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能力場視閾下的高職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環節,為了科學管理的需要,高職院校管理者們應當從宏觀和微觀入手,運用高效的管理方法幫助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從能力場的視角出發,探討當下高職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望能為推動我國教育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能力場;高職教育;教育管理
當下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高職教育應當擔負起人才質量保障的重要責任。但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歷程較短,在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尤其在管理方式上,高職教育應當運用更為高效的管理方法進行協調,以提高人才質量為發展目標。“能力場”視角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視角,重視從教育的環境中入手,讓處于環境中的教師、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場能量,并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而實現教育效率的提高。
一、能力場及其作用
人與人在建立聯系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共同完成之外,多種感官也會參與其中,形成特殊但無形的場能量。形成這種能力場之后,個體的心理活動也能通過能量場傳遞出來,例如積極、友善、愛心、親和、自私、懶惰等,都可以在能力場中讓處于環境中的其他個體感受到,將能力場進行通俗地理解,就是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力。在能力場的作用下,個體可以將能力場中的各種知識進行內化,進而形成自身的職業能力或者性格特征。基于不同的學生群體,能量場的物態也不同,能力場中既存在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包含學生的學習態度,總體來說,群體的能力場是由個體能力場組合而成,個體的能力場不僅決定著群體能力場的強弱程度,也決定著能力場的發展方向[1]。在能力場中,教學空間是促成場形成的主要場所,包括教室、自習室、實驗室、校外實踐基地等等。能力場形成過程中的參與者包括授課教師、學生、企業管理者等等,這些角色都將參與到能力場的構建中,形成獨特的教學情境。在教學場景中既包括教師對知識的傳授,也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能力場。在能力場形成的因素中還包括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形成正向能力場的重要物質保障,教學情境可以促進能力場朝向目標方向發展,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形成能力場的重要內驅力,其中學生可以激發能力場的形成,教師對整個能力場起到的是調控的作用[2]。三者之間需要相輔相成,教學資源要充足、教學場景要健全,否則教師是無法起到活躍能力場的效用的,學生也不會在能力場中獲得正向的激勵,導致能力場轉向負面。從能力場的角度進行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將教學、考試、評價三者進行分離,對每一個環節進行打分,核定出考核標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期末成績定乾坤的評價單一性[3]。對能力場中各個要素的評價也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找到影響場能量的因素,改進教學。
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系統化運作不強
職業教育管理應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不是將各個管理活動割裂開來獨立運行。首先高職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存在多個教育環節,不僅包括對學校運營的管理,也包括對教師、學生、教育目標的管理,當下的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管理過程中采用的是割裂式管理,將本屬于系統整體構成的環節拆分開來進行管理,并且對之實行不同的政策和制度,這不僅會導致管理過程的脫節,也容易引起管理資源的閑置或浪費,也可能造成管理制度的標準不夠統一,總之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方式將會造成高職院校管理效率的降低。缺乏系統化管理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學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高度,高職院校管理者應當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制定出教育目標,然后從上至下進行聯動管理,從全局的高度進行管理和監督,避免管理環節的脫節。
(二)管理過程缺乏協調運轉
為了達到高效管理,高職院校應當調動起校內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讓管理環節中涉及到的部門都能參與到管理過程中,進行統一協調運轉[4]。當下一些高職院校,雖然很重視管理的效率問題,對各個部門也都制定了非常明確的管理制度和詳細分工,由院校的教育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其他行政部門輔助管理。然而在實際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部門常常和其他部門處于平行關系下,很難進行工作的協調,尤其在決策的制定上,各個部門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觀點,這就造成了關系協調上的難度,教育管理部門也很難干預其他部門的管理工作,造成管理過程的困難,也容易產生溝通上的不順暢。
(三)信息系統效率不高
在高職院校管理過程中,因為涉及的管理方面較多,管理層次較為復雜,不僅需要校內的行政、教學進行管理,也包括和社會中一些職能部門的教育資源、行政資源對接,復雜的管理環節也導致很多信息傳達障礙的出現,溝通的時效性不高。例如在畢業生勞務市場信息時,需要和當地的勞動部門和人事部門溝通;在專業設置上,需要實時跟進社會的發展動態,搜集相關的信息,然后調配資源[5]。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具備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只有在信息管理系統的支持下,高職院校的諸多活動才能順利開展,然而從當下的高職院校管理現狀來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機制并未建立,不僅校內各個部門之前的信息溝通不夠順利,院校和社會資源的對接也不夠流暢,信息系統的問題也影響職業院校管理的效率。
(四)約束機制不夠健全
國家層面中對高職院校的約束主要表現在教育許可的機制上,在教育質量和效益管理上較為單一,缺乏更為細致的準則。在對高職教育的評價上,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進行走訪評估,并發揮一定的督導作用,實際上這樣的約束機制存在透明度低、客觀性差的問題,缺少社會對該高職院校的評價,也容易將評價淪為形式。沒有良好的約束和監督,高職院校便很難發現管理上的問題,也降低了高職院校管理從業者提升管理理念的動力。
(五)缺少自律機制
高職院校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接受來自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約束和監督之外,也需要從自身出發進行行為上的自律。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管理者注重傾聽來自內部的意見,以及來自社會的意見和建議,將這種建議內化到自身的管理過程中。然而當下一些高職院校仍舊是在以自己的傳統管理方式工作,缺乏自我完善和自律的管理習慣。為了促進管理的良性運行,自律機制非常重要,當下很多高職院校缺乏自我審視的機制或者自律性組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縱深運行。
三、運用能力場提高高職教育管理的路徑
(一)樹立高職院校現代化教育理念
