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及質量保證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各個媒體端頻頻見到水體污染事件,由水污染所引發的各種疾病逐漸遞增,水污染形式愈發嚴峻。環境監測數據作為環保工作的基礎與前提,只有提高監測質量,方能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而水環境監測存在隨機變化顯著、對象成分復雜、濃度寬泛,且時空特性較強的特點,易受到生活生產、空間環境等影響。因此,為保證水環境監測質量,則應當做好過程控制工作,為水環境檢測結果可比性、準確性、完整性提供保障。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保證
1水環境監測必要性
水作為生命繁衍、發育的基本條件,對人類發展而言意義重大。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快,居民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量增長迅速,加上眾多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源源不斷地排入到湖泊中,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環境監管部門面對該現象,加大了治理水污染的投入,此過程中由于需要有大量水體質量數據作為治理依據,使各地區水環境監測工作量不斷增加。在水環境監測中,可通過取樣分析的方式,檢測水體內化學需氧量、溶解氧、有機氮含量、無機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數據,將標準指標與檢測指標對比,明確水體污染程度,以便于安排專業人員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因此,水環境監測屬于恢復無污染水體、保證環境健康的重要基礎工作。
2水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措施
2.1監測布點
在水環境監測中,需結合污染物性質與對象情況,根據不同水溫要素、污染物排放、水體功能集污染源等,按照技術規范布設點位,爭取通過最少測點獲得最佳數據,選擇測定應當保證其具備可行性與代表性。
2.2樣品采集
為保證樣品代表性與準確性,人員需明確任務要求,掌握使用器具方法、樣品保存條件等。檢查樣品與試劑空白瓶,由于影片奶瓶易電務測項,需根據比例抽查空白測試,避免造成污染。(1)在采集工作中,則應當根據要求確定采樣時間、頻次等。如:《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中,對于建設項目穩定排放污染物,生產周期明確,采集樣品通常為2~3個周期,每周期3次;而未能穩定排放污染物,生產周期不明確,則需要廢水采樣每天4次,不少于兩天;省級區域交接斷面、飲用水源地每月采樣至少一次;國控水系、湖泊、水庫、河流等每兩個月采樣一次,每年采樣共6次,分別在小潮與大潮期間實施,分別測定退潮、漲潮水樣。通過適當將采樣頻次增加的方式,動態掌握排放污染物情況。(2)采樣方法分為連續水樣、周期水樣、混合水樣及瞬時水樣等。采樣前需使用水樣低檔樣品瓶與采樣器,而石油類、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則無須潤洗。采樣中需注意避免容器、采樣器及固定劑出現交叉污染,根據要求完成順序采樣及樣品分裝,必要時可過濾沉降增添固定劑。如: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水體內鐵、錳、鋅、銅、鉛為可溶態,現場應用0.45µm微孔濾膜甲酸保存。
2.3樣品保存運輸
(1)保存樣品方法包含冷凍保存、冷藏、保存劑添加等。在添加保存及方面包含生物抑制劑、pH值調節劑、還原劑及氧化劑,應確保足量不過量,現場確認調解pH值,采取純化固定劑,避免添加錯誤固定劑,做好防護措施,免交叉污染。(2)在技術規范中,對于水樣保存技術及條件均提出相應要求,既有重復內容也有一定差異,主要是由于保存水樣的容器材質、時間等均取決于樣品性質與組分,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配套分析方法。(3)當完成水樣采集后,需立即將其送回實驗室,在有效期內做好實驗分析工作。并且,運輸中應當確保樣品穩定性,以免出現丟失、損壞或玷污情況,樣品如若出現損壞或異常,則需要如實記錄,盡快處理,重新采樣,控制好樣品接收、核查等環節。
2.4樣品分析
(1)分析樣品結果可比性、精確性、完整性等收到分析方法、儀器性能、人員素質及實際質量等方面影響。因此,應當安排人員選擇熟悉項目進行監測分析,減少實驗誤差。(2)在選擇分析方法中,包含方法檢出限、準確度、操作便捷性、是否通過計量認證、檢測成本等。因此,在選擇中應當首先制定國家、行業標準,紅石國際國外標準等,其次則根據情況選擇方法檢出限有保障、準確度與精確度較高的方法。(3)在過程控制中,標準曲線可表達所測儀器響應值與待測物質濃度函數關系,受到試劑批號、環境溫度等影響,不可長期應用,與不可互相借用。通常情況下,樣品測定與標準曲線同時進行。如:在總磷測定濁度至色度補償,樣品批測產生高濃度值后價差污染等,確定結果是否產生偏移。樣品分析選擇空白樣品測定、加標回收率測定、平行樣測定、標樣測定等做好準確度與精密度檢。批次樣品通常平行樣測定率需超過10%,質控樣、標準樣品及家標樣測定率需在10%~20%之間。
3水環境監測的質量保障措施
3.1建立質控體系
實驗室內建立組織領導機構與質量控制體系屬于質量控制的前提基礎。在開展質量控制中,為保障其貫徹落實,則應當構建質量控制體系,可根據《程序文件》、《質量手冊》等方式,以文件模式完善質控體系,保證在監測工作開展中做到有據可依,成為工作人員的操作守則,要求全體人員必須懂得質量目標。并且,還應當構建相應組織領導機構,為確保質量體系有效實施,則應當從上至下進行落實,建立組織領導機構,以最高領導者決策為依據,高度重視監測質量控制,根據人員能力及潛力明確其職能,劃分各個部門職責,保證每個人員均能肩負起關鍵、基礎的工作,加強部門協調合作,互助共贏,共同完成質控目標。
