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紡織品工藝傳承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快消經濟的出現對我國傳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在全新的市場經濟結構下面臨著非常大的考驗。傳統紡織品因為手工藝者的大幅減少,如今已經逐漸脫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諸如香云紗、廣繡等非遺工藝并不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工藝傳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通過對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對非遺的傳承提出個人看法,希望為關注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傳承的人群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府工藝;非遺;紡織品;文化傳承
廣府文化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粵語地區的漢族文化,因為廣府地理位置相對特殊,所以作為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交流區域必然時刻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是在多元文明中傳承發展下來的重要藝術形式,通過對其進行研究能夠讓廣府地區的非遺保護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此,有必要對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傳承展開分析。
一、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發展分析
(一)香云紗工藝
在1931年,廣州出土了東晉時期經過染整的麻織物,這便是非遺工藝香云紗的前身,作為廣東獨有的雙面異色面料,多數香云紗均為絲綢制品。相對于普通絲綢而言,香云紗雖然并不柔順,卻具有強烈的紙質質感,成衣后的香云紗不僅清爽通透,還可以在穿著后發出沙沙聲。具有強烈特殊風格的香云紗在制作期間無需使用任何化學制劑,而且在2007、2008年分別被納入了廣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廣府紡織品工藝中的文化代表,香云紗的傳承得到了眾多的關注,由于其制作過程極為復雜,采用現代設備、技術無法真正實現改良生產,而且經過多次異地制作實踐,還證明了香云紗紡織品具有不可異地性,所以要讓香云紗順利傳承下去,就必須從文化傳承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以此達到保護、傳播非遺手工藝品的目的[1]。
(二)廣府刺繡工藝
廣府刺繡是粵繡的一種,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廣繡與其他地區的刺繡發展相輔相成。廣繡的色彩鮮明且構圖巧妙,不同的針法所呈現出的刺繡往往各有不同。廣繡自明清時期的輝煌之后,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其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而且一度面臨工藝消亡的局面。直到經濟振興后國家提供了更多的扶持,才讓廣繡行業出現了轉機,所以為了進一步弘揚廣府傳統手工藝,避免傳承下來的廣繡技法失傳,需要針對工藝文化傳承進行深入研究。
二、廣府傳統紡織品的產品傳播研究
以香云紗為例進行非遺手工藝制品的產品傳承研究,可以通過產品傳播的方式大幅提高工藝品的知名度,進而讓傳統文化傳承變得更加簡單。
(一)香云紗特性香云紗與其他非遺手工藝品一樣,其制作方法非常復雜,“三蒸九煮十八曬”是描繪香云紗的制作方式,經過幾十道工序制成的香云紗,其制作難度決定了產能不足。而且過于復雜的工藝制作方式還會打擊手工藝者的入門積極性,所以香云紗的傳承非常重要。在整個制作流程中,曬莨屬于核心工藝,因為薯莨的最佳生產地區在廣東,而且需要無污染、富含亞鐵離子的黑色淤泥,所有珠三角河道成為種植薯莨的重要地區[2]。受限于地區,因此香云紗工藝具有地區性,很難通過擴大規模的方法助力行業發展。曬莨是一門傳統工藝,需要依靠手工藝人的經驗來掌握灑、煮等環節的薯莨水濃度,由于封莨水并沒有絕對的使用量,所以很難利用生產線來實現流程標準化。對于真正懂得香云紗的人而言,即便香云紗存在透莨、染色不均的情況,同樣可以將其看作手工藝品的特色。
1.層級定位
在服裝設計中可以選擇將多種非遺元素疊加,通過將香云紗、廣繡、潮繡等工藝融于服飾設計中,促使服裝風格更加多元化。非遺文化藝術元素相互之間的碰撞不僅能夠體現出嶺南的文化底蘊,還可以表現出更加深厚的美學價值。需要注意的是,通過非遺手工藝打造出的產品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質感,所以在推廣產品時需要注意考慮產品層級定位,在賦予產品藝術魅力的同時提前分析產品的目標群體,進而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手工藝的文化氣息[3]。
2.潮牌打造
近些年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潮牌數量激增,品牌態度、文化等成為潮牌走紅的關鍵。香云紗產品這一類富有傳統氣息的非遺工藝品,需要在深入研究市場流行趨勢的同時完成對產品的創新設計。香云紗面料具有光澤,通過將其與西方裁剪、中國刺繡等技藝相結合,能夠得到具有強烈中國元素的混搭風格,并為打造潮牌提供幫助。
3.基礎常服設計
