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效課堂組織與學風教風建設交互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大環境變化,教育對象呈多樣化現狀,高校學生管理難度加大。保障高校育人效果需從三個方面進行:構建高效課堂組織與管理的方法、學風建設新策略以及培養立足于崇高職業道德責任感的教風建設。
【關鍵詞】課堂組織;學風建設;教風建設
曾幾何時,大學生是擠過獨木橋的知識分子,其言行舉止確實名副其實。當時,很少會有學生逃課、厭學、逃學,網癮嚴重、助學貸款惡意欠貸、考試作弊等。時至今日,這些現象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真實寫照,雖然是個案(或少數部分群體),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深思與改良。
一、改變傳統育人觀----教育理念更新
當前的大學生是怎樣的呢?大部分學生都受到浮躁社會風氣影響,大部分學生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盡管他們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盡管個性張揚,但每個人都要融入社會,面對社會現實,因此,需要學習社會規范、與別人交往;而這需要學生切身體會;這是條既重要又艱難的成長線,在大學管理者面前是隱形的;亞洲先進高校的管理者認為:大學階段是學校教育影響下一代社會公民的最后機會之一,大學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得到發展。筆者有幸參加云師大孫亞玲教授的一次講座上,學員一起做了一個活動:請學員用10分鐘回憶寫出這次2小時的課內聽到的內容,盡可能多寫。在場教師學員的回答是20%到70%不等。這個課堂實驗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全神貫注聽講,最高的吸收度也就70%,如果明天再做,培訓結束再做一次的結果如何?
二、課堂有效組織與管理
孫教授提問:“上課吃零食算不算不良行為?”孫老師有海外訪學經歷,曾目睹外國學生課堂上吃東西(她稱為文化休克),國外師生習以為常。國內教師認為此舉對師道尊嚴的冒犯。也有學員提出異議,不一定定性為不良行為,要看如何判斷不良行為。如果事先約定達成共識,就不算。孫老師用定義及約定來奇妙解決了這個問題。不良行為的定義:違反課堂規范、干擾正常的課堂秩序和效果的行為即是不良行為。課堂有效組織和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預防,其次才是管理。所以,第一節課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規范非常重要,已經事先約定和告知,課堂秩序就能保證,也避免了一些學生的投機心理,我們必須灌輸給學生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學生已經成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對自己負責。信息化時代,我們不可能把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只能引導、啟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理想成果。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管理方法如:一、與學生制定課堂規范并執行(吃東西、遲到、曠課等可定為不良行為,與學生約定懲罰方式和力度);二、給學生動手、動腦、合作討論、表現的機會;三、輕度課堂不良行為預防與干擾的方法;四、嚴重課堂不良行為預防與干擾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采取哪種方式來應對何種不良行為,一定注意遵守以生為本,尊重學生、教育才是目的而不是懲罰。以下是一門課程學習評價的規范:考勤(40分):在課堂上,這是學習的前提條件:1、全勤且無遲到:40分;2、曠課:1次扣10分;2次扣30分;3次及以上,扣40分;曠課次數超過一定次數,按規定取消本門課程學習成績評定資格。3、請假:1次扣0分;2次扣10分;3次扣30分;4次扣40分;請假次數超過一定次數,按規定取消本門課程學習成績評定資格。4、遲到和早退:每次5分,直到扣完40分為止。5、上課講話(討論除外)、吃東西、玩手機、抽煙、在桌面亂圖畫、睡覺:每次5分。
三、結合高校現狀實際思考學風建設
目前,高等院校學風建設的三大難題:由網癮導致的厭學、作弊現象的泛濫、文明校園的建設。時代變遷,現代大學生從小接受信息化刺激和沖擊,已經固化了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方式。因此,客觀地說,三本學生有其特殊性,以我校學生為例,學業及能力等方面上表現為兩極分化,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動手能力佳、表現欲強;但也存在三觀目標模糊,不夠正面,社會責任感差,公民意識弱,言行舉止文明禮儀欠缺,最為普遍的現象:相當一部分學生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對學習敷衍了事(課堂上出現老師是保證出勤還是關注學生參與度的兩難選擇),臨近考試出現焦慮及消極反應----大面積作弊現象出現。香港學者就明確指出:“低層次的品德教育使培養學生對規范的遵守,高層次的品德教育是啟發學生對人類行為做理智的反省。人類社會的一些良好品質(如禮貌、勤勞、信實、寬恕、友愛、正義等)是維系人類社會的重要因素,應培養學生去遵守”。因此,既要引導學生眼光看到高遠處,也要不忘低下頭,與學生一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去踐行和堅守細節。
四、基于職業道德要求的原則思考教風建設
忙于日常繁雜事務,教師會遺忘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原則:教育人道主義原則。該原則認為老師普遍喜歡好學生,排斥差學生。無形中給差生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但是,由于家庭、環境和社會評價等各種原因,差生更需要關愛。這啟發我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總會不得已舍棄對差生的關愛和時間付出。教師對差生都有一定的偏見,無形中對差生存在問題消極應對,導致教與學進入惡性循環,學風建設難度加大。這是日常工作誤區所在。對于教育對象,沒有根據其特點因材施教、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參考文獻】
[1]劉獻軍.論大學辦學特色的創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作者:蔡妮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