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保持生態文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桐柏縣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地,總面積1915km2,總人口47萬,是千里淮河的源頭,山奇、水美、河秀、林密,森林覆蓋率達50.3%,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40000/cm3,被譽為“天然氧吧”。桐柏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有動植物資源1500多種,被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桐柏資源富集,主要有礦產、旅游、林果、中藥材、水產、土特產六大優質資源,境內已探明礦藏56種,其中有儲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堿礦,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和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石油、藍晶石等資源也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
1.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資源
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快了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板栗、茶葉、木瓜和養殖業為主要支柱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有力地推進了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2000年和2008年桐柏縣分別被列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設重點工程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后,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領導與指導下,治理區干部群眾與水利水保工作者團結協作,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7km2,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的32.8%,其中:已通過淮河水利委員會驗收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設重點工程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0km2;通過河南省水利廳和財政部驗收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7km2。2000年3月郭灣、后河等五個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2008年夾山小流域被淮河水利委員會評為優良工程。2014年和2000年相比,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已由572km2下降到357km2,減少37.68%;土壤侵蝕模數由2839.7T/km2•a下降到1968.5T/km2•a;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8.5%提高到52.3%。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顯著提高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總產量已由1952年的477萬t增加到了2014年的17.42萬t,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改變局部小氣候變化
桐柏縣自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來,自然封育和人工治理并重,將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植樹種草,目前全縣實施封禁管護面積達3000hm2;在國道、省道、鄉村道路沿線設立人工圍欄156km,使區域自然植被得以較快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截至2015年底封禁區植被覆蓋度由封禁前的23%提高到了58%。從1998年起,全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轉向以治水為主,治土與治水相結合的第三階段,對全縣主要河道和重點流域進行大規模綜合整治,興建配套水利設施1.8萬處。多年來,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逐步深化,思路逐步拓寬, 水土保持工作實現了“三個轉變”:由過去的分散治理向規模化治理轉變;由粗放治理向集約化治理轉變;由只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融為一體轉變。對全縣水土流失區的自然條件進行了全面細致地調查分析,制定了全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近、遠期總體規劃,分別制訂了每條小流域的具體治理措施,從而保證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性和連續性。通過大力實施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生態環境逐步轉向良性循環,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6%,林草覆蓋度達到56.3%,92%以上的農田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因此,桐柏縣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暨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3.加強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改善人居環境
近年來,桐柏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淮河源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為統攬,以創建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為載體,持續推進生態立縣戰略,堅持走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持續發展之路,傾力打造生態縣,全方位發展綠色產業,“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強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發揮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優勢,堅持山、水、田、林、路、村、鎮全面規劃,治山與村容整治兼顧,綠化與美化并舉,治理與開發、治水與增收相結合,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資源,促進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促進了鄉風文明,建成生態、旅游一體化示范流域1處。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的生活方式,實施“一池三改”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城郊鄉徐寨村、吳城鎮王灣村等小康文明示范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4.創造生態宜居工程,提升新能源產業
全縣大力開展“綠色家園”創建活動,大力實施城區綠化、鎮村綠化、道路綠化等工程。積極培育一批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環境友好型企業,實施“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工程,加大近城山體保護力度。推廣節能環保材料應用,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棄物排放。積極實施“清潔家園”行動,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網系統。推廣污水凈化技術,實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倡導并推廣垃圾分類處理,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縣商務中心區建設。推動園區企業廢物廢水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園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按照“四集一轉”的要求,統籌規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并逐步實現運營專業化、社會化。
5.堅持治管并重,注重綜合效益
按照“穩定所有權、明晰使用權、搞活經營權”的原則,妥善處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關系,把水土保持與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創辦綠色企業,大力發展水保經濟,走出了一條治理與管理并重、開發與經營并舉的水保產業化發展新路子。目前已形成三種典型的水保工程經營管理模式:一是規模效益型。對面積大、立地條件好的荒山荒坡,以生態效益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大力發展板栗、木瓜、桐柏大棗、茶葉和中藥材,不斷提高流域內的農民收入。至去年底,全縣擁有百畝以上的經濟林基地97處,千畝以上基地49處,萬畝以上的基地5處。二是水保莊園型。即“蓋上幾間房,住上幾個人,治好一片(灘)”的治理管理模式。縣直20余名離退休干部,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創辦“桐柏縣天然實業開發公司”,承包荒山110hm2,投資50多萬元,嫁接改造野生毛栗2萬棵,桃、梨、大棗等1.5萬株,年創利潤6萬元。三是家庭松散型。對面積不大、立地條件差的“四荒”地,公開競價拍賣或租賃承包,讓群眾買了放心,投入熱心,管理細心,依山靠山,養山綠山。
二、存在問題
桐柏縣在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問題是:部分鄉村坡耕地面積仍較大,高標準農田占比低;梯田地埂利用率低,草畜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壩系水資源利用率低,溝道控制性工程措施配置少;對水土保持監測重視不夠,科技創新貢獻率低;生態文化建設拓展不足,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力度不強。
三、結語
通過幾年的治理,桐柏縣地面植被覆蓋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積大大減少,生態環境大為好轉,在經濟、生態、社會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效益。在今后工作中,繼續實施坡改梯和基本農田高標準化建設,使全縣基本農田實現高標準化,達到田塊結構好、道路網絡好、徑流調控好、埂坎利用好的“四好”農田標準;推廣立體栽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還能起到固埂護田、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梯田生態景觀的作用;實施生態文化建設工程,推進生態旅游產業化,面對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這個中心,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水土保持建設運作機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生態旅游發展目標,突出小流域治理、特色水保、生態修復工作,努力把桐柏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作者:楊培 單位:河南省桐柏縣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