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及轉化途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是科技成果生產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與社會接軌的重要渠道,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文章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采用統計分析、訪談調查等方法以陜西省為例,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總結了現狀中存在的成果轉化率低、科學研究功利性等問題,結合現狀給出了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四個途徑。
關鍵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地方經濟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發展
在高校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中,普遍認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理工類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較多的是實驗發展、應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從課題研究之初就與企業需要的技術、產品、工藝等存在相關性,這樣的科技成果對企業產品的更新、技術的提升等作用比較明顯。人文社科類的科技成果較多的是在基礎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論文和報告等形式體現,一方面在轉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難進行統計,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難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產出比其他科技單位多,其成果涉及產業結構、文化教育、投入結構、環境生態等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實現生產工藝的提升、技術的優化,實現有效的創新和創業,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吸引更多的企業在當地落戶發展,吸納人才,擴大就業,為經濟發展帶來直接或間接的貢獻。
(二)地方經濟發展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顯,在人才培養、技能傳授等各個方面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保障。反過來,地方政府為高校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資本、政策和環境等各方面的保障,為高校的有序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成長企業、需要技術革新的企業,可以為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多對接的企業,企業對于技術、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概率就越大,這有賴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高校要做到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現狀分析中以陜西省為例進行探討,近年來,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陜西省作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釋放。
(一)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經費,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發展人員、教學與科技人員和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人員以及各類人員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都呈上升趨勢,為科技成果的產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經費投入中,2017年陜西省合計833億余元,其中政府出資比重約62%,政府的出資比重從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來源于政府的科技經費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來源于企業的科技經費從2013年占比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產出情況
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科技產出成果總量處于上升的趨勢,發表學術論文數量中國外學術刊物從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較大,說明科技成果中論文的質量水平在不斷提高。專利出售的合同數量從2013年的97項到2017年的203項,增長了52個百分點,高校中專利產出增長幅度較大,由專利出售合同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也增長較大。陜西省近五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速明顯,分別增長了58.6和55.7%,但是專利出售的數量相比較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數量是較少的,在科技成果產出中可以看出,隨著科技成果產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實際生產中的成果增幅較小。因此,從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來看,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科技成果只有應用于生產,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才能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3.技術轉讓情況
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量和合同金額都呈上升趨勢,技術轉讓合同從2013年的356項到2017年的664項,合同轉讓金額從2013年的11.29億元到2017年的27.37億元。在合同數量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占比較多,2013年國有企業占比46.9%,民營企業占比41.6%,在2017年國有企業占比37.2%,民營企業占比49.1%,民營企業占比增幅明顯,外資企業和其他類型的占比較少。在技術轉讓中除合同形式以外,還有學術會議、報告講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科技產出的成果進行了轉化。綜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近五年來的科技投入中人員和經費都呈上升趨勢,其中科技經費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產出成果呈上升趨勢,但是以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項為主的專利出售數量相比較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數量是較少的。技術轉讓合同的數量和成交金額成上升趨勢,在簽訂技術轉讓合同的企業類別中,民營企業的合同數量增幅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重視民營企業和高校的對接。
(二)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中,除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現狀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外,課題組也走訪了陜西省的部分單位,通過訪談的形式與相關人員進行了交流,他們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都很感興趣,從各單位的課題立項、結題和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之間做了說明,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近幾年來的課題立項、結項數目都呈上升趨勢,在科技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層面有一定的貢獻,但是成果轉化方面涉及較少,有的課題與成果轉化之間的關聯度較小,有些科技人員僅僅是為了評職稱、完成學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對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夠轉化關注較少,也缺少一定的導向機制。橫向課題的效果較明顯,部分橫向課題已經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對于轉化的概念界定問題,有一些項目通過論文、方法、著作和報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納和借鑒,也是一種成果轉化的形式,但是這種數據的獲得非常困難,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時間積累。再次,對于科技成果獲獎的項目,一般會被政府部門進行調閱,在政府決策、民生問題等方面對獲獎成果的部分內容進行借鑒,但是數量很少,大約占到總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術成果轉讓平臺。最后,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會定期組織科技成果展,將高校科技成果進行集中展出,并組織省內企業進行參會洽談,另一方面也組織高校科技人員到企業去調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再將研究成果反饋到企業,解決企業實際問題。陜西省作為教育大省,擁有與企業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少數頂級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意識,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沒有突顯出來,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運用數據統計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對于高校科技投入、產出、轉化和服務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結論:第一,高校從事科技人員,高校科技經費逐年在增加,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第二,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數量增加明顯,專利授權的數量逐年攀升,但是技術轉讓和專利售出的比例較小,說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亟待探索轉化途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員在從事科研時,功利性較強,以評職稱、完成科技任務為主,較少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較少對結題的科技項目進行成果反饋,缺少進行科技成果與企業對接的專業人員和專業平臺。
三、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
(一)改變觀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要摒棄科學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讓科學研究和當地企業、社會的發展能夠有效的融合,既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又能解決企業在發展中的問題,兩者相得益彰,還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應,為當地經濟發展贏得較好的聲譽,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優秀的人才融入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建設中來。更具體的則是,鼓勵科技人員開展調查,了解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問題為研究導向,從科學研究之初就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路,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釋放科技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在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制度
高校和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建立聯合制度,可以提高企業和高校之間的粘連,形成一種強關系,從而發展出一種有效的社會資本,推動高校和企業的長久合作。這種聯合制度體現在四個內容上,即誠信、資本、選擇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轉化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降低合作雙方的不道德行為,形成較為持久的合作關系。其次,資本更多的是體現在優勢互補上,高校有優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經費,才能夠研究出優質的科技成果,而企業有經費,需要的是科技成果來創新發展,兩者之間都強化了各自優勢。再次,選擇體現在適合上,高校科技成果眾多,想要創新發展的企業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務于自己的企業,哪些企業能更好的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在選擇時要以適合為前提,共同發展。最后利益分享則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動力,要讓合作持久、穩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來進行分配,增強合作雙方的信心,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平臺
在中介服務平臺建設中,首先,要制定政策規章,要為中介服務平臺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有專業人才,這類人才一方面可以在現有的科技服務機構中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可以進行中介服務職業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以專業、專心、專注打造優勢的職業人才轉化服務隊伍,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推動力量。同時,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在大數據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及時有效分析、匯總高校的科技成果,認真、刪選比對企業的成果需求,搭建好溝通的平臺,真正的激活中介服務市場的活力,發揮中介服務市場的功能。
(四)做好大學科技園模式,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近年來的大學科技園在高校與社會中的合作情況來看,大學科技園是已經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平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依托高校自身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提供給了孵化企業成長的源動力,這種動力持久而穩定。二是大學科技園區對技術企業的推進功能,技術類企業成長初期較大的困難就是技術資本的短缺,大學科技園利用高校的技術優勢,可以為有發展前景的成長初期的技術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同時大學科技園區利用其強大的資源整合功能,可以為企業提供經濟、法律、技術等諸多方面的服務,佑護孵化企業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常淑支,胡月.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7(22):66-70.
[2]孫蕾.教育產出結構、資源配置與中國經濟增長[J].統計研究,2009(5):59-69.
[3]徐國興.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問題和對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06):27-3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3-201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劉艷 單位: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