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紅樓文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關注由《紅樓夢》所生發而來的網絡“紅樓文學”,網絡“紅樓文學”是“紅樓同人小說”在互聯網時代的新樣態,這些再創作作品不僅擴充了《紅樓夢》的外延,也為其傳播供給了持續的生命力。本文著重檢視網絡“紅樓文學”的文本要素與主題內容,并給出了基于文學視角創作視域下的小說類型歸納與特色分析,旨在從創作角度總結《紅樓夢》對網絡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紅樓夢》;紅樓文學;紅樓同人小說
一、“紅樓同人小說”概述
所謂“紅樓同人小說”,是指以《紅樓夢》的背景、情節、人物、語言等相關因素為基礎所進行的再創作作品?!都t樓夢》后四十回文字雖然隨部分刻本流傳,但其是否為曹翁心意、是否為曹翁親筆一直存在爭議,因此,若干“紅樓”主題的同人小說應運而生。據一粟《紅樓夢書錄》統計,從《紅樓夢》問世至一九五四年十月以前為止,有《后紅樓夢》《綺樓重夢》《紅樓復夢》等,共三十二種,趙建忠在《紅樓夢續書研究》中對現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共列出一百九十五種《紅樓夢》續書。除此之外,受到《紅樓夢》影響而創作的“泛紅樓化”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本文認為,“紅樓同人小說”的外延為“泛紅樓化”小說。“泛紅樓化”小說是指受《紅樓夢》影響而進行創作的作品,相當于對于原作的致敬之作,不僅指仿作,也指書中對于人物性格、習慣、行為的模仿,對于故事結構、情節、敘述的借鑒,對于“草蛇灰線”“假語存真事隱”等寫作方式的承襲,總結來說,泛紅樓化小說涵蓋了仿作,但又不至于此。在一粟的《紅樓夢書錄》中,附有部分仿作,包括《鏡花緣》《品花寶鑒》等在內,共二十一種。不難看出,對于《紅樓夢》的模仿之作大多主涉男女情愛之事,以才子佳人小說的言情文章占據主流。對于作者熱情由紅樓同人小說轉向泛紅樓化作品的情況,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寫道:“《紅樓夢》方板行,續作及翻案者即奮起,各竭智巧,使之團圓……然其余波,則所被尚廣遠,惟常人之家,人數鮮少,事故無多,縱有波瀾,亦不適于《紅樓夢》筆意,故遂一變,即由敘男女雜沓之狹邪以發泄之。”
二、網絡“紅樓文學”淺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觀點的討論與交流相當便利,加之由知名作家撰寫的帶有明顯的探佚、續補色彩的紙媒作品,也為網絡“紅樓文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類作品包括《西續紅樓夢》系列、《劉心武續紅樓夢》等,這些作品建立在紅學研究基礎上,從各種細節與批注入手,分析曹公原著可能出現的故事內容、人物走向與結局安排,按照這一思路進行推演之后補寫原作。也有以胡楠的《夢續紅樓》為代表的讀者型續寫,體現著不同身份的讀者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理解與感悟,雖源出紅樓,但所抒之情卻是讀者的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想。縱觀各大網站的紅樓同人作品,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其一,將原著更換視角重新講述,根據線索還原故事;其二,沿用原著人物性格設定,基于原著背景改寫新的故事;其三,借用原著人物形象,更換時空背景講述新的故事;其四,添加新人物角色作為主要人物,在原著背景下展開全新故事。網絡“紅樓文學”以外傳戲說類數量最多,質量也最為良莠不齊。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將目光放在書中的小人物身上,把視角放低、挖掘人物的辛酸故事,這種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或多或少能夠反映出當下網絡作者的人文關懷意識。為了方便表述,筆者將發表時間在2015年之后的網絡“紅樓文學”作品稱為“新紅樓文”,將發表時間在2015年之前的作品稱為“舊紅樓文”。
