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建筑更新改造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題,是城市保持活力的來源。本文結合兩個工業建筑更新改造案例,對此進行了思考,希望通過案例總結出工作經驗,與業界同仁共同探討。
【關鍵詞】產業建筑;更新改造;案例思考
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歷史的反映。上海在20世紀20-30年代已是遠東地區最大、最現代、最繁榮的工業化城市;到了20世紀50-90年代,上海的造船、鋼鐵、化工、電子儀表、航天通信、汽車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生產等產業在中國的工業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產業建筑是上海城市的重要遺產,承載著上海歷史、經濟、工業等諸多方面的美好記憶,是上海城市更新發展的見證者。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2017年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發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規劃土地實施細則》,2021年上海將城市更新首次提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層面,《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當年9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進一步明晰了工作機制,以及建立完善更新體系、建立區域統籌機制、明確城市更新要求和解決城市更新重難點問題等內容。據統計,到2035年,上海還有約200多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主要是大量工廠、倉庫等工業遺產)。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地利用這些工業建筑資源、優化城市存量資源配置、引導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是上海新一輪城市發展必須面臨的問題。
一、更新意義
對工業建筑進行系統地研究、有選擇和針對性地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開展積極的更新改造再利用,是減少上海城市重復建設帶來的能源與資源浪費、保持城市發展歷史文脈連貫性的最好詮釋,也是今后一段時間上海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和城市主要發展動力之一。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是一個從不間斷的新陳代謝常態化過程,更新作為其自我調節機制始終存在于發展之中,而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是工業建筑更新改造最根本的目的。
二、更新模式
上海作為開放的國際時尚大都市,應更加注重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城市更新,注重產業與城市功能的完美融合。通過文化、藝術、時尚、創業、研發、購物等新元素反哺城市更新,激活城市的歷史文脈底蘊。上海對工業建筑實行更新改造與利用類型有很多,現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仍為工業用地:更新為創意產業園。由于工業建筑結構主體堅固、平面空間寬闊,可以轉換為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創意產業園區。如漕河涇園區、金橋工業園區、張江園區等。
2.更新為居住用地:對舊址進行遷移拆除,進行房地產開發,改造為城市新居住區模式。如仁恒天山河濱花園、帝景苑等。
3.更新為公共展覽和藝術區:如上海當代藝術館、南市發電廠、長陽谷、國棉17廠時尚國際中心等。
4.更新為公共商業中心:從城市中心區產業用地轉化為商業服務設施。如上海“1933”、上海8號橋、匯豐創意園等。
5.更新為開放式廣場、綠地:對傳統工業廠房或者局部地段進行生態修復、景觀建設。如上海徐家匯公園、楊浦區和徐匯濱江西岸等城市公共空間。
更新類型及難點
從招標的角度分析,目前對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保護型的更新,修舊如舊,即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風貌及室內空間,多針對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舊工業建筑。第二種是功能型的更新,修舊如新,即較大程度改變建筑原有的外觀及室內空間,多針對無保留價值的舊工業建筑。第三種是改善型的更新,新舊對比,即在適當保留原有建筑外觀及室內空間,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改變和加入新的空間與元素,多針對有一定保留價值或紀念意義的建筑。不過,這種更新不是非要做大拆大建。工業建筑由于其功能定位、使用條件、結構形式等特性,在更新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主要有:參與方角色或產權組成通常比較復雜;項目建設周期一般較長,場地條件差,具有一定的技術復雜性;更新改造與保護、保留之間的評審、確定評估較慢。下面對兩個案例進行分析。