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反思

    摘要:多媒體成為當今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然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由于學科內容和性質的特殊性,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需保持足夠的審慎。當下古代文學課程的多媒體運用主要存在四個問題:多媒體的濫用與學生專注度的下降,圖像具象性對文字抽象性的破壞,以今度古與多媒體運用的隨意性,教師與學生對多媒體的依賴。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高校;中國古代文學;反思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多媒體運用為特色的新興教學方式必然會對傳統的課堂有所滲透,聲音、圖像等綜合媒體的運用逐漸開始代替傳統的粉筆黑板,成為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流。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直觀接受,是一種良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然而,多媒體的運用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并非具有普適性,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時,更應保持足夠的審慎。中國古代文學在一般的綜合院校及師范院校,皆是作為核心課開設。就其內容而言,涉及到先秦至明清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批評,對當下的新興媒體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疏離。就其性質而言,除了涉及史學層面的習得之外,還涉及美學層面的體悟,是一門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的課程,個體主觀的審美和感悟在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科內容和性質的特殊性,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具有了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也使其在面對多媒體的滲透時更加需要謹慎。現今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多媒體的濫用與學生專注度的下降

    多媒體教學的特質,在于綜合運用文本、聲音、圖像和視頻等多元媒介,同時調動起人體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使學生形成對教學內容的綜合感知。感覺的綜合調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然而,從心理學和醫學角度而言,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之間具有一種補償機能,即在一種感覺器官功能減弱的情況下,另一種感覺器官相應地會更加發達,如盲人很多情況下聽覺和觸覺會更加靈敏。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琴師師曠曾言:“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視。”[1]為了提高聽覺機能,達到心無旁騖,古之樂師通常會人為地熏瞎自己雙眼,避免過多的視覺干擾,以求技藝的精進,這便是對感覺器官補償機能的運用。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更注重的是教師講授,配合簡單的板書,即以聽覺接受為主,視覺接受為輔。這種教學方式在視覺層面相對弱化,客觀上有利于聽覺接受的專注,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講授當中,更多地專注于聲音所傳達的信息,減少信息的分散。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則相反,通過插入圖片、動畫、視頻的方式刺激視覺的接受,在充分調動人體感覺器官的同時實際上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將同樣數量的信息分散到視覺、聽覺和觸覺之中。這種信息傳達方式的分散化和多元化會造成兩種傾向:第一,一加一大于二,即學生在調動多種感覺器官來接受時效果優于僅僅依靠聽覺,這種結果需要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同時高效運作并高度配合協調才能達到,即對學生各方面感覺機能專注度的要求會更高。第二,一加一小于二,即多種感覺器官的配合并沒有達到設想的效果,某一感官的過度發揮影響到了正常感官的接受。在教學中最常見的情形有兩種,一是圖像的過分使用影響到了聽覺的接受,如插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混亂的PPT背景以及花哨的幻燈片切換方式。有的教師喜歡在每一頁PPT上都加入圖片,更有甚者,每一頁都加入gif動圖,預想效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然而實際效果卻容易造成學生將注意力都放到圖片上,尤其是動態圖更容易造成這種感官的遷移,從而忽略了教師的講解,視覺的過度發揮影響到了聽覺的接受。二是在幻燈片切換或者動畫效果切換時,很多教師喜歡加入聲音,使課件看起來更為華麗。然而,機械聲音的加入客觀上會打斷正常的講課聲音,造成學生聽課思維的斷裂,形成聲音對聲音的干擾。無論是圖像的干擾還是聲音的干擾,都對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有所破壞,其實際效果很難達到預想的一加一大于二。古代文學的教學對于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對于詩文的講解,古文之美學意味通常是一脈相承的,精力的分散和感覺的斷裂通常會影響到學生對作品美感的接受。如白居易之《琵琶行》,中間一段描寫琵琶彈奏的轉換,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輕攏慢捻抹復挑”,再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需要學生屏息凝神去靜靜體會,若在課件中插入過多的聲音,則割裂了作品原文聲音的自然轉換,更無法體會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就算教師在講解時配上琵琶曲,也早已不是白居易筆下的味道。那么,就算配上再多悲涼的圖片,也難以感受到“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意境,更無法體會為何詩歌結尾作者會“江州司馬青衫濕”。汪曾祺曾回憶西南聯大教授唐蘭講解溫庭筠詞,唐先生只用無錫腔念了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鳳”,接著嘆了一句:“好!真好!”就算講完了。他講求的是聲調所傳達的意味以及吟誦時的體悟,這種細膩的感情和文學的感知,是需要學生靜心體會的。這兩句詞完全可以用多媒體展現,放上一絕妙女子的圖片,再放上一支玉釵,配上箏曲,似乎也可呈現溫詞之意,但境界卻低了很多。古代文學審美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體會作品的美學意味,而多媒體的過度使用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最終消解了這種對作品美感的感知。

