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漢語戲劇文學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與專業結合,明確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意義
明確古代漢語在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性質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古代漢語課的性質,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體現在運用所學的古漢語知識進行古書的閱讀方面,‘閱讀’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體現。這一點也正是古漢語課的工具性與現代漢語課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圍上的不同表現。現代漢語課的學習也是為了運用,但它不僅僅體現在對現代文的閱讀上,它更主要的是體現在指導人們更好地說話和寫作上。學習古代漢語則沒有說和寫的要求。”[1]明確古代漢語的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師才可以在教學時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置與安排教學內容,加大重點難點的教學力度,保證教學效果;學生才可以明確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確定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基礎性和語言性也是古代漢語課程的基本性質。
所謂基礎性,是指古代漢語是學習古代文學、古代歷史等課程的基礎,如果不具備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看懂這些課程所涉及的文獻內容。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古代漢語課也是我們的基礎課呢?我們不需要看很多古書,這門課程似乎與本專業沒多大聯系,學習起來沒什么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對課程性質和意義的講述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很正常。筆者在講授時,往往把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與戲劇影視文學的專業特點結合起來,列舉一兩部學生熟悉的電視劇、電影中的臺詞或場景,讓他們找出里面出現的常識性錯誤。如《走西口》里田青與田耀祖喝酒時,田青說:“我父親叫田耀祖。”田耀祖說:“認識,原來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學生一聽,馬上指出:古代稱呼自己的父親是“家父”,稱呼別人的父親是“令尊”,應該說“原來他就是令尊啊”才對。《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鏡頭,學生紛紛指出:玉米是明朝時候從美洲引進中國的,三國時期哪里會有呢?之后,教師再明確:如果平時注意積累古代文化的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就會不犯或少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實意義,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古代漢語的語言性,教師在課程一開始就要對學生明確,因為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分不清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的差別,聽課時不知如何分別對待。甚至認為古代漢語課講過的文選,古代文學課不必再講,古代文學課講過的篇目,古代漢語也可略去。筆者第一節課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講“緒論”時,就通過實例告訴學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學偏重文學,側重分析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而古代漢語強調的是語言性,側重對語言現象的分析和把握。只有對古漢語語言性有明確的認識,對古漢語課的學習內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體,從而采取適宜的方法來準確地掌握相關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古代漢語授課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呢?筆者認為,在授課時,古代漢語理論知識可以有選擇地去講授,不必像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那樣講得全面系統;應該重點介紹那些較為實用的、能夠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內容。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夠準確分析文章中的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的來龍去脈,集中體現在能夠認識繁體字,運用所學知識、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淺近的文言文,為今后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很多古代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仍是“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授課方式,教師在講臺上搖頭晃腦地講授知識、滿堂灌,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數學生聽講并記筆記,課堂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為了激發非中文專業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積極性,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根據近些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結合,突出古代漢語的實用性
古今漢語是“源”與“流”的關系,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繼承發展來的,學好古代漢語,有利于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現代漢語。筆者在給戲劇影視文學的學生講課時,特別注意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實意義,并鼓勵學生運用古代漢語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的遇到的語言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古代漢語很實用,離他們也并不遙遠,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現代漢語中很多詞語的意義是從古代漢語沿襲或發展來的,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增強對這些詞語意義的理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比如“奔”字,現代漢語中是“奔跑”的意思,為什么會有這個意義呢?從簡化字的字形上我們已經看不出來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著胳膊走,下面三只腳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嗎?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開始,我們稱為“元旦”。“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頭,由此引申出“開始”的意義。“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陽剛從地面升起,本義“早晨”,引申出“天”的意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現代漢語的成語中還往往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特有的語言現象,通過成語和來剖析古代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等現象,不但使古代漢語易懂易學,還可以使學生對這些成語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從而運用得更加準確。例如,“唯利是圖”是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一種常見格式,“唯”是語氣詞,表示單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利是圖”就是“唯圖利”,意即“只追求利益”。成語中詞類活用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不脛而走、星羅棋布、風餐露宿、衣錦還鄉、豐衣足食、不恥下問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通過它們來講古漢語語法知識,能起到化難為易的作用。