香云紗曾經的興起與粵地氣候條件有著直接關系,潮熱的氣候條件很容易讓人出汗,出汗后的衣服貼在身上,將會大幅降低穿著體驗。而香云紗服飾則因為透氣性強且爽滑不貼身,得到了人們的關注。香云紗的特性使其在夏天潮濕氣候條件下能夠快速占據市場,所以要從香云紗的性能層面入手,通過常服設計來加強人們對香云紗的關注,進而完成香云紗工藝的傳播。影響香云紗普及的核心要素便是價格昂貴。香云紗昂貴的價格導致其難以實現大眾化,但是隨著其工藝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坯料的豐富能夠讓絹紡、珍珠緞、棉麻等材料成為香云紗工藝的載體。這樣便可以改變莨綢、莨紗過于昂貴的情況。高端市場利用純手工的傳統香云紗染整,而大眾化服飾則可以適當加入機械工藝來簡化曬莨工藝流程,這樣便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香云紗。文化部非遺司原司長陳通針對非遺工藝傳播曾說:“傳統手工藝只有重新進入大眾的視線才是發展的關鍵,進入大眾日常生活才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傳承與保護。”
三、廣府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傳承研究
政府是公共權力的代表,因此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履行非遺保護職責,聯合國在非遺公約中,明確提出了締約政府需要使用必要措施來保護領土上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在面對香云紗、廣繡等非遺紡織品手工藝時,可以從政府角度出發來強化對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一)立法保護
我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是1982年頒布的,但是當時因為缺少各民族的非遺國家法,所以很多非遺文化工藝都面臨著傳承斷絕的情況[4]。直至今日,國家的發展讓人們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成為很多地區的關鍵,廣東政府便可以針對非遺進行立法保護,結合非遺的傳承情況以及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完善相關制度與政策,進而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例如在非遺紡織品工藝傳承中,香云紗與廣繡就面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情況。香云紗的傳統手工藝需要利用薯莨+工藝來進行制作,而廣繡則是純手工藝的一種體現,因此在傳承香云紗時,應該針對薯莨種植情況來合理完善保護法,以此來保證香云紗傳承時的原汁原味。而廣繡則更應該從技藝層面增加傳承人數量,通過傳承人的增加來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二)公共教育
非遺保護是文化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傳承制度,將紡織品工藝納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是保證非遺手工藝傳承的關鍵。在此期間,還應該注意開展公共教育來進一步強化非遺工藝的傳承。在公共教育過程中,需要通過公共媒體來完成對非遺紡織品的宣傳教育,通過普及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紡織品。在廣東地區,地方性質的非遺紡織品還可以通過學校、社會教育等途徑來綜合推廣非遺工藝,通過在學校中開設紡織品專業能夠為行業吸收更多高素質人才[5]。而加強與各種社會機構的合作,還可以與非遺工藝傳承人進行聯系,通過公開課等方式進行互動,大幅度提高非遺紡織品工藝的傳承效果。廣州市部分學校現在已經開設了刺繡專業,通過將基礎的廣繡知識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非遺紡織品工藝的魅力。在廣東地區,各個組織以及相關機構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社會教育活動,例如組織經驗豐富的老藝人通過口述的方式進行直觀的公眾授課,然后通過互動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紡織品工藝。在傳承過程中,政府還可以建設一條公眾自由參與的活動渠道。例如,通過非遺紡織品活動日、活動周等方式針對不同工藝進行分類,然后在當地各種公共空間中進行藝術文化展示,為公眾介紹紡織品工藝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與現狀,幫助公眾了解本地獨有的非遺工藝。為了確保這種方式能夠順利落實,政府可以適當為非遺工藝品展覽機構提供適當的稅收優惠,以此來吸引更多展覽機構加入非遺文化宣傳中。
(三)非遺傳承人保障
非遺的重要特征便是口頭傳承,文化得以順利延續的關鍵便是代代相傳的文化傳承人。非遺紡織品工藝傳承從本質出發便是針對傳承人的一種保護,若傳承人中斷,則意味著活態文化中斷。所以要構建完善的傳承人保護制度,以此來加強非遺紡織品工藝傳承。非遺紡織品工藝的主要特征便是藝術學習難度大、耗時長,這也是很多非遺傳承人缺少學徒的重要因素,很多學徒因為學習時間長且薪酬待遇差,往往會在學習幾年后放棄。人才保護制度的構建是保護非遺紡織品工藝的關鍵,只有將制度全面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并建立專項保障基金,通過提高保護投入力度才能加強工藝傳承。對于廣繡等紡織品工藝而言,機械設備的出現,以效率、質量為核心的工藝繡品讓眾多純手工傳承人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機械代替手工讓純手工藝人被迫下崗。所以應該對這部分手工藝人進行保護,否則便會導致真正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對廣繡等紡織品工藝的傳承人進行保護時,可以明確劃分傳承人的技藝水平,若傳承人的技藝水平達到了大師級,便可以支付傳承、研究費用來增加待遇,而普通的學習者同樣可以從戶籍、保險福利等方面來提供優惠政策。這樣一來,才能夠保證非遺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實現對中華文化的保護。
