別的,繪畫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專業的藝術鑒賞力的輔助,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其個人的努力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個人努力就是藝術素養。藝術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其創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藝術家為更好地從事藝術創作,就必須不斷學習、鍛煉和培養,多讀、多練、多實踐,不斷加強自身思想、知識、情感、藝術等方面的素養,逐漸形成個人風格,從而實現以創作服務社會、反映生活的目的。藝術鑒賞力,即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畫家憑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從中獲得美感,通過對事物的性質、價值、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作出評價,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運用某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創造出美的、高水平的藝術形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家應該具備對生活敏銳的感知力與洞察力,擁有隨時隨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自身的學識,充實自己的文化內涵,提高藝術鑒賞力,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藝術鑒賞力貫穿整個創作過程,在繪畫藝術創作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2]趙江婷.試論美術教育中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3,(20).
作者:丁楊 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