    2圖像具象性對文字抽象性的破壞

    當下社會已進入讀圖時代,圖像對于生活各方面的沖擊前所未有地加強,這種趨勢也發展到了高校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形成了對課堂的滲透。中國自古便有“左圖右史”(《新唐書•楊綰傳》)之說,圖像與文字具有相互闡釋的功能。因此,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借鑒圖像,如借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T形帛畫講解上古神話,借助武梁祠畫像磚講解荊軻刺秦王,借助北宋喬仲常《赤壁賦圖》講解蘇軾《赤壁賦》。然而,文字與圖像可以相互闡發,也意味者二者在闡發同一作品時,具有不同的效果。文字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系辭上》),然而正是語言的模糊性為想象的延伸提供了空間,形成一種象外之美。圖像則具有具象性,這種具象性容易限制思維的延伸,將想象的部分落實。如曹植《洛神賦》中有一段對洛神的描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2]連用八個比喻表現洛神之美貌,沒有一句是正面描寫洛神眼角眉梢和身材形容,然而讀者通過這八個比喻,便可以想見洛神絕世之姿,并感知其可望而不可即的仙氣。這是語言的模糊性造成的朦朧美。而相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在處理這一段文字時,則將其還原成一個美麗的女子,并在女子的周圍一一繪制上這八種比喻的圖案,形成了驚鴻、游龍、秋菊、春松等物象環繞著一位女子的景象。顧愷之的筆觸不可謂不妙,然而這種落實的處理方式卻讓曹植的文句失去了原有的朦朧美,學生看到圖畫,恐怕難以想象這是一位凌波微步的絕世神女,繪畫的具象性造成了對文字抽象性所形成的想象空間的破壞。文學的語言比自然的語言多了一層加工,而正是這一層加工使得讀者需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其美感,這種想象通常是圖像所無法代替的。《紅樓夢》中香菱學詩,香菱讀王維詩,感悟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看似是一幅簡單的圖像,但若真的繪制出來,煙是直的還是略有輕微的顫動,長河與落日交匯在何處,孤煙從哪里升起,與落日又是否有交集,細細思考會發現有無限的可能,而如果真的畫出來了,便失去了這無限的可能。讀者直接看畫再去讀詩,對王維那種荒涼的意境恐怕就難以把捉了,更無法體會到香菱所說的“直”與“圓”的妙處。因此,古代文學比自然科學更需要讀者主觀的體悟,語言的模糊性正是其美感的來源之一,不是簡單的課件圖像可以替代,限制圖像的使用對于保留文學的原始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3以今度古與多媒體運用的隨意性

