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體認古代文學作品并提高鑒賞能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認古代文學作品并提高鑒賞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體認古代文學作品并提高鑒賞能力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以其豐富的文學性與經(jīng)典性而展現(xiàn)出獨特性,其包含了豐富的社會集體思想及作家的個人情感。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審美感知、精神理念、美學品質與創(chuàng)造特點,通過漫長的歷史傳播過程積淀下來。鑒賞者需要在掌握作品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人文知識的基礎上,深刻地體認感知作品中傳達的情感、思想與審美,以獲得超越歷史的鑒賞結論,延伸作品的文學性與經(jīng)典性?;诖?,本文主要分析體認及提高古代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體認;鑒賞方法;審美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是一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方式,也是對鑒賞主體素養(yǎng)的考查。中國古代文學審美鑒賞對主體修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需要主體有堅實的作品學習與研究基礎,積累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與專業(yè)基礎知識,需要有公正的態(tài)度、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以達到體認作品意境的主體修養(yǎng)要求。文學是一種人學,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也是對作品作者精神生活的探索,是對人性深度的思考,需要有含英咀華的心靈體驗與情感體驗,需要重新發(fā)現(xiàn)其中的經(jīng)典性、文學性。

    一、體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豐富內涵

    (一)文學內涵

    文學性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首要特點,也是體認鑒賞的首要目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從文本出現(xiàn)開始,就以豐富的內容與形式展現(xiàn)出來,涉及眾多領域,因此,很難準確界定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界限。幾乎所有文本都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精神內涵與審美追求,而文學性是中國古代各類文本的共通點之一。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文化內涵、形式美感及文本傳播方式等方面。精神文化內涵是作品的思想與情感,是作家向社會公眾傳達的個體觀念與價值取向。古代文學作品包含了中國古代關于哲學、政治學、人類學與自然科學等學科的認識成果,以文學的形式傳達這些學科思想,讀者感知作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傳播作家的思想與認識。這為個體判斷社會現(xiàn)象、實踐精神世界與傳播思想提供了依據(j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被賦予了深刻的情感內涵,是個體生命對這些情感的內化,體現(xiàn)出作品的教化價值及功能,實現(xiàn)了文以載道的要求。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文學性以深刻的精神表達與情感體驗體現(xiàn)出來。

    (二)審美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有著較為豐富的形式美感,主要體現(xiàn)在作品文體與修辭的應用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文體具有功能性、規(guī)范性,是文體形式特征的體現(xiàn),也是文本形式美感的體現(xiàn)。這些文體充分體現(xiàn)了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與機趣,使讀者更易接受。在修辭上,作品以詞語、句子與句群的運用展現(xiàn)形態(tài)豐富的美感,對仗所體現(xiàn)的對稱性,結構錯落有致及句群呈現(xiàn)出的均衡性,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為典型的形式美感。從文本結構與意象構建性、文本風格中體認審美意趣,獲取美學感受。美學品質也是這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共性,通過具有豐富美學情感的文字、聲音、結構等美學形式,形成優(yōu)美、豐富的美學特質,通過語言運用、情感表達、文體形態(tài)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出更多別出心裁、個性鮮明的作品。

    (三)經(jīng)典內涵

    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性主要形成于傳播的過程中,也有部分作品從誕生之初就表現(xiàn)出不可替代的經(jīng)典性,如左思的《三都賦》等。這些經(jīng)典性的文學作品或體現(xiàn)在與當時審美情趣、思想精神的契合與共鳴,或體現(xiàn)在作者本人的聲譽加持上。當這些作品經(jīng)歷了時間的沉淀與傳播后,就會成為真正的名作,所以傳播過程及傳播結果仍是檢驗文學作品經(jīng)典性的重要方式。古代文學作品的傳播主要以教育與鑒賞的方式留傳。其中,教育包含文學教育、素質教育,如《詩經(jīng)》《詠史詩》《師說》等思想內涵豐富的作品通過廣泛誦讀,在民間獲得了廣泛傳播,這些作品中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價值,能用于各種政治教育、倫理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知識教育、啟蒙教育。另一種傳播途徑即詩文創(chuàng)作,作者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編纂、堪校、學習等創(chuàng)造各種文學教育的教材,如《千家詩》《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等,經(jīng)過數(shù)代的積累,這些作品通過文學教育實踐以集散的形式傳播下來,彰顯了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性。文學鑒賞方面,如《詩經(jīng)》《楚辭》《文選》等,均是出于欣賞與研究的目的而選集?!渡袝贰洞呵铩返葎t出于揣摩、模仿等目的而收集與傳播。《文選》作為一部古代最為著名的文學選本,昭明太子在編纂時即提出了“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從內容與形式兩種美感上選擇那些側重于文學性的作品進行傳播,以區(qū)別于專注經(jīng)史一類作品,此后,文學選本成為反映當時作者、社會、受眾群體和某種審美理念的共同選擇。民間口傳作為一種更為基礎的傳播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某些作品雅俗共賞的特性。文學評論作為古代文學鑒賞活動的主要表現(xiàn),既造就了很多文學經(jīng)典,又充分體現(xiàn)了作品的審美方法、美學思想。例如,《詩品》《文心雕龍》等作品以品評、辨別的形式將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經(jīng)典性、價值、形態(tài)、創(chuàng)作等有效傳達出來。因此,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性除作品自身所具備的思想與藝術水平外,傳播過程也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某一個時代、群體的共性,也體現(xiàn)了這些時代、群體與個體的特殊性。這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中均包含豐富的人文精神,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社會觀念、美學理想的充分體現(xiàn)。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意蘊是作者們精神體驗、境界的傳達,是生命豐富性與精神世界獨特性的體現(xiàn)。