案例一上海華鑫科技園區改造項目位于上海漕河涇工業園區內。漕河涇開發區是國務院1984年批準的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定位為“以發展工業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致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上海城市目標的確定和發展進程的加快,漕河涇工業園區面臨再次產業轉型升級、更新發展等問題。項目占地6萬平方米,西鄰蒼梧路、北鄰宜山路、東鄰桂林路、南為保留建筑,現有多棟工業廠房(見圖1、2),項目周邊環境不夠理想,附近人口密度高、廠區封閉、空間擁擠、工業設施老化,迫切需要進行更新提升。經過前期充分研究論證,政府和建設投資單位希望采用“新舊對比”的辦法,在保留幾棟作為歷史記憶的多層建筑的基礎上,拆除部分多層建筑,增加四棟高層,適當提高園區的容積率,同時降低密度,增加綠化面積。此外,政府還希望通過這次更新設計能夠拆除目前園區的圍墻,開放工業園區;將原來分散的廠房整合為整體園區,使園區更開放,融入城區,達到民生共享,最終實現將其建設一個總建筑面積為18萬平方米,高品質、高水平示范產業園區的目標。項目建設的目標明確了工作重點是滿足政府和建設方的需求,即聚焦城市公共利益、社會價值、活力激發,實現讓市民共享精彩城市生活的宗旨。為此,項目實施單位制定了符合項目特點的招標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開放性、整體性、融合性等相關要點及技術、經濟等總體要求。明確了如何組織全新共享工業園區的滲透、多樣、聯接;如何提供空中聯通步道、提供地下聯通花園、地面休閑廣場、城市沿街商業設施。明確了新老互補、建筑形態豐富等方面的技術評標細則要點,以保證方案能夠更好地滿足項目的實際需求。從項目的建設成果看,基本實現了前期預定目標,項目的實施很好地激發了園區活力、提升了城市區域能級、改善了附近環境、踐行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服務理念,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好評。如圖3、4為改造后的建筑外觀。案例二某社區體育中心更新改造基地位于某社區,建于上世紀60年代,原為一棟三層樓的工業廠房,位于兩個居民小區之間,形態狹長,用地緊湊,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單層大跨排架結構、牛腿行車梁、交叉鑄鐵斜撐結構、高大空間等工業建筑特點明顯。2000年,該廠房被作為小區的活動中心服務小區居民,是上海首批社區生活圈行動規劃試點,也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精干型、小型化”社區服務設施。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設施日漸陳舊,難以滿足廣大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對于小區里的年輕人。為此,街道方面希望采用“修舊如舊”的方法,盡可能保留原有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這個廠房的風貌及室內活動空間,將其更新改造利用為全齡段、全天候服務社區百姓的綜合健身運動場所。首先,項目實施單位從社區文化、社區肌理、工業遺產、社區活動需要出發,聚焦項目重點需求,制定符合項目特點的招標文件,并進一步明確保留外貌、結構加固、功能提升、機電完善、低碳環保等相關技術、經濟要求。其次,針對項目的規模和特點,特別強化了檢測鑒定安全工作的要求。最后,進一步明確保留車間最典型的室內高大空間和結構體系,屋面采用更加輕型、安全、節能的雙層夾心壓型鋼板,墻面采用中空節能玻璃,太陽能熱水器、屋頂綠化、綠化遮陽等措施;建筑造型整體上延續原有廠房的立面與屋面特征,保證方案能夠更好地滿足項目的實際需求。從設計整體看,項目能夠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將成為城市社區特色鮮明的健身中心。圖5、6為預計改造后的建筑。從上面兩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工業建筑的更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效益等多方面的平衡與完善,關系到政府部門、建設方、社區與民眾的多維度利益分配。通過采取調整內容、保留建筑、提升功能、就地相融的策略對原有的工廠、倉庫業態進行轉型改造,而不是簡單地搬遷工廠、倉庫,更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工業建筑的更新如果單純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未能給城市留下產業的時代記憶,也就意味著人們對以之作為空間載體的工業文化逐漸走向失憶。因此,如何保護和利用現有的工業遺存,如何挖掘遺存工業廠房的歷史價值、科教價值和經濟價值,做到工業建筑更新方案可操作、可評估、可衡量、能落地,共建和諧文明的社會,提升城市的個性特征。如何尊重歷史、保護文化、走可持續改造利用之路,是城市更新建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周衛.工業建筑的保護、改造和再利用[J].城市建筑2005,(2):15-16.
[3]周博,等.廢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合理化利用探討[J].藝術與設計,2008,(9):103-105.
作者:顧勤華 單位: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