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唐古典舞文化內涵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漢唐古典舞在創建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舞蹈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本文從漢唐古典舞的歷史文化構建角度出發,概述了漢唐古典舞的藝術形態特征以及漢唐古典舞的文化內涵。希望本文能為漢唐古典舞的傳承與發展研究貢獻微薄力量。
【關鍵詞】漢唐古典舞;歷史文化;藝術形態;文化內涵
一、漢唐古典舞歷史文化構建
漢、唐兩朝是中國歷史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其藝術也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特別是歌舞藝術的高度發展,間接反映了當下漢、唐兩朝時期的人文景觀、文化底蘊和審美特征等。漢唐古典舞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備漢、唐兩個朝代不同的歷史風俗和文化底蘊,主要表現在社會環境、思想文化等方面。
(一)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成為滋生漢唐古典舞文化的土壤
漢、唐兩朝是中國樂舞藝術大繁榮時期,政治穩定、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擴展、各民族交流不斷加強,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集大成了古代舞蹈的第三個時代。“如出現了《盤鼓舞》《巾舞》《胡旋舞》《巴渝舞》等著名的舞蹈,和《總會仙倡》《東海黃公》等歌、舞、戲綜合性的表演節目,還出現了非常多的舞蹈藝術者,比如像趙飛燕、戚夫人等這種技藝高超的著名舞蹈人。”[1]漢代專門設立太樂署和樂府,太樂負責雅樂的創制和使用,以及對舞人的選拔、培養和管理,樂府則是管理俗樂舞的機構,通過樂舞機構從全國各地廣選藝人,豐富當時的樂舞種類,樂舞已經不只是服務于統治者教條和禁錮思想的手段之一,而體現了舞蹈本身的娛樂功能,這種思想的轉變和變化為漢唐古典舞蹈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環境。
(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西漢最強盛時期是在漢武帝劉徹執政之時,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以此鞏固政權,并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建立了與西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時期的絲綢業已經非常發達,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發帶來了東西文化的交往,佛教由此傳入中國,道教也在東漢時期從民間興起。唐朝最鼎盛時期是唐玄宗李隆基執政之時,號稱“開元盛世”,這個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趨向于儒、道、釋三教合一。樂舞藝術在這兩個朝代的發展呈現螺旋式上升,出現了生機勃勃,種類繁多的景象。
二、漢唐古典舞的藝術形態特征
(一)翹袖折腰的舞蹈形態
“翹袖”是漢唐古典舞的主要形態特征之一,將水袖作為舞蹈服裝的一部分融入了舞蹈之中并將這種表演形式搬上了舞臺,是漢唐古典舞的一大創新。大致可分為筒袖、巾袖、博袖、陀螺袖等。借助于水袖延伸肢體,恰到好處地闡釋漢唐古典舞的美——“行云流水”的線、“轉似回波”的圓。奠定了舞蹈穩重、雅致的風格基調,體現了男子的英俊灑脫,女子的端莊典雅,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文雅風氣,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質的審美理念,正是漢唐古典舞的美之魅力所在。“折腰”是漢唐古典舞舞蹈形態特點,以重心較大幅度傾斜的舞蹈體態和擰腰出胯的舞姿造型為特點,表現了“若將絕而復聯”的動勢和“斜身含遠意,頓足有余情”的風韻,展現了曹魏宮廷樂舞踏鼓、翹袖、折腰的審美特征,創立了迥然不同于“身韻派”的“漢唐派”古典舞學派。[2]展現了飄逸浪漫的漢唐舞風,體現了漢唐兩朝時期藝術的審美與閑情雅致。
(二)傾斜的舞蹈形態
漢唐古典舞中的“斜塔”是其流派中最為典型的舞姿形態之一,這類舞姿形態也形成了漢唐古典舞獨特的風格特征之一——傾斜。傾斜可分動詞、名詞、形容詞三種詞性:身體造型含有傾斜的線條,身體運動強調傾倒的動勢,身體審美追求傾斜效果下的意蘊。即取斜之形,求傾之勢,寓遠之意。[3]在漢畫像、漢畫石中,有許多傾斜形態的舞姿。“斜塔”舞蹈形態的出現是依據當時漢代百姓出于對天神的崇拜,希望自己像鳥一樣能飛向天空的幻想,內心渴望與天上神靈溝通的強烈欲望。通過氣勢、速度、力量所形成的瞬間失重感,影響著舞蹈的形式和律動的進行,形成舞蹈的表演形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也是漢唐舞蹈的一大特色,也間接體現了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價值,形成了漢代審美文化中的宏大、輕盈和唯美的同時也表現出漢代人民在升天思想下的信仰與崇拜。
(三)動勢特征的審美意蘊
