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安全行駛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不同類型的道路環境中,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由于交通條件復雜,近年來成為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路段。因此,如何降低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幫助民眾在橋隧群路段中實現安全行駛,成為熱議的話題。基于此,文章首先探究了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車系統的運行原理,然后分析了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駛事故產生的影響因素,最終提出安全行駛策略,旨在為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的運營安全,以及民眾的行駛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安全行駛
橋隧群是一種結合橋梁和隧道的交通工程路段。通常情況下,橋隧群的橋梁與隧道的間隔在五秒車速行程長度以內,這一路段就可以稱為橋隧群。和普通山區高速公路路段相比,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要更加復雜,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相較于普通路段明顯更高。例如在2020年11月,寧波高速公路橋隧群突遇20輛車連環追尾,造成4人嚴重受傷。由此可見,通過各種舉措實現促進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安全行駛迫在眉睫。
1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車系統運行原理
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車系統的運行原理,主要由以下五個步驟組成。步驟一,駕駛員在駕駛機動車時,機動車此時保持初始狀態在橋隧群中行駛。此時,諸如車輛信息、車外信息、人員信息等都會對駕駛員產生各種影響。此時,橋隧群行車系統的道路環境因素和車輛因素相互影響,駕駛員需要通過駕駛技術抵消系統的消極影響。步驟二,在橋隧群行車系統中,前方機動車減速、隧道線性變化等因素,都會對駕駛員產生消極影響。此時行車系統的正熵值遠高于負熵值,橋隧群路段行車系統的穩定性由此大幅降低。步驟三,當駕駛員駕車行駛在橋隧群中,如果此時出現突發情況,則會對駕駛員的反射神經、突然判斷、駕駛技術等綜合能力進行考驗。如果駕駛員的綜合水平較強,則會降低行車系統的穩定。反之,則會導致行車系統失衡。步驟四,駕駛員在面臨突發情況下作出應急反應時,機動車會執行駕駛員的指令。這一步驟主要考察機動車的車況,即機動車是否能夠根據駕駛員的動作運行。步驟五,當機動車及時、有效執行駕駛員的命令后,機動車將以安全狀態持續運行。此時,橋隧群行車系統趨于穩定[1]。在整個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車系統運行原理中,步驟一至步驟四是能夠由駕駛員控制的,在可控狀態下,橋隧群行車系統也是安全的。而主要引發橋隧群交通事故的因素在步驟五。即如果機動車沒有按照駕駛員操作及時調整,則會使行車系統抵達崩潰點,進而引發橋隧群行車事故。因此,通過對橋隧群行車系統運行原理進行了解,有助于找出行駛事故發生的原因,并為之后提出安全行駛策略奠定基礎。
2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駛事故影響因素
2.1駕駛員因素
駕駛員作為機動車的操縱者,是任何交通事故發生的第一影響因素。駕駛員在高速隧道群行駛時,對于外界的環境感知能力減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影響駕駛員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影響。橋隧群主要由橋梁與隧道組成,因此具有復雜的道路線性結構。對于駕駛員而言,通常希望在駕車時橋隧群的設計和自己預想的一致。但由于橋隧群的復雜線性,導致駕駛員的心理壓力陡增。如果駕駛員長時間行駛在橋隧群中,將更容易引發行駛事故。另一方面,視覺影響。駕駛員在隧道中駕車時,由于隧道內光線昏暗,且出現連續長隧道時,會對駕駛員的視覺造成“黑洞現象”。即在駕駛員進入隧道的瞬間,由于突然從光亮的白天進入昏暗的隧道,會導致瞳孔收縮直接影響駕駛員的視覺。反之,當駕駛員從隧道駛往橋梁則會產生“白洞現象”。駕駛員如果無法快速適應,則會造成交通事故[2]。
2.2車輛因素
