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好習慣終身受益,適應新課改和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必須從備課、教法、學法等各個環節入手,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要熟練的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地應用,一輩子也用不盡。”在低年級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明白怎樣做才是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才能讓課堂教學具有實效性。
一、提升教師語文專業素養,練好語文基本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所以研讀文本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必修課,也是我們一生都必須修煉的看家功夫。1.課前準備很充分。教師在理解新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一個心中的預測,多想想學生們需要什么?學生們喜歡怎樣學?學生們能不能學得懂?再進行教學二次設計,這樣我們的課堂中就做到了有備無患,胸有成竹,滿足需要,調控自然了,課前精心設計了,會多一份把握。2.課中做到繪聲繪色。課堂是一個生動的問題情境,教師要讓學生活躍思維,要讓課堂成為交流發展的智慧場。“水本無華,相蕩起漣漪;石本無火,相擊發靈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學生探討、發現知識的愿望,共同總結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3.課后反思,不斷進步。一節課上完,總會有些讓自己驚喜或遺憾的地方。教師在課后要認真做好教學札記,及時反思一下在課堂上讓自己閃光的亮點,和同事交流心得,可以使我們的教學經驗更加豐富。
二、探究教法,從而提高了教學水平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教師要讓學生從學習的角色,轉換為文中的角色,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更多的情況下,是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融合。如在教學《月亮的心愿》時,可以讓學生就文中的月亮,亦或是某一個形象,以“假如式”進行思考———“假如你是xxx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筍芽們”“月亮姐姐”“鹿先生”,出現在學生頭腦中。這不是表面上的讓學生戴這樣那樣的頭飾之類的東西,而是通過教師的富有情趣的語言,引領孩子走進文中描繪的世界。低年級的孩子,一旦老師真誠地說他們是可愛的筍芽兒,美麗的月亮,說他們是一縷風,一束陽光,那么在孩子的情感中,他就是這個樣子。他在體驗風,體驗陽光,體驗小動物,體驗形象的過程中,釋放了自己的情感,豐富了自己的語言。
三、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我們老師的引導下,把課堂交還給了學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一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是絕對會在“學法”這方面對學生下功夫的。1.學會等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蘇霍姆林斯說過:“教室里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教學中我發現許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讓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不迭地啟發、暗示。然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進行多深呢?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心里匆忙尋找片言片語作答,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走進了膚淺的一問一答的圈子中去了。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書,深入思考,當學生回答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鼓勵學生深入思考。這個等待的時間雖短,卻正是學生思維最為緊張活躍的時刻。2.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通過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入、展開、延伸教學的。這樣的弊端是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成學習的局外人。其實我們的閱讀課應以讀為本,讀是最重要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手段。“文章不厭百回讀”,讀了,體驗了,才有理解,有感悟,這種前提下的積累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想。有的課文學生讀是讀了,但沒讀出文字背后蘊含的情與意。原因很多:其一,平日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得法,不到位,課堂上得過且過。其二,學生的心靜不下心來,沉不到文字中去。課堂上我們時時刻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體驗———概括主要內容要看書;匯報交流要看書;當孩子理解不透、感悟不到的時候,更要引導學生再看書……課堂就應該是手不離書,眼不離書,口不離書,回歸文本的進行語感的培養。其三,教師的引導點撥跟不上去,從而喪失了引導孩子思考、探究的良機,喪失了有效生成的契機,精彩的生成與我們的教學擦肩而過。課堂上沒有廢話的教學過程,其中恰當的關注度、精當的引導度、有效的組織度,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一項急需提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者:王英 單位:山東省臨沭縣鄭山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