孫穎先生把漢唐古典舞的動勢歸納為一句話:“不動形不成,形成還在動。”動勢就是“頃刻”和“流動”之間產生了獨特特征,過程中強調速度變化配合的運動感,行動上注重一種有力的停滯感和形成后的非穩定感,是漢唐舞動勢的特點。[4]漢唐古典舞中的“斜塔”“半月”姿態不僅可以作為靜止的造型,也可以作為連接下一個動作的動勢連接體,很多動作都是源于“斜塔”“半月”在“失重”動勢下而來的,“失重”動勢是漢唐古典舞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連接部分,它直接影響了動作、舞姿之間的連貫性和靈活性。從靜止的“半月”“斜塔”造型到“失重”動勢下的“半月”“斜塔”,再到下一個動作的延續,使漢唐古典舞獨具韻味和美感。
三、漢唐古典舞的文化內涵
漢唐古典舞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舞蹈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孫穎老師認為:“漢唐古典舞是從文化這條通道走進古典舞,所以一直強調古典舞的文化品格,既關注形式的文化屬性,追尋形式載體的文化內涵,也不忽略技術、技能的專業價值。”
(一)對漢畫像石、畫像磚形態的取材
漢代時期出現一大批漢畫像石和磚石,其中雕刻著巾袖舞、建鼓舞、盤鼓舞的畫像石都成了之后漢唐古典舞中最顯著的舞蹈形態。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執巾而舞,是中國古代舞蹈上的一大創新,延長了舞者的肢體線條,擴大了身體的表現力,使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從漢畫像石可看出,巾袖舞在漢代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直至今天的中國古典舞、漢唐古典舞、中國戲曲也都是漢代巾袖舞的延續和創新。當代新編漢唐古典舞作品《盤鼓舞》的取材就來源鄭州二里崗出現的樂舞空心磚踏鼓舞畫像石,《盤鼓舞》生動刻畫了畫像石上的形態,也添加了在盤鼓上騰空跳躍、屈身折體的高難度動作,將靜態的畫像石變成了活靈活現的舞蹈動作。
(二)魏晉南北朝清商之韻文化的體現
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舞蹈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期的舞蹈開始向著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過渡。因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士族的統治時代,樂舞有著士族文化的深刻印痕。宗白華先生用了五個“最”來形容它:“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后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5]在此時期,出現的“清商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樂舞的總稱。《樂府詩集》云:“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并漢魏以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三祖所做。”[6]在樂府詩集中提到清商樂是九代(指周秦漢及魏晉六朝)遺傳下來的樂舞,最早的清商樂就是漢代“相和三調”(三調指平調、清調、瑟調,源于周代房中樂)。[7]又有南朝王僧虔謂:“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可流可懷。京洛相高,江左彌重。”[8]詩中所說的銅雀是指銅雀伎樂,由銅雀伎人在銅雀臺上表演的歌舞。銅雀伎樂被當時各個掌權者所喜愛,成為了兩千年來“華夏正聲”。孫穎先生以建安歷史為題材編創的漢唐舞劇《銅雀伎》,無論是人物造型、衣著服飾、舞姿造型都表現著魏晉時期文人的風骨和特點。
(三)唐代樂舞文化的體現唐代是中國舞蹈史上的黃金時代,舞蹈達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成熟,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典禮宴饗樂舞—立部伎和坐部伎;出現了融音樂、舞蹈、詩歌于一體的多段體套曲,即“大曲”和“法曲”;出現了以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來區分舞蹈風格特點的“軟舞”和“健舞”;在唐代,出現了“踏歌”“酒筵舞蹈”等日常舞蹈活動和各類宗教舞蹈。孫穎先生編創的作品《踏歌》就來自于民間的“踏歌”活動。著名詩人李白也曾在《贈汪倫》一詩中描寫當時的普遍情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踏歌”這種自娛性歌舞主要具有三個特點:踏地、舞袖和歌唱,自有張枯的詩句:“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9]
四、結語
漢唐古典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孫穎先生取其精華,集各個朝代樂舞文化之大成而形成的流派,既有漢代古樸、率真、熱情的氣勢,又具有唐朝繼承創新、兼容中外的大家氣派,還融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清商樂”“胡人胡舞”以及明清的戲曲舞蹈,文化內涵是漢唐古典舞創作的基本依據,離開中國古代文化就失去了漢唐舞創作的根基。作為舞蹈行業的一份子,希望能為漢唐古典舞的傳承和發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讓漢唐古典舞越來越輝煌。
作者:張榴 何陽 單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