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協同創新下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才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協同創新下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才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協同創新下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才探析

    摘要:協同創新是實現教育與產業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渠道。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具有知識特征的綜合性、能力特征的應用性和素質特征的創新性等特點。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協同機制缺失、培養模式滯后等問題。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依托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圍繞一個中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程創新人才;搭建兩個平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和科教協同創新平臺;形成三種優勢——實體整合優勢、學術資源優勢和產教結合優勢;通過四個抓手——協同共建優勢學科專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以實現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校企協同創新;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一、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現代工程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把“工程”界定為:“工程是關于科學知識的開發應用以及關于技術開發應用的,以便在物質、經濟、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內滿足社會需要的有創造力的專業”,“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技術科學為主要學科基礎;二是以培養能夠完成工程任務的工程師為目標”[1]。在國際上,《華盛頓協議》對工程類畢業生提出了12條素質要求,包括工程知識、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現代工具應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個人與團隊工作、項目管理與財務、問題分析、調研、工程師與社會、道德操守、溝通交流和終身學習等。我國近年來相繼開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DIO工程教育改革、工匠精神培養和新工科建設,并于2016年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該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構成了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奏響了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主旋律,開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徑,對我國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現代工程以實用為目的,以創新為特征。因此,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等重要特征。

    1.知識特征:綜合性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工程變得越來越綜合,一是工程本身越來越復雜,二是工程要求越來越高。工程設計方案和實施,除了技術本身,還涉及社會、法律、環境、公眾態度和美學等多方面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工程就是一個綜合程度高的系統工程。這無疑對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知識構成提出了綜合性的要求。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知識特征的綜合性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樹立綜合化工程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專業知識扎實、知識面寬的T型人才,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男(女)”。通過大學的系統學習,學生應該達到拓展知識視野,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廣泛汲取各類知識,有選擇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跨學科、多領域的復合知識體系和綜合思維[2],樹立科學、技術、環境、社會(STES)的現代社會發展理念,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法治意識、生態觀念和工程倫理等意識的目標,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工程人才的要求。

    2.能力特征:應用性

    現代工程是人們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在社會、經濟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范圍內,為滿足社會某種需要而創造新的物質產品的過程。智能化、個性化和定制化越來越明顯。因此,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就應該是應用型人才,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3]。現代工程技術人才能力特征的應用性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堅持能力本位,將應用性的能力培養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校企協同,整合學校與企業的不同環境和資源,從理論教學到實驗實訓,從社團活動到社會實踐,從校內到校外,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特征:創新性

    創新是現代工程的靈魂,現代工程的每一個發展,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無不是創新的結果。當前“中國制造2025”“工業4.0”集中反映了對創新的渴望,現代工程的發展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素質特征的創新性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突出創新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放在首位,堅持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從理念到方法,完善工程技術人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倡研究性學習,加強實踐鍛煉,積極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培養現代工匠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4]。

    二、協同創新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審視

    所謂協同創新就是圍繞創新的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助、互相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在我國,地方本科院校量大面廣,截止2016年,全國共有本科高校1237所,除“211”“985”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占比達90%以上。地方本科院校承擔了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但是,調查發現,地方本科院校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不同程度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協同機制缺失、培養模式滯后等問題,制約了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

    1.教育理念偏差

    教育教學理念是高校人才培養活動的靈魂,貫穿人才培養活動的全過程。《華盛頓協議》體系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以學生為本,著重基于學生學習結果的標準;二是用戶參與認證評估,強調工業界與教育界的有效對接[5]。全周期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培養學生的“大工程觀”是當今國際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然而,我國許多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缺乏明確標準,工程教育理科化傾向比較嚴重,忽視工程價值觀和工程倫理教育[6]。在人才培養合作方面基本是弱結合,這與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相矛盾,導致教學理念和教學管理目標偏移。

    2.協同機制缺失

    現代工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與企業攜手合作,然而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還處在單兵作戰,學校一家“單干”的尷尬境地,與產業界、工程界邊界還是十分清晰,缺乏協同機制,導致地方本科高校工程類畢業生往往與企業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因此,加強高校與地方企業行業的交流合作,以校地共育、產教融合為主線,創新政府機構、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機制體制,建立協同機制,拓展雙方在智力資源開發、實踐平臺建設、人才師資流動等方面的合作空間,互取所有,互補所缺,協作共贏就成了當務之急。