3.2重視基礎環節水環境監測要求
人員嚴格操作設備,涉及樣品采集、保存、配置標準液、標準曲線、空白對照及儀器校準等工作,此類工作應當系統、高校的完成,以保證監測數據滿足國家需求,提高數據準確性。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出發。(1)嚴格根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保證實驗室操作環境符合標準,包含通風、濕度及溫度等,人員也應當具備相應資格證書。(2)實驗室儀器需符合國家標準,少部分儀器操作方法不具體,則科根據實驗室情況及行業情況,編制系統性操作指導手冊,規范操作流程,將應用設備準確性提高,盡可能降低檢測結果失誤概率。并且,嚴格執行《計量法》,定期檢定儀器設備,合格后使用。而非強制檢定器具,則自省檢定,或是選擇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此過程中做好校驗維護工作,如分光光度計波長確定、比色皿成套性、天平靈敏度、pH計示值誤差等做好調解工作。(3)試驗用水、試劑等,無論是購買還是使用,為保證其效能純度,需保證其處于有效期內合理應用,以免出現浪費或損害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問題。
3.3提高人員素質
在水環境監測中,人員作為工作執行者,人員素質對環境監測質量高低具有決定性影響,需加強對人員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關注。對于特殊崗位及關鍵崗位人員,應當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關注人員培訓教育,且對關鍵崗位人員實施資格考核認證,結合相應的績效獎勵制度,可全面促進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及業務能力的提高,推動管理體系實現有序運行。實驗室在配制人員時,應當充分考量,保證其資格、能力等與檢測項目需求相符,并通過繼續教育、交流會、進修等方式,實時更新人員技能,使其接受新知識,適應崗位要求。同時,還應當確定不同崗位權責等,最大限度提高人員工作創造性與積極性,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提高水環境監測質量。日常管理中,領導者也應當加強對人員的引導,使其明確認識到水環境監測工作重要性,能夠自覺以更加科學、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促進工作綜合質量的提升。
3.4樣品測試及保留有效數字
(1)實驗室與指控試驗對比應保證符合要求,通過分析方法、空白測試等,提高質控精準性。由于國家對此方面質控程序有所不足,實驗室可結合行業要求與自身定位,制定質控方法。如,采取分光光度法校準曲線定量,則需要對校準曲線關聯關系與截距進行校驗,保證氣相色譜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與同步與樣品檢測進行;應用碘量法進行水質檢測,則需要選擇標準試驗溶液兩份以上;質量法監測分析,則稱量誤差不可超過0.0005g,確保獲得最佳結果數據。(2)實驗數據記錄應當保證及時可靠,量器與設備均在相應范圍內使用,保證數值可靠性,且能夠追溯源頭。國家環境保護《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中明確規定有效數字建立方法。現場采樣時,記錄水溫單位為℃;溶解氧單位mg/L,小數點保留兩位;透明度單位m,小數點保留一位。檢測中如若應用分光光度法,則數據測定保留小數點后三位;質量法單位為mg/L,保留小數點后兩位;碘量法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檢測結果如若比方法檢測限低,則人員可結合1/2檢測限計算。
3.5事后質量控制與自我檢查
(1)水環境監測工作與水污染治理效果及監測數據權威性息息相關。所以,工作人員應當將質量控制落實到整體水環境監測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在強化過程控制的基礎上,加強事后質量控制工作在總結分析。(2)各級主管與工作人員需要對監測過程實施全面總結分析,尋找漏洞與弊端,及時修正處理,落實質量檢測體系。(3)監測機構需與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要求相結合,做好監測過程的內部審核工作,以審核時限自我提高與完善,為水環境監測質量提供保障。
4總結
綜上所述,水環境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每日生活、生產均要耗費大量水資源。而水環境監測作為了解水質的重要方法,以科學方法分析地區水環境,根據結果制定開發利用或治理方案,可保障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當從質控體系、人員、基礎環節、樣品測試、數據及自我檢查等方面出發,提高水環境監測質量,為后續水環境保護及治理工作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容卓璇.環境監測如何提高水污染監測質量[J].清洗世界,2020(9):62~63.
[2]毛和英.水環境監測的質控路徑分析[J].環境與發展,2020(9):151+154.
[3]張紅高,談逸鋮,楊迪.建設流域水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9):163+165.
作者:郭濤 單位:棗莊市薛城區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