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學研合作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對國內外工業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提出了適合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基于產品開發流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了產學研合作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工業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交叉性綜合學科,其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社會提供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工業設計的人才培養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1,2]。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已有近40年的歷史,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方式、設計成果轉化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并進行實踐。
一、國內外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
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特曼教授提出了學校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這就是著名的硅谷人才培養模式,特曼也被稱為硅谷之父。該模式很快就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有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該模式迅速發展后,也反哺在學校的教學及科研發展中。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在西方已發展了近百年,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德國包豪斯學院[3]。包豪斯的師徒制教學模式強調學校教學與企業的合作。師徒制要求學生在基礎課結束后,進入企業的車間學習各種技能,并參與企業的設計和生產活動。沿革至今,德國的設計教育仍注重“產學研三位一體”,學生須通過設計實踐將設計轉化為產品。英國的工業設計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其設計教育推崇建立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渠道,為校企雙方的人才需求提供支持。美國的設計教育注重實用,其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主張學生到企業單位實習并學習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二是要求學生完成科研任務并學習相應的知識。可見,英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也先后采用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我國工業設計教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主要有4種產學研合作模式。(1)產業定向需求模式,是由高校牽頭組織團隊做定向設計服務,提高學生的項目實踐能力。例如,哈爾濱工程大學與國內船舶生產企業的合作。(2)創客空間模式,是由高校教師與學生組織創客基地,并承擔相關產業的運營管理,以增進學生的研發能力,實現自主研發。例如,2016年湖南大學創建了湖南大學眾創空間。(3)校企聯合模式,是國內眾多高校采取的模式,但效果各不相同,校企雙方在認知上的差異以及組織形式松散是導致合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4)政府扶持模式,是由政府頒布相關政策和投創專項基金,建立設計園和產業園,其中,部分項目取得了可轉化及可實用的研究成果。但是政府扶持模式也存在人才培養環節脫節的情況。可見,目前我國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雖然多種多樣,但仍存在合作機制不完善、合作培養教學模式較單一等問題,亟需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
二、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內容
(一)基于產品開發流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產品開發流程各環節的特點,并研究其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以探討基于產品開發流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其主要內容如下。1.制定產品策略。企業的精力多放在滿足現有產品的市場需求的有序的研發工作上,而學校學生的思維靈活、不受設計思維定式的限制,但是不了解市場產品開發策略。因此產學研合作應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及前瞻性,聯合進行項目申請及產品規劃。為加快設計創新和挖掘用戶潛在需求,需結合企業的整體戰略及學生的設計優勢,制定合理的產品規劃和產品策略,然后依據規劃和策略進行產品預研設計,并保持產品的延續性及識別性,保證企業甚至行業產品的未來發展。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產品決策能力。2.規劃產品開發過程。產品策略確定后,需結合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規劃產品開發過程。應使產學研合作各方明確產品設計任務狀態,合理地調配各種資源,密切合作完成開發設計任務。設計環節中要加強數字化設計、仿真設計、樣機試制和售后服務等重要環節,提高產品開發效率并提供市場需求的產品,力爭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產品開發過程不僅包括從產品功能提升到滿足消費者使用的產品設計過程,還包括后期的市場營銷及售后服務系統的設計。該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產品設計問題的能力。3.企業文化與創新設計思維。創新設計思維已成為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角色。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企業生存和不斷壯大的重要基礎。而創新是人類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工業設計的核心思想,因此,將創新設計思維植入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中,可以提高企業的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市場競爭的能力。運用創新設計思維進行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的形象梳理、文化建設策劃和企業文化宣傳,更有利于達成企業的長期發展愿景。該環節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的深入理解,并著重于學生創新設計思維的培養。
(二)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學科交叉融合是工業設計的學科特點。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及實踐中,學生也能學習到多學科的知識,有助于其成為綜合型設計人才。1.“產”與“學”的結合。在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學科設置進行優化、重組,確保工業設計專業順利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例如,我校師生為船廠提供船舶舾裝設計方案時,不僅需要美學、人機等相關知識,更需要機械、電器、電子設備的安裝知識。因此,我校工業設計專業已經開設船舶舾裝的專業選修課程,使學生掌握該知識,并滿足船企的需要。2.產學研合作。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應共同促使科研成果的轉化,讓科研成果為三方帶來收益。科研成果被企業所用,轉化為產品,使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并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科研成果還可以保證企業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保證產品的創新性,并使產品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對學校而言,可以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進行實際產品設計的能力。此外,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使產品設計突破固有的模式。這樣既能體現出產品的藝術性,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三、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實踐
1.基于產品開發流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實踐。我校工業設計系與青島海高設計制造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項目《2018—2019智能家居家電創新年度合作項目》是目前在研的產學研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是典型的基于產品開發流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踐。在項目初期,我校教師與學生代表與海高產品開發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溝通,明確了項目的具體要求以及每個項目階段應該完成的設計任務。項目各階段的任務是依據產品開發流程制定出來的。該項目力爭整合學校、企業及校企雙方的科研機構的資源,并進行密切合作。該項目要求學校向海高提交每個階段完成的設計任務,由海高進行審核及布置下階段的任務。項目進行過程中的技術支持,部分由海高提供,部分來自學校的科研支持。截止到現在,學生和企業均從該項目中受益。
2.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實踐。我校機電學院機械工程學科和工業設計學科師生合作參與了深圳前海瑞智捷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創新項目,并與其合作研制產品———血樣智能管理系統,現已做出樣機,擬批量生產。該項目需整合機電、控制、材料、智能制造、工業設計、人機交互、醫學檢驗及診斷、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需要學校師生、企業員工、科研機構人員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該項目的實施使產學研合作三方人員的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余隋懷,胡宇坤,初建杰,等.十字型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研究[J].包裝工程,2017,(24):6-9.
[2]盧純福,朱意灝.基于工作室制的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模式探討[J].裝飾,2012,(10):97-98.
[3]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123.
作者:許彧青 王明明 朱世范 商振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