    3.培養模式滯后

    教育理念的偏差和協同機制的缺失必然導致培養模式的滯后。傳統教育模式的“固化”是我國高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桎梏”。在教育理念上還停留在傳統工程教育上,缺乏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和視野;在專業設置上未能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沒有體現地方特色,導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供給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之間失衡;在課程體系上,必修課比例大、選修課占比少,理論課比重大、實踐課比重小;在培養方式上,高校單槍匹馬,企業缺位,培養出來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2017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印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一方面是大量應屆畢業生一崗難求,另一方面是企業對于技術工人求賢若渴,結構性用工荒越發突出[7]。

    三、協同創新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地方高校應該根據工科專業實際,面向先進裝備等產業,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在現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基礎上,借助“三螺旋”理論,積極與地方政府、省內外高校院所、區域骨干企業緊密合作,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核心任務,增強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構建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圍繞一個中心,搭建兩個平臺,形成三種優勢,通過四個抓手,積極開展地方本科高校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1.圍繞一個中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程技術創新人才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任務,也是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的三大任務之一。未來工程師應當具備五個方面的關鍵特征:一是具有扎實和寬廣的工程技術科學基礎及工程技術專業知識與技能;二是具有成為工程領袖的高級思維能力;三是具有較為健全的人文價值觀;四是具有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五是具有新一代“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技術。高校工程教育要圍繞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程技術創新人才這一中心,守“匠心”,事“匠學”,尚“匠韻”,育“匠才”,培養獨具匠心的創新意識,讓工匠精神涵養大學校園。全面落實“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持續提升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

    2.搭建兩個平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和科教協同創新平臺

    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是提高工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要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領導組織,為校企深度合作對接提供政策和組織保障;二是要健全校企合作工作組織,統籌協調校企合作并指導校企合作的具體工作[8]。科教協同平臺是提高現代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科研與教學必須本源性地結合,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學生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必須四位一體,共同作用和服務于人才培養。探索面向工程復雜問題的教學新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與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知識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科研質量的提高[9]。教學支撐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科研與教學共同發力,才能提升工程教育效率,提高教學效果。

    3.形成三種優勢——實體整合優勢、學術資源優勢和產教結合優勢

    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是高校與企業的強強聯合,借此形成新的優勢,以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并轉化為現代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優勢。實體整合優勢。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是一個由不同屬性的參與者構成的跨界式新型主體,是具有正式、嚴格的組織管理體系的實體組織。它改變了高校以往的單打獨斗、校企臨時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這種實體整合優勢,突破既有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障礙,集聚各協同單位的優質資源,推動校際間教育教學資源的實質性共享,可有力促進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學術資源優勢。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集成了高校和企業的優質學術資源,為高校工程教育提供理論水平高和實踐能力強的優質師資。在這里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本科生講授課程,指導實踐實訓;實行雙導師制,吸收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和企業實習;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協同創新中心實驗室,由企業資助攻關一些企業生產中的難題;進行國家和省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創新創業方面的訓練。產教結合優勢。區域工程協同創新中心將高校和企業有機聯系起來,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企業與學校聯合建設實驗中心,成為新的實踐教學平臺,企業工程師擔任學生的實踐導師,企業的需求可以快速地傳導到學校,打破理論、實驗與生產之間的界限,全面開放公共服務平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培育平臺,建立基于真實情境的創新創業演練模式,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孵化。

