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思維公共文化服務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人均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為了滿足社會大眾持續增加的文化需求持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的潮流,所以如何才能借力“互聯網+”的東風,探索一條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之路是當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重點。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務為研究對象,著重就其在“互聯網+”下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此為鑒。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發展
近些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們的時空間距,提升了信息傳遞的速率,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各類社會文化資源的共享度。在網絡時代下,大多數社會群眾均紛紛“觸網”,但是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卻以“網下”服務為主,那么相應的服務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互聯網+”同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借助“互聯網+”這一思維方式來使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首要任務。
1“互聯網+”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實際上就是一種服務社會大眾,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公益措施,具體主要涵蓋了青少年宮、藝術館、圖書館、京劇院、大劇院、群眾藝術館和博物館等,群眾可以免費或者花費少量的資金既可以享受到文化教育。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激發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就勢必要進一步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雖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社會大眾可以在家便捷地借助電腦來瀏覽相關的文化服務信息。但是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等智能移動終端已經得到了廣泛地推廣、普及和運用,所以如果可以充分結合這些智能終端設備來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則可以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質”的提升。
2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2.1互聯網化程度低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均或多或少地引入了“互聯網”模式,并且均取得了一些優異的成就,比如電商的強勢崛起,借助相應的智能終端APP即可完成線上下單。但是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卻還沒有完全接軌“互聯網”,以至于社會大眾無法有效地接受公共文化服務,從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2.2服務平臺不完善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各類行業大都重點發展“線上”經營活動,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的快速發展,用戶只需要借助相關的App即可完成線上訂單。但是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卻還沒有充分接軌互聯網,相應的服務平臺也大都局限于“線下”活動,所以無法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2.3服務模式不合理
我國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所用的服務模式大都局限于“線下”服務,即需要用戶親身到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方可體驗到有關的文化服務,以至于許多平時沒有時間的社會大眾無法享受到更好地服務,所以加大“線上”服務是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有效措施。
3“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策略
3.1加大互聯網平臺建設
在“互聯網+”觀念快速推廣和普及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要努力搭上“互聯網+”這一時代快車。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結合各類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內容來建立專門的互聯網操作平臺。比如,同淘寶購物一樣,社會大眾只需要在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站或者特定的智能終端App上點點鼠標下單,文化單位、演出團體就會將文藝演出、電影等文化產品送上門來;想去就近的文化場館、實體書店,想看文博展覽、文化演出等,只要通過相關的旅游微信公眾號就能了解具體詳情。如此一來,社會大眾體驗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將大大提升。
3.2創新服務管理模式
為了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得以順利實施和運行,就必須要做好日常和平時的監督管理工作,所以必須要借助“互聯網+”模式的基礎上配合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從而為后續的文化服務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比如,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中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獎懲責任機制來管理日常和平時的公共文化服務,對于那些在“互聯網+”模式下表現優異的公共文化服務進行鼓勵和宣揚,以全面調動相關責任人和管理者工作的積極性。
3.3引入“互聯網+”模式
“互聯網+”作為現階段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加快接軌“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圖書”、“互聯網+歌劇院院”、“互聯網+少年宮”以及“互聯網+戲劇院”等公共文化服務的“互聯網+”化來提升社會大眾接受相關文化服務的便捷性。比如,讀者以前借書需要親自到圖書館去,有的讀者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只得放棄到圖書館借書。為解決讀者借書難、讀書難的問題,相應的圖書館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采用“互聯網+圖書”這一新型運營方式,創新利用第三方團購網絡平臺提供借閱服務,比如,當前美團網正式上線圖書館借書證和圖書配送業務,在全國率先推出“外賣式”快遞送書上門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依托“互聯網+”的思維來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滿足社會大眾對數字文化的多樣化需求,使數字文化建設成果可以切實融入社會群眾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真正做到文化引領、文化惠民、以文化人。
參考文獻
[1]莊蕓.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J].中國產業.2012,11(9):42-43.
[2]李,陳亦曉等.淺談江西“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J].當代青年.2015,15(5):17-18.
[3]王媛媛.利用互聯網推動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J].遼寧經濟.2010,23(7):42-43.
[4]周敏.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18(27):165-166.
作者:紀鋒亞 單位:河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