(一)人物描寫與主題表達
網絡“紅樓文學”大多采用單一敘事邏輯,多以核心人物的行蹤為主線,用可信度較高、較易于理解記憶的情節來推動故事發展。從核心人物來看,舊紅樓文多以下幾位人物作為切入:林黛玉、王熙鳳、賈迎春、賈探春、賈環、薛蟠。隨著網絡文學的主流讀者變遷,新紅樓文則順應當下潮流增添了不少熱門主題方向,從而也成就了更多新的核心人物:賈敏、賈赦、賈琮、賈代善。在以男性角色為主角的小說中,主要類型包括草根逆襲、改命重生、權謀策略、借題另寫,主題包括家族復興、朝堂權謀、戰爭軍事等。這類作品追求新奇,重視人物的反差感。在眾多男性角色中,最受歡迎的正是賈環與薛蟠,在薛蟠身上,除了他喜劇色彩的性格之外,廢柴重生的橋段也屢見不鮮;相比于眾星捧月的嫡子賈寶玉,庶子賈環的地位更低,他的成功更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爽感。在以女性角色為主角的小說中,類型主要有女尊女強、改命重生、言情甜寵、種田家宅、借題另寫,主題包括女性經商從政、家宅嫡庶相爭等。從內容來說,作品大都著重于表現女性對于愛情、婚姻和事業的期待,也對女性在愛情與婚姻生活中的經歷加以刻畫,但也不止于此,女性自強意識的彰顯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敘述女性角色的成長史也是不少作品的選擇。相較之下,舊紅樓文更側重于續寫、補佚方面,圍繞原作人物性格基礎進行新的塑造,根據原有情節進行新的解讀。新紅樓文的外傳、戲說成分更多,適應網絡文學潮流,熱門類型主要有綜系列、異能空間、快穿。這三種類型催生大量新人物的出現,以新人物為主導的情節走向勢必會對原作人物的整體改變更大,新人物的故事也會作為主線故事講述,原作人物只起到輔助作用。根據基礎使命設定,新人物多設定為穿越或重生人物,其身份和融入紅樓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身份多為林府親戚,基礎使命為拯救黛玉的悲劇命運,主線任務是成就自我,小說中后段便淡化紅樓人物,轉而主述新人物在紅樓世界之中的作為;其二,身份多為賈府仆從,基礎使命為脫去奴籍,從侍從視角重新講述紅樓故事、新鮮感十足,其主人公同樣帶有人物光環,名利雙收之余,憑借一己之力改變原作人物的悲慘命運。
(二)世俗化變體特色分析
網絡“紅樓文學”是《紅樓夢》順應大眾媒體傳播的時代變革,是受通俗文學影響的變體,也是對當下讀者群體興趣偏好的自身妥協,《紅樓夢》具有前瞻性、超越性的復雜主題在同人小說中被簡化、降格。除了少量借題另寫類的作品在主旨思想上別有意旨之外,大多數作品還是突出單一言情主題,書寫重點是寫出爽感、表現情懷。落實到網絡“紅樓文學”寫作,最基本的便是以愛情為主線了,這一主題不僅容易把握、寫作難度低,而且易引發讀者共鳴。在這些言情主題作品之中,又尤以林黛玉為主人公的小說占主流。出于對原作結局的不滿而改命的小說不在少數,甚至將林府勢力、林黛玉行動軌跡(是否進入賈府、是否與寶玉相伴成長)都重新安排。在一番二次創作之后,不僅主人公結局圓滿,在原著中已有悲劇結尾的晴雯、香菱等人也會重生、擁有新的生活。在他們的故事中,黛玉擁有了嶄新的燦爛人生,至于她的愛情,歸屬卻并不一定是賈寶玉。在感情選擇方面給了她更多的可能,出現了北靜王水溶、皇四子胤禛等身份地位更高的角色,這種行為順應潮流、也迎合了讀者的獵奇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體現讀者群與作者群的自我滿足。
三、《紅樓夢》與網絡文學
“紅樓同人小說”的創作歷時悠久、數量可觀、受眾群體也很穩定,通過前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人物的多樣性、情節的創新性、內容的包容性等特征。雖然這些小說從敘事語言到思想深度、從人物塑造到情節主題都無法與《紅樓夢》原作相較,但其存在本身便足以向我們證明《紅樓夢》在當下的影響力。相對而言,“泛紅樓化”小說的數量更為龐大,主要影響領域包括古言、宅斗、宮斗、種田、清穿、權謀等題材類型在內的網文作品。可以說,《紅樓夢》之于“泛紅樓化”小說而言,是幫助文章真正進入設定世界的一把鑰匙,正是由于這些點滴細節的烘托,才使得作品的古代感更加生動。由于“泛紅樓化”界定相對模糊,筆者也不能周延地將這些小說全部包含進“泛紅樓化”概念之中,我們不能武斷地說《紅樓夢》就是某些小說的源頭,但是通過分析,能夠發現這些小說的確受到了《紅樓夢》的文化與藝術滋養。
