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體系下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一項重要工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賦予文化產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奠定扎實的“文化自信”基礎。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樣一個新概念。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1]37。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出的新任務,并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價值主張和行為規范,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在培育先進文化、保障人民權益、追求公平正義上是一致的、互動促進的關系。
1.1公共文化服務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1)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過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過程。在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也是宣傳和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立足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拓展的基礎上,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落到實處。這需要運用各種媒介、各種主體和各種機會廣泛傳播其思想精髓,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植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為人民群眾所熟悉和認同。
(2)公共文化服務的進步與發展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保障廣大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在這一目標實現過程中,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傳播載體作用,潛移默化地讓人民群眾受到主流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響,使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以此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1.2培育核心價值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價值目標
(1)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只有當社會主義價值觀成為大多數人自覺的信仰和意愿時,才能確保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正確性和核心性,并保證其與中央戰略決策的一致性。廣大人民群眾普遍理解和接受了這種價值理念,才會成為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進而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源泉。因此,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全國人民的思想,尤其為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內提供高素質的主體力量,成為其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在公共文化所要形成的基本理念中,應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為根本,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成為培養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方向。公共文化建設須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公共文化建設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指引,而不能盲目照搬和套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而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鞏固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
(3)核心價值觀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是向人們提供先進的文化產品的服務,是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服務。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結合我國實情,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思想基礎,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者相輔相成,公共文化服務是具有某種價值觀的特質,并受其引導,而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若要服務好群眾,服務主體養成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是其本質內在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務中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應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或文化企業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這樣的主體形式而出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以政府為主導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企事業單位的服務理念、服務機制、服務效能等方面;二是體現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民眾價值取向、精神面貌乃至社會風尚方面。
2.1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層面的體現
(1)體現公共文化服務主體決策和管理理念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作為服務型政府,在政府治理的具體實現過程中,隨著公開化、透明化、標準化的時代到來,那些傳統模式中的政治神秘主義和文化隱喻主義將被消解。公開化、透明化對政府治理事項將愈加重要,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公正、平等、法治”的理念相一致。
(2)體現公共文化服務執行和運行制度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在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為主旨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在其制度設計和體制運行中,其文化產品必將具有相應的核心價值理念,因為這種價值理念將最大限度地確保政府公共治理制度的科學性和技術規范性,而這種核心價值理念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逐步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當中,亟需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那樣的法律監督手段。因此,各級政府為健全文化市場管理、扶持大眾文化、建設文化設施、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設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并要求其體現民主性、公正性、有效性、合理性。
2.2以社會民眾為服務對象的公共文化服務客體層面的體現
(1)體現在公民文化行為方面。在我國多元的文化氛圍中,盡管每個社會成員都在尋求具有個性的文化生活,但社會成員的一言一行總會表達出一種具有共性的文化特質。在現代生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代表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彰顯時代精神,起到社會紐帶作用,而且對當代人的道德培養和價值判斷發揮主導作用。
(2)體現在社會文明風貌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自覺和主動地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其活動健康豐富的內容和靈活多樣的形式,讓群眾享受到社會文化發展的成果,并逐步形成一種時代潮流和社會風氣。
(3)體現在大眾文化的價值取向方面。大眾文化主要指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費形式。價值觀培育的宗旨是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和文化氛圍。這一要求是文化需求與文化生產的需要相一致,來促進文化生產的發展更新;二是要求文化創新較快地轉化為消費的需要和動力,使優秀文化產品真正成為大眾文化的引導,讓大眾文化不斷符合新時代、新時期的文化發展需要。
3公共文化服務中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由以政府服務部門和文化服務機構為主的主體部分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構成的客體部分組成。由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應從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
3.1公共文化服務主體核心價值觀特質的培育
(1)培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敬業、友善的職業素養,改進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加強政府及文化管理人員服務理念的培訓工作,樹立管理者及具體服務人員的敬業精神。這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對相關的政府部門和文化部門的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多渠道培訓與進修,不斷提升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其言行舉止禮貌優雅、貼近群眾,切實樹立心系于民、服務于民的職業精神,提升其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影響力。
(2)培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平等、公正的法治理念,賦予公共文化服務法治精神。公共文化服務主體不僅需要專業的服務理念,更需要具備最基本的民主、法治素養。人是公共文化服務主體主要的承載體,因此,重點是培育基層人員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呈現出公正、平等的服務態度。此外,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員要充分把握民眾對文化產品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和差異性,善于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切實照章依法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3)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運行效率,為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政府是公共文化資源的管理者,公正與公平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必須充分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要關注群眾的文化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并努力建立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相互信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過程中,將政府的角色定位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非管理者。在為群眾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規劃和方案中,體現出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并動員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共同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4)培育公共文化服務平等、公正的監督機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合理、有序運行。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對公共文化服務部門相關領導和基層公務員的選拔、任用及考核過程進行監督,在確保選人、用人的公平、公正的同時,也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高素質、高標準。二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日常工作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克服“官本位”思想。這可以通過體系內監督和社會監督得以實現,從而確保各項文化服務的公平與公正。
3.2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核心價值觀導向的培育
(1)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民族優秀傳統的價值理念。優秀傳統的文化蘊涵著民族國家特有的氣質和性格,人們往往具有較強的民族認同感,民族本身就是極富歷史性的概念,民族認同又加深了人們對于歷史的記憶和理解,而具有歷史認同的公民更容易就基本價值達成一致。因此,充分利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展覽館和紀念館,有效組織不同社會群體參觀、學習,加強歷史認同感,保護和發展好體現民族精神的優良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
(2)追求文化發展自由,發展一元文化引導多元文化的和諧文化氛圍。社會主義文化倡導的是和諧文化,和諧文化不意味完全的一元文化,更不意味著允許多種主導文化的并存。隨著優秀外來文化的引入,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識沖擊著我國主體文化。因此,需要在尊重國外文化的同時,努力增強自己文化適應力和競爭力。通過開展文化交流,制作精良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等,用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把核心價值觀根植到民眾內心深處。
(3)注重文化創新發展,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內涵精神。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風雨,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內在動力就是創新精神。談到創新,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開展“送文化,種文化”活動,增強人們對文化活動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從而啟發人的文化自覺、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廣闊的服務平臺,如在文化館、圖書館、藝術館等場所組織群眾進行文藝創作,在尊重傳統民俗文化形式的基礎上,激勵具有順應時代潮流,且賦予其核心價值理念的文化作品不斷推陳出新。
(4)樹立文化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的引導作用,點滴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精神。公共文化服務通過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保障和滿足公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務,當然,它還有培養全體社會成員法治精神的重要作用。例如,以社區為單位,以生動圖片展的方式定期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開設法律、法規咨詢室,免費為民眾服務;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活動機構定期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等方式,讓法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精神才能在社會中形成一種風尚,才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5)警惕負面文化產品的消極影響,通過各種形式媒體加大文化正能量宣傳。文化是民生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的“文化供給”對公民幸福指數的提升作用,不亞于經濟發展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當前,一些文化產品中存在暴力、情色、低俗等不良因素,對人們精神層面的負面作用很大,亟需通過好的影視文化、文學藝術等文化產品傳遞正能量,來帶動全社會文化水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通過媒體表彰和鼓勵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讓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等基本行為規范成為民眾行為的常態。綜上所述,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一項重大工程,其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并在文化產品的供給過程中,宣傳正確的價值理念,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奠定扎實的“文化自信”基礎。
參考文獻:
[1]毛少瑩,等.公共文化服務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曲芳艾 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