能力場是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能力場的視角出發,教育理念的樹立首先應當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形成正向積極的物態效果,進而創造出更加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現代教育理念也應當深入到教育體制之中,在辦學上高職教育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可以采用吸引多元投資的方式,讓社會各界參與到辦學中,打破辦學壟斷的局面,增加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在管理上,政府可以適當減少對高職院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只要在宏觀上能夠把握教育方向即可,支持高職院校開展自主辦學,并且運用市場競爭的方法,對于一些教學質量始終沒有提高的高職院校采用優勝劣汰的機制。高職院校在自身管理的過程中,也應當走靈活發展的路線,樹立“終身教育”的現代教育理念,為學生創造更多職業化道路,發揮出高職院校的自主權,在教育改革的范疇中運用能力場對教育的各個過程進行監督。
(二)建設高職院校現代化教師隊伍
在建設現代化教師隊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建立一定的教師培訓機制[6]。首先,學校應當在教師入職前進行崗位培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入職之后定期舉辦技能培訓,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授課專業能力培養,也包括心理學、外語、電腦、人文學科的培訓,全方面提高教師在能力場中的主導作用;其次,高職院校也應當注重從師德師風方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以榜樣的力量激勵教師進步,主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能力場環境;最后,高職院校也應當加強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培訓,很多教師都是剛剛畢業就開始教課,社會實踐經驗不足,而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如果教師本身是脫產則不利于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尤其類似于工商管理這種學科,讓教師參與到生產和管理的第一線中,保障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更為高效的能力場。在建立專業教師隊伍的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培養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這些兼職教師可以來自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或者行業內的技術人員,這些兼職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校中實訓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是讓學生和社會建立更深練習的機會,利于構建更為穩定高效的能力場社會環節,利于學生畢業后勝任工作崗位。
(三)建立扁平化高職院校管理結構
扁平化的管理結構優勢在于,首先由于減少了中間層次,所以管理上下級之間的障礙變少了,減少了信息的滯留和歧義,提高了溝通的質量;其次,寬口徑也是扁平化管理的特征,各個信息層級都能較為準確地理解信息的內涵,能更容易做到信息的協調統一;第三,扁平化結構有利于將進行任務執行的重組,當管理任務發生變動時,扁平化管理可以根據任務的特征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更利于信息的傳達。扁平化管理源于企業管理,高職院校雖然并不是企業,但可以借鑒這種高效的管理方式,實現能力場的管理升級。在實行扁平化管理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首先需要制定出管理的第一層級:決策層,決策層可以有高職院校校長擔任;第二個層級為執行層,可以有各個院系和行政職能部門擔任。在實行扁平化管理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加強行政職能部門的專業化建設,提高執行的效率,并且充分發揮出各個院系的作用和功能,適當放手給各個院系一定的權利,讓院系領導有機會將社會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帶到學校,實現產學結合;其次,作為決策層,應當為管理執行制定出明確的制度,用制度去規范管理過程中的各種行為,而不是用人去監督,同時通過弱化精簡非專業的行政組織結構,讓扁平化管理實現地更徹底,這樣才能做到機構設置的合理性,提高高職院校的管理效率。
(四)以培養能力為目標開設課程
在能力場形成元素中可以看出,授課的內容至關重要,是決定能力場的核心內容,只有在高質量課程的基礎上,能力場模式才能實行。基于能力場進行高職院校課程設計,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先,課程的內容應當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方向,更替現有的脫產的教學內容,從多個維度提高課程內容,與當下的產業結構進行適應;其次,高職院校課程的設置需要具有系統性,要符合知識體系的建立規律,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應當將理論課程和實踐內容并重,形成邏輯相適應的課程安排;第三,課程的設計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差異性教學,人才培養應當顧及到個體的個性特征,在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也只有尊重個體,才能在能力場中建立起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之間的紐帶。高職院校在開設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先從前期搜集市場反饋開始,將就業作為設立課程的主要導向,然后在現有學科體系的基礎上,設立更加開放性、科學的課程內容[7]。課程的設立是為了育人,所以除了課堂上授課之外,高職院校也應當注重和企業之間的互動,讓企業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開展校企聯合辦學的教學方法,并將實踐和理論學習時間進行合理劃分,在這一點上,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專業的校外指導委員會提供參考意見。為了滿足不斷涌現的時代人才需求,高職院校可以設立多元課程整合機制,將多門課程結合在一起,這種新型的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實現教育改革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這種綜合性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科之間的割裂局面,也讓學生能夠從全局的高度上理解知識,實現跨學科的掌握。多元課程整合機制的建立需要將現有課程進行模塊化處理,將理論和動手課程放在同一節課中,同時采用彈性化和柔性化課程處理方式,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專業特征出發選擇課程,這種教學方式在目前高職院校中推進存在一定困難,因為需要對教材進行相應整改,但高職院校工作者們應當有意識地進行改變,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才能推進教育改革的速度。
參考文獻
[1]姚長佳.高職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的結構因子與培育方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5):27-30.
[2]曹樹華.職業能力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基地驅動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7(8):53-56.
[3]唐智彬.論現代治理視域下的高職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體系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6(5):63-67.
[4]胡昌建,張偉.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新論[J].職教論壇,2015(26):29-32.
[5]陳光臻,王郁蔥.基于院系兩級管理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7):49-52.
[6]李菊順,郭英英.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創新策略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5):88-89.
[7]何鈺婧.基于能力場視角的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7(1):19-19.
作者:沈小紅 單位: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