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測量專業實訓教學創新方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地滲入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本文研究在現規模下高校實訓教學模式改革,以《工程測量》為例,簡要介紹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教學模式的互聯網下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工程測量;教學改革
作為國民建設支撐的大類,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高低,與建設質量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因此,在《工程測量》這門課中做好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改革,可以更加全面地培養高素質優秀技術人才,更好地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測量人才的需求。
1實訓建設中問題
為縮短學生從學校到實際工作崗位的適應時間,各院校開始的課程,特別是實踐課程應與社會和行業相適應,而一般的地方應用型中職,面臨著經費、儀器設備、場地等條件的限制,存在著多種問題。
1.1部分實踐內容更新滯后
對于非測繪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測繪相關課程,往往只有一門工程測量理論課程,以及與之配套的工程測量實驗課程和課程結束后的實習。近年來,各高校增加了通識教育的比重,專業課特別是實踐課程則有了明顯的降低。一方面,用于實踐教學的課時在減少;另一方面,各就業單位往往希望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培養階段,應當在更短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跟得上時展的測繪實踐教學工作。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工程測量逐漸發展為將測繪、計算機、光電子、3S等技術融匯運用的新學科,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增加教學信息。而很多的實驗、實習指導書、參考資料明顯落后于實際工程的需要,不能適應現階段的工程測量的實踐教學。
1.2專業測繪教師較少,缺乏實踐經驗
很多應用型中職院校,特別是未招收測繪類專業的院校,工程測量教學的教師數量較少。不少相關專業都需要開設工程測量課程,于是在此類高校中從事工程測量教學的教師往往只是具有工程背景,卻缺乏對測繪整個一級學科的整體把握。加之很多教師畢業后直接從事的教學工作,較缺少實際工程經驗,即使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也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好聯系,在工程測量實踐教學中效果欠佳。
1.3儀器設備欠缺,實訓場地單一
隨著各種測量新儀器和設備的不斷更新,測繪企業已將3S為代表的測繪新技術、數字化機助成圖等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但對于地方應用型中職院校,資金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主要的實踐儀器為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對于價格較高的儀器設備,只能少量購買甚至不購買,很難實現全體學生的專業化訓練,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實際工程脫節,不利于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另外,工程測量的實踐教學對場地的要求較高,需要固定的,且具有多樣地形、地貌的實訓場地。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學校往往很難提供這樣的實訓場地,這對工程測量的實踐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2實訓改革的落實思路
2.1學習空間的信息化
傳統的黑板變成了兩塊86寸液晶屏,教師在講課時可以直接使用電容筆書寫板書。板書換頁方便,可實時保存。教室是自由討論式課桌,每六七張課桌可環繞形成小組,靠墻一側是50寸液晶顯示屏,通過無線投屏系統,學生既可在顯示屏上看到老師的教學內容,又可在課堂討論時將本組的展示內容實時投放在小組屏幕上。配備自動錄播、直播、轉播和視頻會議終端等大型多媒體設備,可與千里之外的其他課堂進行音視頻和電腦信號的實時交互。可移動的課桌椅方便根據授課需求排列組合。采用特殊墻體材料和墻面構造,配置了均勻分布的吸頂音箱,既美觀又達到良好的擴音效果。教師在講課時即使不使用話筒,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學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2.2學習內容信息化
(1)專業設置。如今云物大智時代背景下的產業發生了許多變化,專業設置當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圍繞“云物移大智”新技術進步實現跨界、滲透、融合。搶占先機,率先建設一批與“云物移大智”技術相融合、跨界、滲透的領先專業、特色專業,如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信息技術、跨境電商、VR/AR技術等新專業或專業方向。(2)專業改造。用“云物移大智”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專業,重構課程體系。拓展專業口徑,提升工程能力。(3)實訓室提升改造。將“云物移大智”技術充分應用于裝備提擋升級和教育實踐中,解決現今教學實踐的痛點、難點。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建設智慧實訓室等,將VR虛擬現實技術引入教育,打造VR智慧實訓室,進行全景式探索和互動式實操,改善傳統教育模式下理論課枯燥抽象、學生興趣不高,部分實訓耗材成本高、風險大、不可逆、場景難以復制、學生實操機會有限等突出問題。(4)公共課改革。順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融入“互聯網+”課程,將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基礎納入公共計算機和物理課程中,讓學生熟悉各種傳感器的功能和接口,熟悉射頻技術(RFID)的運用;把大數據基礎納入公共數學課程,讓學生懂得將基本的大數據知識應用于常見領域等。
2.3教學平臺性細化
《工程測量》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訓,對測量儀器操作的熟練程度是掌握實訓內容的重要影響之處。相較于以往的理論實驗模式,在授課過程中,將原有的傳統模式打破,采用了“理論集中實訓”的新型方式。通過理論實訓學習后的集中實訓,既能系統地復習鞏固理論知識,又能集中式進行儀器操作訓練,更大地保證了學生對于儀器的熟練程度,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練就扎實基本功。理論課期間完成基本操作的講解,將提前錄制的使用視頻上傳至網絡實訓中,在實訓周給各小組分配不同任務,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結合校園測量實習基地和校外實訓平臺,教師提供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明確集體的力量和自身的重要性。在辨證關系中引導學生養成自我價值肯定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3結語
要想做好實訓教學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僅以上幾點是不夠的。在落實過程中,離不開教研室老師的集思廣益,離不開科研平臺的支撐。因此在落實教育中,必須要充分利用科學研究項目,緊跟先進的研究方法與理念,在教學中保持領先的步伐,才能建設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馬洋洋,韓月嬌,王麗敏.項目教學法在工程測量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4(19):256.
[2]鄭明貴,劉新長,于曉偉.項目教學法在道路工程測量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0(4):81-83.
作者:蔣文慧 單位: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