(四)非遺紡織品工藝的創新復興
傳統非遺紡織品工藝要想發揮出應有的生命力,需要適應人們現代生活的需求來完成工藝創新,無論是技術手法還是工藝產品的款式結構,都應該從現代人的角度進行創新,因為過于陳舊的紡織品工藝即便保證了歷史工藝的原汁原味,也很難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若非遺紡織品工藝只能夠在櫥窗中供人觀賞,就無法讓紡織品工藝得到普通大眾群體的認可。所以非遺紡織品工藝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始終保留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在創作純粹欣賞類藝術品的同時注意發現其與現代時尚的共同點,進而主動融入公眾的視線與生活。當紡織品工藝在國內得到人們的認可之后,便可以把握海外市場的審美傾向,進而將手工藝制品推廣至海外市場。對于所有非遺紡織品工藝而言,工藝手法只是傳承工藝的基礎,而廣大人民的認可則是傳承工藝的關鍵。
四、廣府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傳承走向
(一)提高經濟效益
傳統紡織品手工藝是產業形式的一種,在手工藝傳承發展過程中,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增加了經濟收入,因此,可將傳統紡織品手工藝作為有效的經濟手段。地區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傳承的支持,加大政策傾斜,協同推動傳統紡織品手工藝產業升級,結合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精神層面的需要,不斷提升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品的品位和藝術審美,給人們帶來感官體驗同時,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由于廣府傳統紡織品手工藝相對落后,因此,要想提升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有必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使其更好地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進而提升傳統紡織品手工藝的活力度,逐步向年輕化趨勢發展,在消費帶動下持續推進傳統紡織品手工藝發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二)擴大宣傳,加強傳承教育
在非遺保護工作持續推進下,我國傳統文化得到一定的保護和傳承,為進一步強化廣府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傳承力度,需要引導和鼓勵企業、學校及社會各方力量協同做好傳統文化宣傳推廣工作,如借助學校這一宣傳平臺進行教育宣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在傳承中保護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在保護中傳承傳統紡織品手工藝。同時,可以借助新媒體擴大宣傳,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進行推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優勢,擴大廣府傳統紡織品手工藝的影響力,增強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從而使其更好參與到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中,促使傳統文化延續下去。總而言之,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是我國歷史文化的一種體現,各種非遺紡織品工藝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就應該主動激發工藝生命力,幫助工藝產品進入大眾的視野、家庭中。相信隨著更多人了解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傳承的重要性,廣府傳統紡織品工藝傳承一定會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王悅,何燦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以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教育為例[J].藝術教育,2021(9):199-202.
[2]辛聞.“華服趨勢研究”攜手“紡織非遺”用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紡織,2021(Z4):99.
[3]姬光.傳統藝術元素在紡織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黑龍江紡織,2021(2):17-19.
[4]高清雪.動畫創作視角下傳統紡織技藝的活化與傳承:評《留住手藝》[J].印染,2021,47(2):85-86.
[5]楊碩,劉衛東.湖湘傳統紡織工藝的藝術價值探討:以湘西土家織錦為例[J].美與時代(上),2020(4):109-110.
作者:李瑞 單位:廣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