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工程師培養中的問題
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末,我國設置工程管理類專業本科層次的院校已經達到320多所。但大多數院校設置的工程管理專業是在原有“母體”專業基礎上設定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的,導致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等方面出現諸多缺陷。
1.專業培養目標水土不服就
目前我國工程建設發展的現狀來看,絕大部分工程管理的專業人才是在工程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在從事多年的專業技術工作之后,積累和沉淀了一定的管理經驗,走上了管理崗位。即使少部分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的管理崗位人員,在工作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開始的。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多樣化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矛盾和沖突。
2.課程體系的“模塊拼盤”現象
工程建設管理行業的復雜性決定了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復雜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的平臺課程要包括經濟平臺、管理平臺、法律平臺和技術平臺四大類平臺課程。“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存在著條塊分割、知識融合度不夠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每門課程內部的教學內容各成體系,但在不同模塊下的課程之間或存在大量的知識重疊,或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
3.實踐課多于實習平臺
傳統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適應于培養傳承型人才,不利于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現行的工程師培養模式仍偏重于學科知識傳授,以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為例,在經濟管理實踐課、工程管理實踐課、暑期“第三學期”實踐學習等環節,仍延續“授課”和“軟件培訓”等方式,而實踐基地建設的常態化維護、實習環節的設置和實驗教學安排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缺陷,使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和“工程”實踐之間存在“霧里看花”的屏障。
二、“卓越計劃”下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創新
1.培養目標
在“卓越計劃”的導向下,為適應工程教育發展方向,多個高校在培養各行業工程師的專業設置上,均進行了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多所大學均采取了“4+2+3”的培養方案,旨在培養具備由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及與國內、國際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組成的系統的、開放性的知識結構,全面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夠在國內外建筑工程及其他工程領域和房地產領域從事全過程工程管理和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
2.培養方案
“4+2+3”計劃的總學制為9年,其中1~4年為本科階段,完成工程管理專業學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第5~6年為碩士學習階段,其中課程學習1~1.5學年,學位論文工作1年以上(含1年),完成碩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工程碩士學位;第7~9年為博士學習階段,其中課程1年,學位論文工作2~3年,完成博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工程博士學位。其中,參加“4+2”計劃的學生,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免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英語”和“專業外語”課程;可以申請免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自然辯證法”課程;可以在第四學年提前選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課程。研究生第一學年結束后,滿足以下條件的學生可以通過自愿申請和復試考核的方式選拔,合格后加入“4+2+3”培養計劃,并選報導師。其中,按照工程管理專業自身情況,優秀的碩士生可以直接通過選拔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能熟練應用第一外語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研究型人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以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為主,技術背景主要為建筑與土木工程技術,畢業生應達到下列具體要求:一是掌握人文、自然、專業方面的豐富知識;二是具有科學研究、技術應用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四是具有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五是具有現場工作能力。通過“卓越計劃”,實現“面向行業、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工程經驗的全面通才師資隊伍。
3.校企合作
工程管理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將工程技術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國際交流的平臺,整合大學、企業界、工程界和國內外各種資源,構筑開放、高效的系統,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鍛造“頂天立地”的工程管理者和實踐者,是工程管理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校企合作的具體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大型建設工程企業、政府管理部門作為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合作伙伴,建立校企合作企業庫。二是挑選合適的學生進入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在完成本科基礎課階段學習后,可以報名參加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與學院簽訂校企聯合培養協議,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議,按照該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完成本科學業。成績優秀者和經與企業協商具有繼續聯合培養潛力的學生,可以直接攻讀工程碩士繼續實行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聯合培養企業還可以協議資助特別優秀者繼續攻讀工程博士。三是通過參與企業工程項目,聯合培養和指導工程管理工程師。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采用畢業設計或課題研究的形式,有計劃地安排工程管理工程師計劃的學生參與項目運作。企業安排資深工程師作為企業指導教師,與大學教師共同指導工程管理工程師的項目工作。
(2)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具備以下能力:一是專業素養。具有工業與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橋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等大土木專業背景,熟悉行業政策法規。二是適配能力。能夠承擔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開發、設計、采購、施工、設施使用等各階段管理;能夠從事包括投資方、開發方、設計方、施工方、供貨方、設施方等工程項目不同參與方的管理。三是行業定位。能夠勝任工程的技術管理、商務管理、法律管理、社會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職能;能夠滿足從工程項目、工程企業到工程行業等多層次的管理需要。四是創新研究。具有創新思維和一定的獨立研究能力,將工程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能夠選用適當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三、小結
構建“學校培養人才、人才服務企業、企業反哺學校”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實現卓越工程人才的按需培養、無縫對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產學有機結合為運行機制,造就人格健全,具有國際視野、工程特色和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及復雜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國際環境的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隊伍,在建設創新性國家戰略的重大科學與工程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劉惠敏 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