(一)網絡“紅樓文學”的紅樓氣質
網絡“紅樓文學”的紅樓氣質不盡相同,但或多或少都繼承了《紅樓夢》的語言風格。在展現古色古香的生活方面,使用“紅樓體”語言能夠幫助作品浸潤在原汁原味的古代生活中,在半文半白的小說里增添一抹古今調和度。以《甄嬛傳》為例,有兒化音的時間指示詞“今兒”“明兒”,更有“巴巴兒的”“小蹄子”“猴兒崽子”“不中用”等在《紅樓夢》中頻繁出現的詞匯。拋開詞匯的沿用不談,在環境渲染、景物描寫等方面,《甄嬛傳》也借鑒了《紅樓夢》富有詩意、余味悠長的修辭手段,借助古典化語言和詩化意象所結構成的文字使作品描繪的世界別有一番風韻情致。除了語言風格之外,紅樓氣質同樣體現在對于《紅樓夢》的敘事框架、創作方式的借鑒與模仿之中?!吨裰駪蔷G肥紅瘦》借鑒了《紅樓夢》的故事框架,分作盛家、顧家、齊國公府三個家族,各有側重地依次鋪陳開來。盛家的嫡庶之爭以妻妾之爭展開,從明蘭視角里寫出一家人與“衛姨娘難產而死”一事的相關性,以一事帶一線的同時,將主要人物形象一一速寫,既在讀者心中為人物立住根基,又簡略寫明各個利益團體的前情故事,為后文做鋪墊。這種對《紅樓夢》由點及面敘事方式的借鑒,使得《知否》做到了在開篇五回之內,不僅交代清楚盤根錯節的家族關系,也將嫡庶之爭、妻妾之爭、婆媳之爭這三個家宅種田文的主線搬上臺面,使得讀者思緒清晰、劇情緊湊耐看。《步步驚心》的紅樓氣質主要體現在悲劇精神的繼承之上,體現在對人物命運悲劇的寫照和故事悲劇結局的書寫之上。女主人公馬爾泰·若曦出身顯貴,在待選期間住進八貝勒府,得以與康熙的眾多皇子相識相知、締結友誼。若曦在九龍奪嫡的故事背景中與眾多阿哥周旋的故事本是極易滿足女性讀者幻想的,但她對每段感情的遲疑、在每次選擇中的猶豫,導致其走向悲劇結局,書中其他人物也因為成王敗寇的奪嫡之路而走完自己的悲劇命運,《步步驚心》也正是因為跳脫出傳統大團圓套路之外,成為了別具一格的言情作品。
(二)網絡“紅樓文學”的網文特征
從主題設置與故事情節來看,“紅樓文學”將網絡文學的爽文邏輯一以貫之,但并非一味娛樂與消遣,在適當位置也融入了作者的創作情懷。以《一代文豪林黛玉》為例,這部小說屬于借題另寫類,雖是女頻小說、紅樓世界的設定,講述的卻是家宅府邸之外的世界。本書分為兩卷,卷一以黛玉與其表叔林若山為主線人物,他們離開賈府、在廣闊天地體察民間疾苦,黛玉將眼中所見化作話本故事廣為流傳,被當時人稱為“瀟湘先生”;卷二則基本脫離了紅樓世界架構,以法國大革命時期背景為基,虛構了阿巴特、盧士特等城市,而黛玉所面臨的是遭遇海盜、線人失聯、生活拮據的危機,從她在劇院之間輾轉投稿的經歷展開,對城市風貌進行由點及面地描繪,講述了新的革命與自由的故事。從創作手法與故事結構來看,網絡“紅樓文學”在繼承《紅樓夢》創作手段的同時,其敘事模式、敘事手段、創作思路等也具有創新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情節為王”,網絡文學要求作者將構思重點放在情節設計與故事搭建上。相比于故事的完整性,即時閱讀的網絡文學更看重情節的精彩度,不僅包括因果關系、敘事邏輯,也涉及情節的懸念設置、連貫講述與跌宕起伏。除此之外,其敘事語言也力求簡潔干凈,通常來講,為了吸引讀者關注,網文作者所青睞的創作語言以敘述為主,拒絕過多與推動故事發展無關的成分,諸如大段的景物描寫、經常性的心理刻畫會導致情節中斷,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缺失。在敘事時,他們更多選擇按照情節發展的自然順序展開故事,在刻畫人物時,把人物關系、身份背景、來龍去脈交代妥當,在結局時,交代主角、配角等一干人物的結局等做法,也是網絡文學所基本遵循的模式。在筆者看來,網絡“紅樓文學”是《紅樓夢》的“出圈”,將“紅樓元素”與網絡文學熱門題材相結合,從而將古典小說元素代入現代語境,這些作品的藝術性與現實性當然無法與《紅樓夢》相較,我們也不能過多苛求,用更為平和的心態對待這些網文作品,用發現的眼光去閱讀與感受,亦有所得。
作者:梁婷婷 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