    古代文學的講授常講求一種意境,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講授《文選》時,曾有一次講了半小時便突然停下,不再繼續,讓學生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點半到操場上課,學生愕然,回宿舍查閱發現該日是陰歷五月十五,先生要在月圓時講授謝莊的《月賦》。《月賦》是一篇對月鋪排的美文,“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這種文字放在嚴肅的課堂恐怕難以體會其空靈,然而放在月下便可借助自然感受其況味。這其實就是一種意境的講求。這種教學方式在當下的課堂中很難實現,那么,多媒體就成了彌補這一遺憾的方式之一。多媒體聲音、圖像、文字合一的特點有利于為古代文學的教學營造一種古意,若能處置合理,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很多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偏好播放一段音樂,插入一些古風的背景,再配以名家的朗讀,試圖營造一種意境。然而,對于音樂和圖片的選擇,很多時候其實教師是缺乏嚴謹性的。比如講先秦文學,使用水墨畫的PPT模板,講漢代文學,使用青花瓷的背景,看似都充滿了古意,實際上所使用的背景根本就是所講時代尚未發明的,嚴格說起來都是“以今度古,想其當然耳”(《世說新語》引《魏略》),類似于今日古裝劇中大量的穿幫鏡頭。對于古裝劇,尚可以說是編劇缺乏史學素養,或是娛樂為主。然而作為一名高校古代文學教師,基本的文學和史學常識是必須要具備的,教師運用素材的隨意性會影響到學生對于問題的接受和思考。在平常的講課中,教師應盡量保證講課的嚴謹,那么,將多媒體納入教學之后,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同樣需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利用多媒體營造意境,若是張冠李戴,混用古典元素,其效果恐怕不僅是南轅北轍,更是誤人子弟。因此,使用多媒體時,需與日常的講課內容一樣保持足夠的嚴謹性,這也是當下對于高校古代文學教師的一個挑戰。

    4教師與學生對多媒體的依賴

    多媒體課件的方便性之一,在于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部分放置于課件之上,達到提醒自己教學進程的目的。然而,很多教師便因此形成了對多媒體的依賴,甚至在課件上放置大段的文字講稿,將本該板書和口授的內容都貼到PPT中。這樣的處理方式造成了不良效果。首先,對多媒體的依賴降低了教師講課的靈活性。文學的講授常有靈光一閃之處,如講授古詩《西北有高樓》,突然聯想到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意味很像,講授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剎那間發現與《詩經東山》境況相近。很多感受在備課時并未想到,而講課過程中興之所至往往能有意外收獲。若是PPT上放置了講稿,講課時往往過于依賴甚至原樣讀出,對于靈感的激發具有極大的限制。其次,傳統教學對板書的要求比較高,意味著對教師書法的要求也比較高。古代文學作為一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科,對教師書法的要求會相應地更高,而很多教師習慣運用課件而極少板書,加之平時忙于他事無暇練字,書法往往缺少可觀性,影響到了教學的整體水平。再次,對學生而言,教師對多媒體的依賴通常會造成學生同樣的依賴。教師將課程的內容基本都放置到PPT上,學生通過閱讀便可以知悉,在上課時往往將注意力更多地移植到閱讀文字上。教學過程中常可見學生在PPT翻頁時統一拿起筆抄幻燈片上的內容,而不是隨手記錄教師的講課。雖然講課過程中涉及的邏輯轉換和內容更重要,然而,學生在多媒體的侵襲之下,早已養成了依賴PPT,只抄錄PPT的習慣,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接受習慣培養而言非常不利。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涉及到很多原始文獻,又多是文言,若都通過教師口授,很多語句學生難以完全聽懂,因此,借助PPT展示是有必要的。然而,PPT上放置的文字不可太多,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只放置原始文獻以及關鍵詞,并盡量減少文字轉換時的動畫及聲音效果,刪繁就簡,返璞歸真。中國畫講求空間和留白,PPT的處理方式同樣如此,以幻燈片的方式提供學生原始文本,同時以回歸簡約的方式留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這樣既能方便學生閱讀文獻,又能避免學生和教師對PPT的依賴。總而言之,在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然而由于課程內容和性質的特殊性,對多媒體的運用應保持足夠的謹慎。不可因對圖像的過度使用而阻礙學生對文學的主觀感悟,亦不可因對媒介的過度依賴而喪失了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更不可因將多媒體視為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而忽略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夢龍.東周列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曹植.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李旭婷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天天躁日日躁成人字幕aⅴ|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