    二、提高鑒賞古代文學作品能力的建議

    (一)將學科知識“化零為整”

    所謂化零為整的鑒賞方式,就是在整個文學鑒賞過程中要擅于把碎片化的知識統(tǒng)一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包含了豐富的形式、內容、學識與思想意趣,要鑒賞這些作品,必須對中國古代的文學知識、文化知識、歷史知識和語文知識等有充分的了解。從古代的字、詞、語言入手,在掌握更多基礎語文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其語言運用技巧、語義表達技巧等,能從文字中理解作品蘊含的豐富語義。此外,還要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了解古代價值觀、德義內涵、社會規(guī)范與自然觀念等,能以繼承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學的傳承性、經(jīng)典性,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學傳統(tǒng)、歷史旨趣、作品內涵和思想情感等。此外,從文學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觀念與倫理價值。文學理論家對作品的鑒賞往往是從對作品、作者本人及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體認、分析出發(fā)的,遵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一哲學理念。而很多時候我們鑒賞作品,都只從某一個角度單一地對作家或作品進行品評,沒有把相關的學科知識統(tǒng)一化,而這會造成作品原有的功能或者優(yōu)點缺失,因此,在鑒賞過程中,“化零為整”是對鑒賞作品的尊重,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作家作品的本心。

    (二)找尋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共鳴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在鑒賞文學作品時,以感悟、啟發(fā)與總結性評點為主,辭簡意豐,能作為我們體認古代作品的切入點,為我們體認古代文學作品提供指導。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過于重視理論評點的方向,而忽略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性化思想表達,為了能夠在鑒賞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還原作品表達,我們應該從不同角度找尋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共鳴。第一,要從歷史事實、作品背景與作家經(jīng)歷出發(fā),深入體會作品中傳達的文化氛圍。第二,要以真實邏輯為基礎,對于作品的“誤解”需建立在合乎邏輯的基礎上,要在人情、學術規(guī)范、學術理念、社會價值標準的基礎上去解讀,遵守相應的學理限度。第三,要尊重作者在作品中傳達的真實情感與意趣。任何一個作者都會受到時代與社會的限制,這種限制會印在作者的思想與情感中,并通過文學作品傳達出來。在鑒賞時,不能超過這一限制,不能將不屬于作者應有的情感理念、思想價值強加于作品,要在充分考慮作家經(jīng)歷、人格、認知水平與性情的基礎上,尊重作家的個性化認知,在鑒賞中體會作者的個人情感、思想。因此,在基于基本事實的基礎上,應通過共鳴性的體認,體會作者傳達的個性化旨趣,做出基于事實的正確鑒賞。

    三、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學性與經(jīng)典性,傳達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審美意趣。因此,我們應該通過體認去感知審美、感受作品要傳達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作品相關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基于作品所處時代的真實社會現(xiàn)實,體認作品思想、情感、審美,以獲取基于歷史又超越歷史的鑒賞結論,賦予作品以更深刻而現(xiàn)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過常寶.如何體認和鑒賞古代文學作品[J].中國大學教學,2017,(11):46-53.

    [2]祁志祥,祁雪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審美鑒賞論[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13.

    [3]張爽,陶瑛,張黎.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思維與視角轉換的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54-5

    作者:董軍 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