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索大學多校區運行管理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的多個校區,有的是不同學校合并后形成的,有的是新址上建設的,各類資源的整合,職能部門以及教學單位的磨合,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跟進管理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滯后。對于新校區來說,抓硬的基礎設施建設,抓軟的校區文化、師資建設,各項工作千頭萬緒,不可避免的會顧此失彼。廣西多數大學的一些校區地處偏遠郊區,遠離城市中心,學校周邊環境差、公共設施少,校區內的配套服務設施也不全,資源利用效益較差,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浪費。再加上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各個校區之間及其與本部之間會出現配合對接不暢、甚至是相互推諉扯皮等現象,運轉效率低下。
多個校區并存的情況下,各個校區新舊程度、面積大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不同校區的硬件建設和軟件配套也不相同,并且不同校區的運轉和文化生活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廣西的多數大學普遍是把某些整個學院或者文科或者理工科集中到一起,就會造成學生構成單一,跨年級和跨專業的學生接觸交流的機會較少,對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全方位發展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雖然是同一所大學但身處不同校區的學生所能享受的資源不同,尤其是圖書和公共服務資源的分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導致教職工和學生的歸屬感不強,對學校的情感聯系不夠深入。
大學多個校區運行管理的基本思路
從國內外普遍實踐經驗來看,我國大學多個校區運行管理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在本部校區統一管理下,分校區作為一個或多個學院相對獨立,有各自獨立的體系;二是核心校區統一管理,分校區作為其下屬學院所在地,教學組織及其管理統一安排;三是分校區作為部分年級學生所在地,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依照核心校區的統一部署進行管理。對多校區大學而言,不管采用哪一種管理模式,應遵循以下原則[1]。
(1)長遠規劃和整體性原則
多校區并存客觀上存在著散全雜的現象,這就要求各校區要有全局整體觀念,堅持學校的統一管理、統籌考慮。要在摸清各方面各階段關系的基礎上,明確定位,制定好需要實現的管理目標。多個校區運行管理就是要制定一個符合實際易于操作的總體規劃,學科專業建設調整和各個校區人財物資源配置,應該著眼于推動和實現全校整體發展、提高整體效益、滿足師生利益,進而做到統一協調。這也就是原國家教育部周遠清副部長提出的“五個統一”:統一的學校主體、統一的機構和領導、統一的管理制度、統一的發展規劃、統一的學科建設[2]。
(2)低成本和高效益原則
廣西的多數大學財力相對薄弱,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資源規模性浪費、結構性浪費和閑置性浪費是廣西高校多個校區運行管理的最高目標。多個校區運行管理方案要考慮管理體系的整體性和效率的有機統一。構建各個校區機構,以及學校與各個校區、校區與校區之間合理關系,保證渠道暢通高效,充分發揮調動各個校區的積極性,合理地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調配和即時有效的監控。目前,我國的大學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學校黨委、行政下放適當權力給各個校區管理層,授權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不同于其他校區的管理機構負責本校區的日常運行管理,支持不同校區探索適合于實際情況的管理方法,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
(3)以人為本與和諧性原則
大學的目的是培養人,根本上是為人服務的。人是多校區管理的決定因素。大學的管理活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方便學生,又要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多校區大學規模大,教職工人數多,流動性大。教職工面臨著諸多實際問題和困難:比如跨校區授課、對于整合工作崗位帶來不確定的顧慮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不利于建設和營造和諧校園氛圍。同時,要堅持“和而不同”,“和合偕習”,不同校區師生和諧生活學習,避免不同校區校園文化沙漠化和學科建設單科化,在充分考慮和尊重各校區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加速不同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融合,既保持校本部的文化,使每個校區的學生受到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要高度重視學校傳統的梳理,在校史沿革、校風校訓、管理體制等方面既要主題突出,又要包容并收,兼顧到各個校區歷史淵源的脈絡連接、新老校區的文化延展與管理傳承。廣大師生對大學精神認識一致、心齊氣順,多校區的統一管理才有良好環境[3]。
從一個區域轉變為多個校區辦學,需要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在認識、措施和體制等方面應實現全新的跨越。對于在不斷發展過程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我們用發展的方法去解決。
(1)理清職責關系,建立健全多個校區管理體系
界定校本部和分散校區的職責,調動積極性,是建立高效運行管理體系的關鍵。一是要解決校本部權力過分集中,各個校區、各學院沒有積極性,二是要解決權力過于分散而導致影響學校整體發展不能推進?;诖丝紤],建立高效的多校區管理體系,應實行“校本部與分校區兩級管理、責權分明、運轉便捷、制度化管理”的方針,該統一的統一,該放開的放開。首要的是,要明確居中調控、宏觀指導的權限,一所學校是一個事業法人,只能由學校在總攬全局的前提上,統一制定發展規劃和資源分配方案。統一并不是一竿子插到底,而是宏觀調控,進行間接方式的管理。其次,嚴格確定各校區日常運行的自主管理權,重心下移,充分尊重校區的自主權,該給的給足,該放的放夠。同時,因時因地制宜,依據多校區發展階段進行適時變通調整,在多校區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初期,應加強管理集中,便于有效決策、快速推進;在進入日常管理和良好運行狀態的階段,應充分下放各校區的管理權限,實現管理的高效、便利、低耗。
(2)部門職能延伸,嘗試組建新校區管委會
多個校區并存的情況下,工作重心必然會向多個校區分散,原來的管理手段勢必不能適應多課程、多學生、多環節、多協調的發展趨勢。綜觀國內大多數大學多校區管理實踐,基本都是在部門職能延伸原則的指導下,建立一個綜合協調的機構進行多校區管理的。這種模式保證了大學多校區的穩定和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由黨委辦公室或校長辦公室牽頭,集合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類似管理委員會性質的機構。這個機構可以采用聯合辦公等類似的形式履行管理職責。參與部門主要由學校內與師生關聯密切的部門組成,如教務、學生工作、后勤和保衛等,各參與部門安排專人到崗值守,這樣對于加強多校區運行的充分協調、避免部門間的相互推諉扯皮,尤其是迅速處理突發事件有充分的制度保障。
(3)營造文化氛圍,加強多個校區間的交流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多數大學新建校區的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大學文化是校園內每個成員以獨特的視野構成的復合性整體,是知識、價值、信念及其他一切獨特的能力和習慣。校園文化形成于一個相對獨立的特定的環境內。通過不同個體間的交流和再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進而增強師生員工對新校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做好分校區的校園文化工作:一是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社團文化活動;二是開展各類講座,如講座、論壇和學術會議等活動,營造文化氣息與學術氛圍;三是開展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活動。這些具體的措施可以豐富課余生活、活躍校區的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廣西越來越多的大學加入到多校區辦學的行列。加強大學多校區管理的研究,對于推動廣西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當然,大學多校區辦學是一項異常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多校區辦學在不斷發展中,既有有利因素,同時也有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總結規律經驗,提高認識水平,深入研究探索,用發展的眼光和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本文作者:曹峰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