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療健康類APP利用的行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從濰坊市抽取3所高校(高等醫學院校、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專科院校各1所),每所學校抽取6個院系,每個院系抽取5~6個專業,每個專業抽取10人,共發放問卷980份,回收有效問卷891份,有效樣本率為90.9%。其中本科學生553名,專科學生338名;醫學專業學生332名,非醫學專業學生559名;大一學生478名,大二學生136名,大三學生199名,大四及以上學生78名。平均年齡(20.23±1.37)歲。研究開展前告知調查對象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在征得調查對象同意后進行調查。
1.2方法
借助KAP理論模型及已有的文獻研究[8-10],自行設計“女大學生醫療健康類app的KAP調查問卷”并在2018年3—5月展開調查,問卷內容有:(1)個人基本信息,共10個條目,包括年齡、學歷、專業、年級等;(2)自身健康關注情況,共6個條目,包括對月經周期、排卵期及安全期的關注情況,對體型、儀容儀表及肌膚狀態的關注情況等;(3)醫療健康類APP知信行現狀,共29個條目,包括對醫療健康類APP了解的程度及渠道,對APP上醫療健康保健信息、咨詢診治方案、專家意見及其未來發展的態度,是否利用過醫療健康類APP,主要利用過哪幾類,是否持續利用,卸載的原因等問題。問卷條目內部一致性檢驗的Cronbachα系數為0.86,信度較好。
1.3質量控制
研究調查員由經規范化培訓的研究生與本科生組成,問卷發放后現場收回,調查員對調查過程中的疑惑問題進行及時解答;采取調查員自查和小組互查的方式保證調研質量,同時嚴格控制數據錄入工作,以獲得完整可靠的信息。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21.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統計學方法為描述性統計、χ2檢驗、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女大學生醫療健康類APP利用情況
有55.4%的女大學生表示利用過醫療健康類APP,進一步分析得出生理周期類、健身減肥類、美容護膚類和健康信息類APP的利用人次數分別為229,290,56和75。在醫療健康類APP利用行為相關因素調查中發現,不同學歷、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利用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26.55,7.72,13.96,P值均<0.05),其中本科學生(62.2%)高于專科(44.4%);醫學專業(61.4%)高于非醫學專業(51.9%);二~四年級(63.2%,58.8%,66.7%)高于一年級(50.0%)。44.7%的人每月至少用過1次,26.3%每天用,12.1%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利用頻率,62.2%在最近6個月沒有持續用醫療健康類APP;61.9%用后認為醫療健康類APP一般,23.1%評價比較滿意,10.5%表示比較不滿意。
2.2女大學生醫療健康類APP利用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年就診次數,年醫療花費,對APP了解程度,APP醫療健康信息、咨詢診治方案、專家意見認同度,APP市場前景態度不同的女大學生醫療健康類APP利用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3女大學生醫療健康類APP利用行為的多因素分析
將女大學生是否使用醫療健康類APP作為因變量(0=未使用過,1=使用過),將學歷、專業、年級及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分類變量設置啞變量引入回歸方程),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在醫療健康類APP利用行為與學歷、年醫療花費呈負相關,與APP了解程度和對APP前景態度呈正相關。
3討論
調查發現,女大學生對醫療健康類APP的科學認知度較低,與居民對移動醫療APP的認知結果[5,7]有相似之處。研究還發現,女大學生對APP的醫療健康信息、咨詢診治方案、專家指導意見態度多為消極,但對其未來發展多持樂觀態度。首先,可能是因醫療健康類APP本身信息不全面,廣告推送多,缺乏監管、氛圍雜亂;其次,女大學生所處環境缺乏相應的APP宣傳;最后,女大學生本身沒有強烈的健康意識[11-12]。55.4%的女大學生利用過醫療健康類APP,與方瑩[13]對移動醫療的研究及殷絢[14]對運動APP現狀的研究相似,但在利用率及影響因素研究上也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顯示,62.2%的女大學生最近6個月未使用過APP,究其原因,APP利用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有人認為醫療健康類APP存在內容大眾化、互動版塊或參與少等問題。訪談還發現,“APP改版后廣告、收費的咨詢項目增多,自身的安全性、隱私性問題難以保證”“進行問診時醫生回答延時”等問題都是難以持續利用的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本科生比專科生醫療健康類APP利用率更高,原因可能是本科學生學習壓力大,對于醫療、健康、保健需求大,同時本科學生中較大一部分為醫學專業,與其本身具備醫學知識背景有關,所以利用率較高;年醫療花費越高者健康保健類APP利用率越低,基于當前醫療健康類APP的利用現狀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女大學生對健康重視程度不夠,平常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不規律飲食、作息,食用垃圾食品等)、缺乏鍛煉等現象,身體不適導致年醫療花費(醫院檢查或治療)上升。認知是行為改變的基礎,態度是行為改變的動力[15]。本研究發現,認知和態度都會對醫療健康類APP利用行為產生影響,其中認知度越高、對前景持樂觀態度者利用率就越高。綜上所述,為提高女大學生對醫療健康類APP科學認知及利用率,提出以下建議:(1)運營商要加強對APP種類、功能及獨特優勢的宣傳[11],選擇校園廣播,醫療、健康講座,新生入學教育、同伴教育等合適的宣傳途徑,同時宣傳要側重專科學歷、非醫學專業、低年級學生,使女大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對醫療健康類APP形成科學認知。(2)醫療健康類APP應致力于利用率持續性的提高上,首先APP上的相關健康信息必須確保有據可循,力求為利用者提供及時、高效、優質的內容;其次減少不相關內容推送,可通過健康知識小講堂,健康生活方式小論壇等方式代替廣告推送,同時講堂和論壇推送頻率維持在每周1~2次;最后減少APP中收費項目,完善持續利用激勵機制,此外要注重隱私保護。(3)以女大學生需求為導向,定制個性化健康指導,如增設經期女性用品信息記錄(如購買衛生巾、紅糖、暖貼等花費)、身材報告、護膚秘籍、減肥食譜等內容,增設視頻推薦、互動交友等新功能,以此來提高利用率,最終達到提高女大學生健康水平的目的。
作者:趙茲旋 尹文強 馬廣斌 朱麗麗 周龍德 陳興民 程呈 李玲玉 韓巖 王安琪 單位: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 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