    4.優化四個抓手——協同共建優勢學科專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1)協同共建優勢學科專業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才需求實際,校企協同,明確學科和專業重點建設方向,形成特色明顯、結構合理的學科和專業體系。構建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全面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發揮卓越計劃項目對學校其他專業人才培養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按照《華盛頓協議》全面加強專業認證和評估工作,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做強優勢專業和新興特色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地方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專業集群,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2)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校地協同開發地方特色的現代工程課程體系,特別是實踐實訓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進一步改革完善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性、創新創業類課程及學分,使實踐性教學課時不低于35%。完善校地共育實踐課程體系,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和編寫實踐實訓教材,融合學校教學和基地實踐,增強實踐環節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增加創新創業課程板塊,滿足現代工程人才培養的學習需求。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并使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與協同推進,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建立創新創業學分與專業學分之間的關聯,促進教師科技項目、學生科研項目、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與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對接。(3)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基地建設是校地共育的抓手。根據應用型高校試點建設目標和現代工程人才培養需求,加強校地共育實驗、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廣泛搭建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和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工作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注重教學與研究相結合,課堂與實踐并舉,變車間為教室,在機器旁講操作。高校要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實訓和實踐平臺,圍繞企業資源系統安排專業實踐課程。依托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與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生物和醫學、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應用型專業群,積極搭建校地協同創新平臺,實現專業和企業、專業群與產業群的有機對接,大力推進工程專業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探索建立適應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培養模式。(4)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按照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著力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和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實驗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擴大實驗室開放時間,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實踐實訓。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制定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師資進修培訓和企業實踐制度,有計劃選送教師到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鍛煉,出臺政策鼓勵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一線,參與科技攻關和技術開發,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骨干或兼職教師。深化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和薪酬激勵等制度改革,建設一支教師與工程師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四、協同創新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實踐

    湖州師范學院是一所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求真學院是其獨立學院,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開辦工程類專業。以機械專業為例,經過十多年建設,該專業已成為浙江省新興特色專業和“十三五”省一流學科,學校與地方龍頭企業、科技創新企業聯合組建校企“環保節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以“校企協同,知行合一”為建設理念,針對“地方院校辦工科,經驗匱乏,專業建設模仿照搬,缺乏特色”和“地方院校辦工科,資源短缺,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不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等突出問題,積極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機械專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1.依托協同創新中心,加強校企合作,制訂知行合一的培養方案與企業合作,面向工程,面向應用,形成一個工科平臺、三大專業模塊、多個就業出口的培養方案。工科平臺強化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三大專業模塊(數字化制造模塊、模具模塊、環保機械模塊)針對湖州及長三角地區對裝備制造、模具、環保機械等專業技術人才廣泛需求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在此基礎上,輔以校地合作修訂的行業選修課程,結合考研考級考證,形成眾多的個性化就業出口。

    2.對接地方產業,優化知識結構,重建知行合一的課程體系組織教師認真分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優秀畢業生的成長規律,制訂專業成才路線圖,注重地方電梯、物流和環保等行業的需求,產教融合,建立“人文素養+專業核心+行業選修”知行合一的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和人文素養,工程實踐四年全程不間斷;注重能力培養,實施“三個一要求”,即學生在校四年要主持或參加一個科研項目、撰寫一篇論文或申請一項專利、參加一項學科競賽。依托協同創新中心,加強與地方產業和骨干企業的合作,開發工程實踐實訓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形成素養能力并重、理論實踐相融的課程體系。

    3.骨干教師進企業,產業英才進課堂,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學團隊依托校企“環保節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內培外引,校企協同,建設既有較高教學科研水平、又有較強工程應用能力的教學團隊。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助推計劃”,每年派4位教師到企業掛職半年或海外研修,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骨干教師進企業(科研合作、技術培訓),實現校企雙贏。聘請“產業英才”為專業客座教師,來校授課、作講座、指導畢業設計,每年學生畢業設計題目有半數以上來自企業一線,使工程教育更加貼近企業實際。

    4.校企協同共育,夯實專業基礎,搭建知行合一的軟硬件平臺依托校企“環保節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共建,搭建實戰化實驗實訓平臺。面向地方行業,實施“工程項目教學法”,校企協同實施“工程認知、實驗、實訓、實習”四年全程不間斷全程化教學;開發基礎類、提高類、綜合類實驗項目239項。建成總面積達15000平方米、包含24個實驗室的現代機電教學實驗中心,與企業合作研發了11個實驗項目儀器設備。與諾力機械(上市企業)等20余家企業共建實踐教育基地24個。依托“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和“校機電工程師人才培養基地”,保障專業能力培養。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實踐育人的新模式和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的新機制。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穩步提升,競賽創業獲佳績。

    參考文獻:

    [1]張光斗,王冀生.中國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18.

    [2]郝傳波,等.協同創新視域下高校“四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139-142.

    [3]王榮德.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征與要求[J].人才開發,2008(12):10-12.

    作者:王榮德 王培良 祝守新 王智群 吳佳麗 單位:湖州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一级片|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片|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香蕉久久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 天天成人综合网|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青青青国产成人久久111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欧美色成人综合|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成人做受120视频试看|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