一方面,不同的車輛類型決定其不同的行駛特性。例如對于轎車而言,由于自身駕駛靈活通常能夠避免絕大多數的交通意外事故。而對于貨車而言,由于車身笨重且通常運載數量沉重的貨物,在操控性上較為遲緩。如遇突發情況,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另一方面,車輛是否配備先進的輔助行駛系統,例如轉向輔助、制動系統、電氣系統等,均影響車輛在橋隧群中的行駛安全。在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中,由于該路段坡長彎多,行車環境十分復雜,如果車輛缺少必要的智能化設備,則容易增加橋隧群路段安全行駛隱患。與此同時,對于少數貨車來說,車主為了追求利益而無視超載規范運送貨物,貨車在長時間的提速、降速過程中會增大車輛剎車片與輪轂之間的壓力,如果貨車長時間未能得到保養,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剎車失靈的現象,進而在傷害自身的同時,還會危害其他車輛的行駛安全。
2.3交通環境因素
交通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由道路條件以及自然環境兩方面組成。一方面,合格且規范的道路條件,以及科學的道路環境設計,能夠最大化降低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的交通事故發生概率。但是如果設計出現失誤,則會增大概率。例如在橋隧群中,由于隧道與橋梁相連,因此存在較多的直線路段。而根據橋隧群路段交通事故統計能夠發現,有50%的行駛事故均發生在該路段。究其原因在于長路段的行駛不僅會讓車輛保持在高速狀態,而且由于長時間的直線行駛會降低駕駛員的敏感度。此時,當緊急情況發生時,駕駛員將很難做出應急反應[3]。另一方面,山區高速公路的氣候變幻莫測,諸多惡劣天氣同樣會影響橋隧群路段的安全行駛。例如霧天容易降低駕駛員的能見度,同時霧氣也會減弱車輪與路面的摩擦。雨雪天氣則會影響車輛的正常制動,如果出現典型的雨雪天氣,還會產生雪盲現象,對駕駛員的視覺造成刺激。冰凍天氣同樣能夠影響車輛制動,同時隨著陽光照射,積雪融水,會在橋隧群內形成較多積水,此時出現追尾的概率較大。而路側橫風天氣通常出現在海拔較高的山區,主要對橫截面較寬的面包車、大型貨車、客車等造成影響。如果風力較大,十分容易影響上述車輛的行駛重心。
2.4容錯能力因素
提升駕駛員的容錯能力,一直以來都是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經營的絕對重點。通過設置合理的安全防護設施以及醒目的標志標線,能夠幫助駕駛員提前預判前方道路環境,從而降低行駛事故。但相對的,如果以上要素設置不合理,則會增大事故發生概率。一方面,在安全防護設施上,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橋隧群路段的道路環境通常需要橫跨河流或是穿越溝谷,與地面之間的落差極大,因此需要在橋隧群路段中設置連續的護欄,以確保橋隧群路段形成一個封閉的整體。但是如果護欄設置缺乏連續性,則會加大駕駛員的心理壓力,同時威脅行車安全。另一方面,在標志標線的設置上,標志牌需要設立在每一個可能發生危險的路段,而標線同樣需要在路段上醒目標出,讓駕駛員能夠第一眼看到。此外,標志標線的設置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原則,進而在方便駕駛員行車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交通隱患。
3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安全行駛策略
3.1優化橋隧群路段照明
駕駛員長時間在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行駛中,隧道內昏暗的光線會和駛離隧道所遭遇的強光形成鮮明對比,在刺激駕駛員的視網膜后形成嚴重的視覺障礙。基于此,需要對隧道群路段的照明進行優化。一方面,需要對隧道群進出口照明進行優化。首先,為了有效應對“黑洞效應”和“白洞效應”,可以在隧道出口60米內設置過度燈光,即燈光照明亮度隨接近洞口逐漸增強,幫助駕駛員提前適應隧道外環境。而在隧道40米內,可以在道路兩旁栽種大冠幅的高株植物,綠色的植物對于緩解駕駛員視覺感受具有良好功效。其次,在即將接近隧道群時,可以采用不同色調的路面提醒駕駛員,讓駕駛員做好心理準備。最后,在照明燈具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75瓦的投光燈,此類燈具能夠提高物體的表面亮度,幫助駕駛員在隧道內看清路面[4]。另一方面,需要合理搭建遮光棚。由于橋隧群路段的內外部環境差異較大,亮度變化明顯,通過設立搭建遮光棚,不僅能夠有效起到光線過渡的作用,同時還能起到一定噪音隔離以及防雨的作用。
