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認證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對非打技術能力培養的要求,分析工程教育中非技術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非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其人才培養質量直接決定了國家科技進步水平,同時也直接反映了國家的制造能力、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綜合國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100多所高校舉辦工程教育,其工科專業的招生數、在校生人數、畢業生人數都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198所高校的846個工科專業參與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程教育的宏大規模架構起國家工業體系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庫,是我國經濟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如何切實評價和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總體質量,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議題和挑戰之一。
一、工程教育認證對非技術能力培養的要求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途徑。2016年6月2日,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這標志著由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CEEAA)認證通過的工程專業本科學位,將得到美、英、澳等所有《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國的承認,也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綜合《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實施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工程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可分為兩類:(1)與技術相關的能力,稱為技術能力(Technical skill或Hard skill);(2)與技術關聯較弱,但對職業發展至關重要,稱為非技術能力(Professional skill或Softskill)。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中的畢業要求(能力達成要求)共12條,具體情況為:5條涉及技術能力(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4條涉及非技術能力(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終身學習);3條涉及技術與非技術能力的融合(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管理)。由此可見,與技術能力一樣,非技術能力也是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的行業/用人單位和高等工程教育者均有高度一致的認識: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非技術能力具有與技術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美國ABET認證標準和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的畢業要求中,明確提到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其主體構成要素包括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力、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等。
二、我國工程教育中非技術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非技術能力培養課程體系設置還有待完善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課程設置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必須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通過調研發現,工程專業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程體系設計,企業或行業專業家能夠參與。但非技術能力課程體系多見于選修課或第二課堂,沒有針對工程專業的具體特點設置。
2.非技術能力達成度的評價方法缺乏系統性和靈活適應性
非技術能力不僅對工程專業學生的在校學習很重要,而且對他們的未來成就也有無可否認的巨大影響。綜合國內外針對工程教育非技術能力培養的相關研究進展,可以發現國外學者已經提出多種非技術能力表征方法,利用統計手段或分析模型,對特定專業畢業生的非技術能力進行了反饋評價,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相比而言,自2006年我國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以來,國內的教育學、教育管理研究者對學生的學術/技術能力培養和評價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但從文獻調研情況來看,研究工作大多強調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專門研究學生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方案、表征與評價方法的工作并不多見。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涉及非技術能力的7項畢業要求,效果評價辦法單一,非技術能力表征、評價方法研究和創新培養模式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
3.教育者和學生對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未產生足夠的重視
教師在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開展融入性活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比如說論壇、項目、實地研究,等等。但是調研發現,當前教育者們面臨的密集課程和繁重工作量,一些教育者或者依然未認識到學生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或者未全身心投入到非技術能力培養中。學生在獲取所有重要的非技術能力培養中,缺乏參與度、努力度、投入度,這也說明,學生并未積極地參與到某些項目中,而且未必所有學生都能從大學活動中受益。
三、我國工程教育中非技術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1.組織開展技術與非技術融合的教學活動
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融入性教學活動,利用各種各樣的計劃性活動開展,如個人或小組演講、小組協作、項目、論壇、討論、案例研究等。在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自然科學類)教學內容中,滲透學科發展歷史和人文等非技術要素,進行非技術能力的學習啟蒙;在外語類教學環節中,設置開放型作業,要求學生與國際友人進行特定主題的研討,并形成記錄和報告;在工程基礎、專業基礎與專業類課程中,突顯報告撰寫、討論和溝通、評價和分析等非技術要素的融合;在課內實驗與課程設計中,重點培育團隊協作、經濟決策和項目管理等能力。
2.組織開展專項訓練和實踐訓練以新生研討課、通識教育必修和選修課為依托,專門針對職業規劃、項目管理、人文素養、法律和健康等內容進行課程教學;以小型項目或課外培育計劃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科技與創業競賽、參與科研子課題研究。以項目實施為驅動,強化學生的團隊和責任意識、項目管理經驗,以及在多學科交叉環境中進行問題分析、評價和決策的能力;通過參觀科技/人文展覽、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與規范等非技術要素;進行社會調研和企業實習等,在實踐中體會非技術能力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3.加強文化氛圍建設
以宿舍文化建設和校園氛圍營造為著力點,通過論壇、報告等宣傳方式,形成對非技術能力重要性的共性認識,通過社團/公益活動、參與教學環節研討、參加黨/團學習與實踐活動等內容,使學生群體參與校園非技術能力提升的共建過程。組織模式應重點優化兩個環節(專項和實踐訓練、氛圍與文化建設)要素的時間和權重配置方案,確保評價周期內對非技術能力的“全程培養不斷線”和“循序漸進穩提升”。實踐過程中,加強教師指導、教學質量監督和反饋,實現“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和“受益群體全覆蓋”。
作者:劉立霞 陳洪芳 于貝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