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能力培養與工程教育認證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詳細論證了創新能力培養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之間的關系,指出專業認證中的各項要求將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化、可操作化。因此,經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從客觀上具備了全面、系統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條件。
關鍵詞:創新能力培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三部分,核心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能力、過程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是人或群體在社會語境下產生的新穎性和有用性統一的感知[1]。創新能力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工具性知識或方法論知識以及綜合性知識四類。
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有以下幾種方式:①在培養計劃中設立創新學分,開設創新課程,學生通過選修各種創新課程或參加各種創新活動完成創新學分;②通過綜合類實驗、創新實驗等提高學生創新能力;③通過立項支持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級各類創新大賽;④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⑤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校企聯合培養。這些措施的確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但它們是斷續的、局部的,沒有清晰的理念、明確的目標以及系統的方法,還沒有形成創新培養系統。它們的缺點是:①只有少數學生能得到鍛煉;②學生無法得到系統的、全面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也就無法形成持續的、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事實上,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中,創新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文化。創新的理念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學生的意識和思維中,像泉水一樣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它培養出的人才應是具有創新型人格,能在自己專業領域從事各種創新活動的創新型人才。
近幾年,逐漸被我國各高校重視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學生的培養要求實質上就是要求從本科教育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工程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6個英語國家在1989年發起和簽署《華盛頓協議》,根據該協議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專業認證機構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我國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如下所示[2]。①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了解國情社情民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必備的研究方法,了解本專業及相關領域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③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能夠發現、辨析、質疑、評價本專業及相關領域現象和問題,表達個人見解;④具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能夠對本專業領域復雜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或解決方案;⑤具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夠恰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解決實際問題;⑥具有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夠通過口頭和書面表達方式與同行、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與團隊成員和諧相處、協作共事,并作為成員或領導者在團隊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⑧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理解能力,了解國際動態,關注全球性問題,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⑨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通過不斷學習,適應社會和個人可持續發展。創新能力的特征是新穎性和有用性的統一。也就是不僅是新,而且這種新要有用,對個人、國家甚至人類社會有用。專業認證第一條要求工程領域學生具有人文底蘊、有社會責任感,就是將學生在工程領域中獨特、新穎的想法引向正確的方向,使之成為有利于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另一個特征是社會性。創新能力雖然是人與生俱來的,但是它是個人或群體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下產生的,是人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的結果[3]。創新能力就像一粒種子,而社會文化環境就像土壤。創新能力這粒種子只有在社會文化環境這片廣闊的土壤里才能生長發芽。人與環境互動有多種含義,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多渠道、多角度獲得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豐富的信息為我們分析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借鑒,提供靈感。
因此,專業認證中第五條就要求學生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創新靈感。③在團隊中,通過與他人協作獲得創新、實現創新。因此,專業認證中第六、七條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很好地融入自己所處的環境中,能和周圍的人友好互動,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社會和環境支撐。創新能力的知識結構正是專業認證中的第二條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專業、綜合、方法論等各方面知識組成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優化的知識系統,這是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重要保證,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基礎。
從創新能力的構成來看,創新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意識的思維特征是批判性思維,善于發現,敢于質疑。發現問題后,還要會分析問題。這就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第二個要素,即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發散性思維為代表,善于以多種方式,從眾多的現象中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因此,專業認證中的第三條要求強調學生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后,最終要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具備創新能力的第三個要素,即創新技能。創新技能是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善于綜合分析和研究,善于從眾多的解決方案中找到最優解決方案。因此,專業認證中的第四條對學生畢業做出了明確要求。創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個人的視野。視野越寬,創新能力越高,越能創造出有益于全人類的東西。專業認證中第八條就是要求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學習不同文化的優秀之處,從而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對個人、團隊是這樣,對一個國家、民族更是這樣。而維持旺盛的創新能力,就需不斷學習,汲取新的信息、知識,不斷完善、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專業認證中第九條要求學生能夠終身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從而使得創新能力具有持續性。綜上所述,專業認證中的各項要求按創新能力的特征將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化、可操作化。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畢業要求做了嚴格規定。為了讓學生達到畢業要求,從師資配備,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到課程設置,甚至每一門課程的授課內容以及授課方式都要經過精心設計。因此,經過專業認證的本科培養體系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系統。
參考文獻:
[2]樂清華.構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本科專業認證標準(第三級)解讀[Z].暨南大學專業認證報告,2017,(10).
[3]翟雪松,束永紅.創新能力的內涵、測量與培養———訪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前主席布拉德·霍坎森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5):4-10.
作者:陳偉 單位: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