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管理預算績效評價實證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大規模投資建設階段,為提高高校投資使用效率、增強辦學水平、改善辦學條件,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強高校預算績效評價勢在必行。本文綜合國內外關于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理論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高校建設發展規律,通過探索構建一個具有可行性、可操性較高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進一步結合普通高校指標進行實證分析,驗證該績效評價體系的有效性,以供高校管理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預算績效;評價;實證研究
報告中指出,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財政部進一步采取的完善措施包括擴大管理范圍、強化全過程管理、拓展管理對象、改進評價方法和落實績效責任,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高校預算績效評價也將受到明顯影響;客觀上,隨著大量非公資本開始涉足教育產業,由此導致高校資產結構復雜。從高校管理者角度來看,高校教育經費存在著“嚴重不足”和“嚴重浪費”的矛盾現象,究其原因,忽視教育投資績效評估以及教育經費使用管理、監督,是造成風險出現的主要誘因。論文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展開,探索符合我國高校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模式,可為高校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財務風險防范等提供可靠決策。
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建立
(一)層次分析法的內涵及應用。
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從學術角度說屬于運籌學理論體系范疇,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將決策相關的元素分解成準則、方案、目標等層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決策。具體的應用方面,包括(1)建立遞階層析結構。(2)構造兩兩對比矩陣,在此基礎上通過9分位比率排定指標的相對優劣順序,構造判斷矩陣A,其中的元素aij之間存在重要性差異。(3)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標準,分別通過計算賦予權重。結合多年來實務界的實踐應用,證明層次分析法具有靈活、簡單、高效的優勢,特別是對于一些模糊的、復雜的問題,能夠提出簡易的解決策略。同時,該方法思維清晰,和決策者的主觀判斷、推理、引導密切相關,能夠有效地規避決策者面對結構過于復雜的眾多方案時出現邏輯推理錯誤,基于此,比較適合高校預算績效評價使用———綜合評價模型構建中,各環節的指標權重是一個關鍵,其確定步驟可歸納為:(1)編制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三個方面的比較,以及每個方面內部的指標之間比較。(2)問卷整理。結合專家對問卷答案的意見,為指標之間的權重確定依據。(3)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復制,求出問卷分數的平均值。(4)建立各項績效指標的判斷矩陣(人才、科研、財務三方面)。(5)進一步結合以上三個方面,建立每個維度內部的判斷比較矩陣,確定權重。
(二)層次劃分標準。
本論文通過收集大量高校預算績效文獻資料,結合國內外理論專著及前人研究成果,立足我國高校當前實際情況,基于層次分析法來實現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通過劃分出“三層次”進行分析,包括目標層、標準層、指標層———其中,標準層最為關鍵,它由資金投入效益、產出效益、利用效益和發展潛力四個指標組建立。第一,資金投入效益指標組。進一步可細分為人均財政投入、創收能力、科研經費三個二級指標。第二,資金產出效益指標組。高校資金產出效益所涉及要素不斷增加,當前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如專利、論文、科研項目、專著出版等),每萬元投入培養學生數量、教師人均科研成果獲獎、科研成果應用轉化率,共計四個二級指標。第三,資金利用效率指標組。該指標組共包括五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專任教師所占比例、師生比例、業務費用與設備采購費用比例、公用經費比例、學生平均培養成本與合格率(畢業)。第四,資金發展潛力指標組。該指標組共包括四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專職教師博碩士學位比例,總資產增長率,連續三年內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率和連續三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依據層次分析法模型,對以上的指標組及二級指標建設體系,則標準層(X)的表達方式為{X1,X2,X3,X4},容納二級指標之后的層次可表示為Xi={Xi1,Xi2,Xi3,……}(i=1,2,3,4)。
(三)指標賦權分析。
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需要通過賦權(賦值)才能進行綜合評價,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實施賦權,主要步驟如下。第一,建立判斷矩陣。引入Saaty1-9比率標度法,通過兩兩重要性程度對比的方式,分別展示出兩個方案的重要性水平,進一步將兩兩比較結果構成判斷矩陣。假設因素i和因素j同處于標準層,確定各因素權數.第二,通過平方根進行權重確定。層次分析法的信息基礎是判斷矩陣,可通過排序方法獲取指標重要性序列,同時結合“矩陣理論”,對判斷矩陣A求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進而求得AW=W得到排序值(W是矩陣A的最大特征根)。第三,計算方法。包括四個步驟:①將矩陣A中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新向量M=(4/9,9/4,9/4,4/9);②分別對Mi(i=1,2,3,4)開4次方,得到ω=(0.8164966,1.2247449,1.2247449,0.8164966);③對向量ω=(ω1,ω2,ω3,ω4)T進行歸一化處理,ω=(0.2,0.3,0.3,0.2),所得的特征向量為W=(0.2,0.3,0.3,0.2)T。第四,指標層賦權結果。①WA=(0.4285714,0.2857143,0.2857143)T,其中λmax=3.0001261,CI=0.00006035,RI=0.58,CI=0.0001087<1;WB=(0.4,0.4,0.0666667,0.1333333)T,其中λmax=4,CI≈0,RI=0.9,CI≈<0.1;③WC=(0.236842,0.473684,0.078947,0.052632,0.157895)T,其中λmax=5,CI≈0,RI=1.12,CI≈0<0.1;④WD=(0.246546,0.294731,0.163993,0.294731)T,其中λmax=4,CI≈0,RI=0.9,CI≈0<0.1。
二、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結合以上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模型設計,可進一步獲取綜合得分計算體系,以Z表達,則相關模型為;其中,n為指標層指標的數量。根據以上公式可進行計算,以“教師人均科研經費”為例,即可獲得該指標在全省、全國等不同范圍內的排名。涉及到財務數據的保密性,本文只對河南某高校的部分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河南省人均研究經費為36278.22元,該校為19866.95元,則帶入以上計算模型中可得Z=3.219;進而,全省高校師生比的平均為1:17.85,而該高校為1:18.16,則Z=0.247;最終計算該校綜合得分86.25,這一數據橫向對比之下,與河南省2017年該校的綜合排名完全一致,驗證了本文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其優勢在于定量結果輸出,從而更清晰地指導高校在投入方面的決策,進而實施改善和優化。同時,定量模式下具有執行便捷、操作簡單的優勢,但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校可獲得的投資比例差異較大,單個指標并不足取信,也不能依賴同一種模型展開相應的指標分析。要滿足準確性,還要進一步引入其他指標(包括定性指標),如教師、學生的滿意度,學校負債率,融資難易程度,等等。整體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逐步呈現“大眾化”特征,建立科學、合理和完善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于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束語
客觀上,隨著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主導要素嬗變,教育產業也亟待轉型升級,從預算績效角度開辟了一個財務管理現代化途徑。立足經濟理論、結合我國現實,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有助于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規避高校財務風險,具有重要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錢方明,李暢.層次分析法在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12)
[2]胡海梅.層次分析法在構建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應用[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03)
[3]張克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4]王璟.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實證研究[J].閩江學院學報,2011(06
作者:郭珊珊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 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