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我國的傳媒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電視媒體是我國的“第一媒體”,是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過程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隨著計算機網絡、電信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這三大網絡的融合與發展,促使我國的電視媒體行業快速發展,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需要大量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闡述了在高校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重大意義,并對如何培養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創新型人才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基本特征;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要求,逐漸的對人才的培養重視起來,很多高校將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為教學目標。近幾年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是各高校的教學目標,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深入發展后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要求。目前,廣播電視新聞行業,是一個劃時代性相對較強的行業,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動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快速、良好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分析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中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建立一種新的培養創新人才教育模式,這樣做不但能滿足社會和時代的需求,還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相關學校的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知識結構
首先,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是通過聲音和畫面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提供給大眾信息,簡單來講,就是必須要具備傳統的傳媒媒介相關的知識以外,還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的掌握新型的媒體知識,例如網絡媒體,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將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更好的發展起來。其次是必須具備學科知識,主要是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主,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涉及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科學,因此,掌握全面的學科知識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三就是方法類的知識,捕捉信息、篩選信息都要具備較強的思維方式,不僅要用思維分析做出正確的分析,還有結合其他的科學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基礎[1]。
(二)智力結構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必須具備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較強的記憶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力。人才具有感知力才會具備敏銳的知覺,從而帶來靈感,隨著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新聞直播的情況經常發生,這就要求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現場報道水平,根據自身的所見所聞進行報道。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記憶力是不同與其他專業的特殊要求,媒體傳播的主要媒介就是聲音和圖像,因此,要求人才應該具備將聲音、圖像轉換翻譯的能力和迅速記憶的能力。創造性的思維力是創新人才能力的核心,用新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三)非智力結構
非智力結構主要包括興趣、性格、情感、動機以及意志等。非智力結構與智力結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2]。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基礎就是非智力結構的培養,但是受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很多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要創新教學模式,培養人才的非智力結構,從而使創新人才同時具備良好的動機、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情感、開朗的性格以及廣泛的興趣于一身的新型創新人才。
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本身的發展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媒體本身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創新的道路上一直未停下腳步,在創新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媒體典范,就這一點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我國大多數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創新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有些媒體過分的追求利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缺乏創新能力,致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風氣泛濫,媒體內容缺乏創新、形式單一、大同小異,大大的降低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綜合競爭能力。經過了很多的媒體之間的競爭經驗來看,能夠決定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整個市場上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媒體的自主創新的能力[3]。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而這重點就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本身的教育發展的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本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人類的繁衍途徑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殖繁衍,一種是文化繁衍[4]。在生殖繁衍的過程中有遺傳同時也存在著變異,為人類在生物學上的進化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文化繁衍的過程中,因為文化無法遺傳,因此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人傳承下去,在這傳承過程中有繼承也存在著創新,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起著推動的作用。傳承文化的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教育的方式培養人具有社會實踐的能力,在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繼承原有的文化,還要在這基礎之上創造出新的文化。沒有繼承就沒有文化的傳承,沒有創新就沒有文化的進步,因此,必須要求培養出不僅具有繼承能力還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將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發揚光大,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就必須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國內的發展建設來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在這過程中,要求高校的教育要抓住歷史的機遇,嚴格要求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出適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綜合設置,從根本上實現我國的經濟增長轉變。從國外的發展建設來看,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強大和崛起,這過程中的發展和強大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強大。從人類進入到經濟時代至今,在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5]。學校是傳承知識、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搖籃,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明確指出,要求高校培養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念、品德、知識和技術等全方面發展的新型創新人才為教學目標。創新人才的培養不但要適合國家的建設還要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根據調查顯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就業對口專業率相對較低,根據這一點就說明了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質量相比不高,這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發展的問題。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變化相對較快,不但要求人才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還要具備較大的后勁。通常來講,在校接受系統的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點,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還未定型,準確來講,當前的學校只挖掘了人才的創新潛能,具備了基本的創新素質,在實際的社會實踐當中,人才的創新能力逐漸成型,使人才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進取,有效的推動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行業以及自身的長遠發展。
三、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策略
(一)創新人才培養均衡化
從我國目前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等方面來看,將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為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重點,將教育質量和教育理念的轉變作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重點,根據相關的調查分析顯示,我國在進入21世紀以后,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增長不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而且專業的分布不均衡。基于此,我國相關的教育部門應該控制專業的增長,通過一些社會調查進行嚴格的評估,控制一些招生過多專業的招生數量,將專業人數和招生人數少的專業進行幫扶政策,優化專業的分布區域和結構層次等問題,以達到均衡化發展的要求,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創新人才培養層次化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要具備層次化。目前沒有關于創新人才的統一的定義,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具有層次化和普遍化。我們通常將具備技術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和理論型人才等稱為創新型人才,這些種類是根據不同的需求標準所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人才都必須要具備創新能力,并且成為創新人才。在實際的很多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教育當中,培養創新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每個學校的性質和種類不一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無論是哪一所學校一定不能忽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將培養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為己任,并根據社會的不同層次進行不同層次的創新人才培養[6]。
(三)創新人才培養整體化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要具備整體化的特點。專業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與非智力結構等都是培養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基本特征。學生只有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方面的整合,從而建立有機的教學體系,這樣做才回有效的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然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重文輕武”的現象極為普遍,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是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存在缺陷。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須要進行教育課程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整體化的發展,將創新培養深入到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
(四)創新人才培養共同化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要具備共同化的特點。我國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一直在教育的主體地位上存在著教學誤區:首先是學校與媒體之間的誤區,通常將學校作為主體,將媒體作為客體;其次是學校的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誤區,將學校的而管理者作為主體,將教師作為客體;最后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誤區,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客體。如果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缺乏對主體的認識,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就不能充分地滿足媒體的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從根本上就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扼殺在搖籃里了。基于此,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建立共同化的主體理念,將該學校的管理者、該專業的教師、學生以及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看作是具有共同性的主體,不但可以共同擔任培養人才的責任,還可以共同參與到培養人才的過程當中,科學、有效的滿足了社會以及學生自身的需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五)創新人才培養科學化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要具備科學化的特點。從廣泛意義上來講,關系到教育的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部門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教學評價,從狹義意義上來講,關系到學校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針對這些評價和管理不能只從片面的角度講,不能按照傳統的教育模式定標準,應該充分的體現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特色教育,有效的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制定科學的、有效的管理和評價制度,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人才的培養是呈周期循環發展的,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又相對系統的工程。綜上所述,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助于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良好發展,是人才本身發展的需要,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以及專業的需要,因此,創新性人才必須具備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和非智力結構的特征,并且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要做到均衡化、層次化、共同化和科學化,將培養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為己任,培養人才整體化的發展,將創新培養深入到人才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不但可以共同擔任培養人才的責任,還可以共同參與到培養人才的過程當中,科學、有效的滿足了社會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為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莉.遠程開放教育實踐教學:教學一線的探索與反思———第三次“中國遠程教育教師論壇”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4,04:5-14+17.
[2]曾致,羅賽清,李燕湘.通識教育與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思路[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66-69.
[3]張勛宗,張曉霞.新聞專業創新實驗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以成都大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7:74-76.
[4]孫宜君,劉進.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1:120-123.
[5]姜小凌.“卓越計劃”背景下地方高校聯合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北文理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為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119-122.
[6]趙雅文,張語,馮湛,任慶軍.我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質量分析與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為例[J].新聞大學,2013,06:139-149.
作者:許曉博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