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鐵路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及環保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環保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是未來設計發展的基本趨勢。本文探討了鐵路工程設計中生態環保設計原則,分析了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并對環保設計措施提出了建議,以此提高設計質量,實現鐵路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鐵路;環保設計;環境敏感區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被提高到新的高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建設美麗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形式需要和必然選擇[1]。在鐵路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工程建設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鐵路建設過程中可能經過一些重要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為實現鐵路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減輕環境負擔,鐵路工程設計中應將生態環保設計理念貫徹始終。
1堅持環保選線原則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設立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生態敏感區域,并根據生態敏感區的特點劃定不同保護級別,制定不同的保護要求。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各類敏感區管理規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核心區等為禁止建設區域;同時近幾年我國將陸續劃定全國和各省(區、市)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鐵路作為線性工程對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生態敏感區生態完整性的破壞、對工程沿線野生動物、植物的影響、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和水土流失影響等。鐵路工程設計中應貫徹“源頭預防、保護優先”的理念,堅守“三線一單”的生態底線,將環保選線始終貫穿于工程設計研究的全過程,盡量減少對生態敏感區的影響。并且環保選線不應只針對主體工程,對于取棄土場、斜井、橫洞等大型臨時工程的選址及施工方案也應提出環保設計要求。同時環保選線對工程形式也有要求,應盡量以橋隧的形式代替路基形式通過環境敏感區,以減小工程占地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
2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環保措施設計建議
2.1鐵路工程對植物影響分析
鐵路工程施工占用土地并砍伐一定數量的樹木、破壞地表植被,鐵路工程占地會導致沿線植被生產力和生物量減少。設計中需對路基邊坡、取棄土場和臨時用地采取植被恢復措施,沿線的植被可得到一定的恢復;鐵路用地范圍內需展開綠色通道設計。當工程沿線分布均為一般植被時,通過采取以上恢復措施,工程建成后一般不會造成某種植被大量減少,對沿線植物區系結構的影響較小。但應注意植被恢復措施中應以引入鄉土植物為主,謹慎引入外來物種,避免發生外來物種入侵現象。若涉及古樹名木等珍稀物種時需首先考慮進行繞避,確實無法繞避的應制定合理移栽方案,采取移栽措施。
2.2鐵路工程對動物影響分析
鐵路工程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工程占地破壞地表植被導致的動物生境破壞、工程施工期間噪聲及夜間施工燈光等對野生動物生活習性的擾亂;鐵路運營后路基段落對爬行類和小型哺乳類動物活動軌跡的阻隔影響、噪聲和夜間燈光對沿線動物行為的長期影響。大型獸類和多數鳥類都有較強的躲避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受到的影響有限,但兩棲、爬行類和小型哺乳類動物對棲息地的依賴性較強,遷移能力較差,一旦棲息地破壞將嚴重影響生存。鐵路設計中除提出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外,預留出一定的動物通道可減小鐵路路基隔離對野生動物繁殖、覓食等生存習性的影響。通過青藏鐵路格拉段沿線對藏羚羊的長期監測和調查,結果表明鐵路建成后動物通道的使用數量在逐年增加,主要野生動物基本學會并適應了使用動物通道來完成遷移[3]。
2.3鐵路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分析
鐵路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橋梁下部結構施工將使部分底棲生物受損,同時產生懸浮顆粒過多增加了水體的渾濁度,導致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繁殖生長,并影響浮游動物的生長和攝食。浮游生物作為魚類的天然餌料,浮游生物量的減少直接影響魚類的繁殖生長,且水中大量存在的懸浮泥沙也會對魚類造成呼吸困難和窒息現象。某些水生生物對噪聲較為敏感,高強度噪聲產生的震動能量可能對其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導致死亡。橋梁下部施工時易在周圍形成高濃度懸浮物分布區,一般水生生物仔幼體對懸浮物濃度的忍受限度較低,水體懸浮泥沙含量增大直接對水生生物幼體產生影響。鐵路橋梁設計應盡量繞避魚類“三場”,水中施工作業采用圍堰施工方式,可減小懸浮泥沙影響范圍和時限,對水生生物的影響較小。打樁作業在鋼護筒內進行,施工噪聲傳入水域的能量減小,基本不會對水生生物造成直接危害。
2.4景觀資源影響分析
鐵路建設施工過程中大型臨時工程和取棄土場等會與自然景觀在色彩和形態上形成強烈對比,引起的視覺影響較大。鐵路建成運營以后,沿線會形成新的鐵路景觀。高路基深路塹會阻擋沿線居民的視野,現代化橋梁龐大的體量占據整個景觀節點或視覺環境空間并分割自然景觀,隧道洞口周圍地表植被受到破壞,造成與周圍景觀的不和諧產生視覺沖突。鐵路設計中,應考慮路基邊坡采取適宜的工程防護類型,確保鐵路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和美觀性;鐵路橋梁、隧道洞口的景觀設計應綜合運用美學和工程學、生態學原理,使這些構筑物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站場設計應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綜合運用現代規劃設計理念和景觀生態學觀點,融入當地特殊的民族文化。
2.5水土流失影響分析
鐵路工程路基、站場等施工將壓占或損壞原有植被、地貌,破壞原地表的植被和土壤結構,對原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設施造成損壞,改變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在雨季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極易加劇水土流失。設計中應慎重選擇取棄土場位置,選址不得位于法律法規中禁止建設的生態敏感區域,盡量避開限制建設區域;盡量選擇不易受水流沖刷的荒溝、荒地,盡量利用既有取土坑回填棄渣;施工結束后取棄土場考慮進行復耕或綠化,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影響。
結語
鐵路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環保選線原則應貫穿于工程設計研究的全過程,并確保依法合規。鐵路工程環保設計中采取植被恢復措施、動物通道設置、橋梁圍堰施工等措施可減小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綜合運用景觀生態學設計,使鐵路建設形成的新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渣場選址需考慮合法性及合理性,棄渣頂部及時采取復耕或綠化措施減小水土流失影響。通過鐵路工程環保設計,做好鐵路建設的環保工作,實現鐵路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正清.重視規劃、強化設計環保理念,建設綠色和諧鐵路[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8,8(01):1-5.
[2]羅運武,韓鵬,鄭光玉,等.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段環保選線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7,34(08):1-5.
[3]吳衛平,竇靜雅.青藏鐵路的節能環保作用分析[J].中國鐵路,2016,(6):12-17.
作者:李雪菲 單位:中交鐵道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