(二)與古代文化相結合,增強古代漢語的知識性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代漢語的關系相當密切。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中曾談到,“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語詞現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系。可是,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現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2]“古漢語的教學雖然離不開字詞解釋及語言分析,但絕不應僅從語言到語言,而應將語言教學置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背景下來進行,因為語言并不是孤立的。語言中變化最顯著、最迅速的是詞匯,詞匯中很大一部分詞語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含義。”[3]筆者講授文選時,在幫助學生掃除字詞理解上的障礙之后,還適當地把某些詞語與古代禮制、風俗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內蘊,不斷拓展知識視野,增加學習的興趣。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這句話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諱“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為“死”的委婉說法。這種說法,除了避諱之外,還有尊君的意思。講到這里,可以再繼續延伸,語言雖然沒有階級性,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在語言的詞匯中會有所反映。因為在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統治階級在某些詞匯的使用上也體現出尊卑之分。《公羊傳•隱公3年》中說:“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崩、薨、卒、不祿”是一組表示“死”的同義詞,但使用對象不同。皇帝死稱“崩、駕崩、山陵崩”等,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普通老百姓“死”才稱“死”。“山陵崩”這種說法更能體現出封建時代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實可以進一步與唐代的官服顏色聯系起來講解。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因為八九品的官員地位低,后來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員。如此分析,就將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化結合到一起。這種綜合、系統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
(三)采用誦讀、啟發、歸納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多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講授古代漢語課,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古代書面語言中生疏的字詞、抽象的語法規律很容易讓學生們望而卻步、失去興趣。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誦讀、啟發、設疑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多思考,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吟誦是形成并強化古漢語語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誦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常用詞的意義和各種句式的特點,提高古代漢語的語言感知能力。筆者在講授文選時,大多選擇故事情節生動、韻律突出、各類語言現象相對集中的經典作品來講解。且每講一篇文章,都要請學生誦讀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對讀書的要求來勉勵他們:“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個字,不可少讀一個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誦讀時,注重引導啟發學生在誦讀中領會文意,之后再串講,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所謂“不悱不憤,不啟不發”,教師如果能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巧妙地設計疑問,啟發學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講解《鞌之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在古漢語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確是作動詞“到”和連詞“和”后,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在文中如何解釋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動詞“到”講,解張中了幾箭?若作連詞“和”講,中了幾箭?這樣提問并啟發,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講語法部分的“名詞用如動詞”時,如何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名詞在句中用如動詞是教學的難點。筆者給學生列舉出二三十個句子,分成六組,引導學生在觀察語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名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自己歸納總結出名詞用如動詞的六個條件。講虛詞“而”時,先列舉學生熟悉的文獻材料,讓他們自己體會“而”連接的成分之間是什么關系,教師再進行評講和補充。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知識信息更多地匯集到有限的課堂中來。多媒體技術因其靈活性、直觀性、高容量性,成為課堂教學創新的有效手段。單純以粉筆板書費時又費力,可以充分利用課件制作工具和課堂演示操控平臺,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解漢字構造時,利用幻燈片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古文字用圖片一一展示,可以使學生了解漢字形體在各個發展階段的演變過程,為進一步學習“六書”及依據字形推求字義打下基礎。講授“環、璧、玦、瑗”的區別時,用幻燈片展示相關圖片,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四者在形狀上的不同,既形象又直觀。講授《論語》時,播放《百家講壇》欄目易中天教授講孔子的一段視頻和電影《孔子》,學生更好地了解了孔子生平,更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此外,筆者還注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講授的文章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目編寫成劇本,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古代漢語課雖然難教、難學,但只要教學時注意選擇適合學生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努力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就會變難為易,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