3.2合理設置橋隧群路段交通標志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源源不斷的警示標語能夠引發強烈的心理刺激。因此,為了確保駕駛員在橋隧群中始終保持警惕,需要合理設置橋隧群路段的交通標志。第一,在漫長的橋隧群路段中,需要在諸如長坡、轉彎等位置,設置標志牌,讓駕駛員能夠一眼看到。另外,對于長時間使用而產生磨損的標志牌,需要及時進行更換,以免給橋隧群行車帶來危險因素。第二,在面對霧天、雨雪、冰凍、橫風等惡劣氣候經常出現的路段時,需要提前樹立警示標語。例如“洞口橫風,謹慎價值”、“洞口易滑、減速慢性”等。第三,在橋隧群中,經常出現弧形橋梁或者隧道,此時駕駛員無法第一時間了解前方路況。因此,通過設置減速標線或是縱向減速標線的方式,能夠有效對駕駛員形成視線誘導,幫助駕駛員提前了解前方遭遇苦況,降低行駛危險性。第四,為了降低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夜間、雨天行車的危險性,可以通過在道路下埋設雨夜反光標線的方式,對駕駛員做出視覺提示。
3.3改善橋隧群路段防撞物構造
一方面,需要對橋隧群防撞進行安全優化。由于橋隧群道路環境復雜且光線變化頻繁,因此需要加強對防撞安全的防護。第一,改造隧道內部路緣。當前,我國橋隧群的路緣多以直角設計為主,這種設計容易對轉向困難的大型車輛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大型車輛事故,可以將路緣設置為圓形結構,降低車輛與路緣的碰撞概率。第二,加強隧道進出口防撞。為了降低車輛在隧道進出口失控后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危害,可以在隧道進出口設置防撞桶。另一方面,需要對橋隧群護欄以及橋隧過渡護欄進行改造。首先,加強對橋梁護欄的改造。由于在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行駛的主要以大型車輛為主,因此護欄的厚度可以適當增加,以增強護欄的緩沖效果。其次,設置護欄過渡段。在橋隧群中,絕大部分過渡段都位于橋梁與隧道的連接處,因此需要在該路段同樣設置護欄。最后,優化護欄端部。在橋隧群護欄端部設計上,建議使用圓端頭做適當延伸,此舉能夠避免車輛的二次碰撞[5]。
3.4安裝橋隧群安全行車電子信息裝置
通過在橋隧群內外設置行車電子信息裝置,能夠用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向駕駛員傳遞路況、天氣、交通流等情況,同時還能進行交通宣傳普法展示,最終達到減少交通事故的目的。首先,在行車電子信息裝置的布設原則上,需要遵守全路段、全過程、互不干擾、互相補充的原則,避免給駕駛員帶來前后矛盾的行車信息[6]。其次,在布設方案上,需要遵循以下幾點。第一,在橋隧群入口前1000米處,需要提前做好交通誘導工作。第二,對于長度在2000米及以上的隧道,需要在每1000米的位置上設置洞內電子情報板。第三,對于長度在2000米以下的隧道,可以在每800米的位置上設置洞內電子情報板。第四,在事故多發路段的前方1000米處,需要設置電子情報板。第五,可以根據橋隧群的坡度大小、彎道多少,合理設置F型電子情報板。第六,對于長度超過1000米的特大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F型或是門架型的電子情報板。
3.5構建橋隧群路段應急救援系統
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的應急救援系統主要由交警、消防、醫療、路政等部門組成。通過不同部門間的協調,能夠有效處理橋隧群路段的交通事故。而當橋隧群發生交通事故后,應急救援系統的處理步驟如下。步驟一,由交警部門和消防部門擬定應急救援預案,并盡快做好橋隧群內的人員疏導工作。步驟二,通過廣播、電子信息等系統,將事故現場的初步情況傳遞給應急救援系統管理總部。步驟三,聯系最近的交通部門前往事故前場處理情況。步驟四,各部門之間形成快速配合,火速處理好事故現場。步驟五,盡快為后續車輛行駛清理出通暢的交通條件,做好道路疏通和引導工作。步驟六,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為了處理交通事故通常需要持續數小時,此時需要安撫被擁堵駕駛員的情緒,并通過電子情報板,向橋隧群外的駕駛員發布交通事故信息。步驟七,在交通事故處理結束后,各部門需要匯聚在一起召開事故總結會議,并從中總結出事故處理的經驗教訓,以便之后能夠更快處理交通事故,并降低事故損失。
4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山區地形復雜,需要依靠公路橋與隧道組成的高速公路橋隧群進行連接。但在推動道路建設的同時,也應該保障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的安全行駛。而通過優化橋隧群路段照明、合理設置橋隧群路段交通標志、改善橋隧群路段防撞物構造、安裝橋隧群安全行車電子信息裝置、構建橋隧群路段應急救援系統等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山區高速公路橋隧群路段的安全系數及管理水平,同時使更多人實現在橋隧群的安全行駛。
作者:付宏民 單位:中共建寧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